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為 跳出框架的建二代
土木工程師出身的彭一邦(Derrick)(EMBA 2007),大學畢業數年後返港參與其家族建築生意,親自到建築地盤監督一磚一瓦,甚至於路軌「舖石仔」,一步步取得團隊信任,到今天以行政總裁的身份,帶領本地老牌建築工程公司俊和轉型為亞洲聯合基建控股並致力推動業界發展。
他笑言自己總是「不願接受現實」,但這卻讓他贏得今天的成就與尊重。「一旦有了清晰的目標(objective),就沒有事情能叫我放棄。建築行業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而我相信沒有問題是解決不到的。」
親上火線 贏得尊重
Derrick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從事顧問工作,數年後母親召他回家族企業幫忙,考慮到能有更多時間陪伴雙親,便毅然回港。他在地盤從低做起,期望汲取工程管理經驗,但同事對他仍有所忌諱,刻意安排他坐在上層辦公室保持距離。「我知道必須由我主動打破僵局,於是我每天都逕自到地盤視察,跟前線同事和老師傅了解工程進度和運作,主動列席會議,又自薦填補空缺的人手,既讓我累積實戰經驗,又能減輕同事工作負擔」。當時大家也沒想過,這位「太子爺」竟然會親自舖石仔建路軌,甚至做沒人願意做的苦差 ——徒手清理污水井,弄得雙手沾滿淤塞物。「我並不是要刻意證明什麼,而是有問題就要解決,拖延和逃避都沒幫助。」
雖然吃過不少苦頭,但他身體力行及勇於承擔的態度,讓他取得團隊的尊重,前線工作經驗亦讓他漸漸領悟出領導的要訣:「工程師的工作有汗有淚,並非只顧看圖紙執圖紙,事前還要有周詳計劃,還需要有效的溝通,才能令每個單位暢順運作而不至出錯。」他形容建築工程團隊像足球隊一樣,大家需要有充足的默契,互相補位,同心協力才能創造好成績。
作為家族企業第二代掌舵人,Derrick言出必行、親力親為的個性,助他贏得員工的信任。
破舊立新 長線投資
當Derrick工作稍有成績,父親卻於2010年突然離世,令他頓失方向,曾一度掙扎是否應該繼續留任。深思過後,他憶起父親的教訓:「我還記得當年做義工,直到深夜才歸家,父親質疑我『一對手做到幾多』,訓責我應先用心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才能推動『一百對手一起幫人』,發揮更大的成效。」最終,他決定為工作重新定位,讓公司成為承傳使命、貢獻社會的平台,自此積極為公司及業界出謀獻策,又成立慈善眾籌平台,為病童和罕見病患者籌款,回饋社會。
建築界長期面對人手不足問題,接手公司後,Derrick亦要解決「人和」的問題。早年公司形象因工程爭議受損,他形容當時投標只是「陪跑」,人事部同事更直言「叻人不會揀我們公司」。經過一番嘗試,他決定由根本入手,推出「精英培訓計劃」,招募畢業生加入公司到不同部門實習,培訓他們成為公司的管理層,又津貼中高層的管理員工進修增值,甚至成立女團為公司及業界宣傳,重塑多元和充滿活力的形象。他更進一步創立香港建造商會青年會,親自到各所大學宣傳解說,希望吸納更多新血加入業界發展,凝聚一班有志在建造業發展的年輕人才。他笑言每次提出創新的點子都會被潑冷水,但即使被視為「天真」,他仍會堅持理念:「決定要做的事,再難也要做到」。
除了人才培訓,他亦心繫工地安全。他慨嘆社會對工地意外習以為常,但人命關天,事後任何的賠償亦無法讓死傷者家屬釋懷,唯有釐清安全責任,加強安全意識,才能避免不幸事件。「慶幸業界在這方面基本上都是有共識的,但我希望推動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放煙花式的,看起來美好但成效轉眼消逝。」
謙虛真誠 正面思考
修讀中大EMBA讓Derrick認識不同界別的成功人士,既能成為知己,同時亦提醒自己要保持謙遜。當中「《易經》的領導智慧」一課,讓他感受至深:「好壞都總有轉機,凡事都要考慮正負兩面,保持開放,探索出路。」他也藉此勉勵剛畢業的年輕校友,保持謙虛真誠、好學的心態,不要計較付出,靜候機會。「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和弱點,要勇於面對這些問題,才能克服不足,成長至另一階段,主宰自己的人生。」
Derrick(上圖:後排左一;下圖:後二排右五)EMBA班上的同學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傑出領袖,他很享受彼此的交流學習。
原文在2022年10月6日發佈於中大商學院校友通訊平台上,獲中大商學院校友事務與發展辦公室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