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iscovers-a-neural-architecture-that-facilitates-the-formation-of-associative-memory-providing-the-basis-for-a-deeper-understanding-of-memory-and-its-impairment-in-brain-disorder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iscovers-a-neural-architecture-that-facilitates-the-formation-of-associative-memory-providing-the-basis-for-a-deeper-understanding-of-memory-and-its-impairment-in-brain-disorders

中大發現促進關聯記憶形成的神經結構 有助更深入了解腦部疾病如何損害記憶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在果蠅的腦中,發現一種可以促進關聯記憶形成的嶄新神經結構。有關發現將有助醫學界更深入了解腦部疾病如何損害記憶,對未來研發腦部疾病的治療具重要影響。研究結果最近已在著名科學雜誌《當代生物學》發表。

 

大腦結構複雜 增加研究記憶形成的難度

 

記憶來自經驗,幾乎所有我們所知道和所做的事情都與記憶有關。腦部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會奪去患者的記憶,令他們失去身分認同,甚至是生命的意義。過去數十年已有研究證實,哺乳類動物大腦中的海馬體對記憶形成至關重要。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腦部疾病患者的海馬體因發生病理變化,導致無法形成新的記憶。眾所周知,哺乳類動物的大腦相當複雜,因此要研究人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海馬體形成記憶的機制十分困難。

 

果蠅腦中有一種稱為「蘑菇體」的結構,與哺乳類動物大腦中的海馬體具有相似功能,但在細胞組成和組織方面則相對簡單。因此,果蠅是神經科學家研究記憶的一種常用模型。是次由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團隊進行的研究,便在果蠅蘑菇體內發現一種嶄新的神經結構,可以有效驅動記憶形成。

 

(左起) 容永豪教授及柯亞教授

左起:容永豪教授及柯亞教授

利用果蠅的微細腦部 拆解一種嶄新的記憶形成神經結構

 

果蠅很容易學會將一種中性氣味的出現與電擊的經驗聯繫,隨後會出現迴避該氣味的行為。在果蠅極微小的腦部中,研究團隊利用極高難度的神經記錄與神經成像技術,在其蘑菇體神經元的輸入部分發現了一種嶄新的「神經可塑性」,即是透過經驗學習而出現的神經結構改變,而該「神經可塑性」取決於氣味和電擊的確切順序和出現時間。

 

透過不同基因的果蠅模型,研究團隊證明了這種「神經可塑性」由特定的神經元群體表現出來,並且對於厭惡嗅覺記憶的形成十分重要。果蠅蘑菇體神經元輸入位置的高可塑性,以及其輸出位置的連接性,反映出這種新發現的神經結構是記憶形成的關鍵。

 

多巴胺及其受體對於關聯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是次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多巴胺及其受體所起的作用。研究團隊發現,關聯記憶形成所必需的神經可塑性,是由一組神經元透過釋放多巴胺,以激活果蠅蘑菇體內特定多巴胺受體亞型而成。這個機制會對腦部造成明顯的刺激,並將記憶編碼過程緊密結合以驅動關聯記憶,令動物為某種感官刺激賦予「意義」,繼而影響牠們的行為。由於多巴胺缺乏是許多神經退化疾病的特徵,上述研究結果為理解這些疾病如何引致記憶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柯亞教授表示:「關聯學習是更複雜學習形式的基礎。這個神經結構或其運作原理很大可能會在高等動物的大腦中保存和被運用。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有助更深入了解動物大腦如何形成記憶,亦有助啟發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人員設計學習能力更快及更佳的人工神經網絡。」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容永豪教授指出:「通過了解記憶在正常情況下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探究腦部疾病患者的記憶為何出現問題。這次研究發現記憶形成過程的調節機制,對未來研發阿茲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的有效治療策略具重要作用。」

 

是次研究由柯亞教授及容永豪教授領導,研究團隊成員亦包括喬景達先生、楊聖璽先生及耿紅岩博士。

 

更多新聞稿

中大研究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 為探究腦部疾病引致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基礎

中大研究發現引起壓力行為反應的大腦訊息傳遞路徑 為探究腦部疾病引致的異常重複行為提供基礎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認知靈活性」調節機制 多巴胺失調可致靈活性受損

中大研究發現「認知靈活性」調節機制 多巴胺失調可致靈活性受損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維持體內鐵質水平之關鍵物質 如缺乏可致過量鐵質積聚 損害主要器官

中大研究發現維持體內鐵質水平之關鍵物質 如缺乏可致過量鐵質積聚 損害主要器官

研究
中大「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破解大腦學習動作技能原理

中大「蔡永業腦神經科學中心」破解大腦學習動作技能原理

研究
中大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揭示曱甴新型致敏原 有助開發精準免疫治療

中大破解全球最全面的「美國曱甴」基因組圖譜 揭示曱甴新型致敏原 有助開發精準免疫治療

研究
中大研究揭開蟎蟲進化史 有助加強預防、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蟎過敏

中大研究揭開蟎蟲進化史 有助加強預防、診斷和治療常見的蟎過敏

研究
中大聯同港大及倫敦大學學院破解基因突變引致先天性巨結腸症機制 為開發嶄新治療方案提供線索

中大聯同港大及倫敦大學學院破解基因突變引致先天性巨結腸症機制 為開發嶄新治療方案提供線索

研究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中大發現新方法將肝腫瘤由「冷」轉「熱」 激活免疫T細胞滅癌 助發展更有效的新免疫療法

研究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中大聯同理大及西悉尼大學研究發現人體神經系統產生更高效能跑步方法的機制

研究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B細胞及基因GPR18可預測多種癌症的存活期

研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中大發現糖尿病或為感染新冠肺炎高危因素 研究有助了解病毒致病潛在機制

研究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中大醫學院團隊發現一種新型生物標記 可在頭頸癌患者中預測長一倍的存活期

研究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力爭成世界領先生物醫學中心 培育頂尖生物醫學專才 開拓高端「轉化醫學」研究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力爭成世界領先生物醫學中心 培育頂尖生物醫學專才 開拓高端「轉化醫學」研究

里程碑
中大港大合作開展復發性卵巢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免費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中大港大合作開展復發性卵巢癌藥物基因組學研究 免費為百名本地病人提供分析

研究
中大成功揭示腫瘤免疫逃脱新機制 開拓「免疫療法」新方向

中大成功揭示腫瘤免疫逃脱新機制 開拓「免疫療法」新方向

研究
中大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 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

中大公布「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新發現 揭示心血管疾病治療新方向

研究
中大推全球首項運用「單細胞基因技術」檢測卵子質素研究 破解卵子老化及女性不育之謎

中大推全球首項運用「單細胞基因技術」檢測卵子質素研究 破解卵子老化及女性不育之謎

研究
中大聯同國際專家發現引致腦退化基因 為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氏症」帶來新方向

中大聯同國際專家發現引致腦退化基因 為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氏症」帶來新方向

研究
中大領導團隊全球率先破解粉塵蟎基因組 為吸入性過敏疾病提供診斷及治療新方向

中大領導團隊全球率先破解粉塵蟎基因組 為吸入性過敏疾病提供診斷及治療新方向

研究
中大與美國專家攜手合作進行臨床遺傳學培訓 設立本港首個一站式遺傳病門診服務

中大與美國專家攜手合作進行臨床遺傳學培訓 設立本港首個一站式遺傳病門診服務

國際合作
中大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今天正式開幕

中大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今天正式開幕

里程碑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