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院長醫生周記外傳 (八):生命影響生命

 

上星期我參加了一個醫學教育論壇,目的是討論如何栽培下一代醫生。這是一個重要且迫切的問題,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長期缺乏醫生,雖然過往幾年已不斷增加學位,可是培養一個醫科新生成為剛剛合資格的專科醫生需要十三年。而未來的日子,無論在醫學知識、科技、社會環境以至醫療政策將會有頗多改變。究竟我們如何因應這些因素而修改醫學培訓策略實在是一項莫大的挑戰。

 

當日出席論壇不乏資深教育家及掌管醫療服務的高層人士,他們提出多項重要建議,包括加強基因醫學、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教育;亦有人提出增強家庭醫學培訓,避免病人輪候過多不必要的專科門診。

 

這些都是與時並進的重要建議,但我不禁想:「除了灌輸嶄新的知識及技術給新一代的醫生外,究竟我們的社會需要什麼質素的醫生呢?」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所有病人都渴望他們的醫生不單懂得醫病,還有一顆仁心。隨着科技一日千里,我們更需要仁心仁術的醫生,因為科技或人工智能永遠不能醫治病人的心靈。

 

可惜現代醫學教育較少強調如何培訓「仁醫」,因為「仁心仁術」沒有客觀量度標準,不容易量化訓練了多少個好醫生。雖然如此,我仍深信「學醫其實是學做人」,學做人是需要不斷地觀察及仿效前人。香港有很多資深醫生,但我們願意以身作則去感染年輕一代嗎?

 

當自己還在學醫年代,我慶幸有多位良師益友影響我的生命;同時我亦感謝那些「反面教材」,因為他們的行事為人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重複他們的錯處。

 

今天我們願意讓年輕一代的醫生以自己為榜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