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

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思考

日期: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講者:郭偉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發展批判思考一直以來是大學教育的中心關注點,這聚會將討論有關幫助學生在全面及個別課程中發展批判思考的議題。聚會旨在:

  1. 解釋發展批判思考的兩個基本組成部份——認知技巧及情意傾向;
  2. 討論講者教授批判思考的經驗,以及介紹一些有助教授批判思考的重要資源;
  3. 介紹在專業課程科目教授批判思考需要注意的問題及有用的參考文獻。

講者簡介

郭偉文博士現為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教授思考方法及科學哲學之通識課程。研究興趣主要包括:通識教育、思考方法、科學哲學、語言哲學。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討論摘要 (需登入)


多媒體學習

多媒體學習 

日期: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講者:Dr. Spencer Benson (香港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Dr. Stephen Friedman (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數碼科技如互聯網已改變老師教學、授課及學生學習的模式。本聚會將介紹網上授課用的多媒體學習工具,並講解如何融合多媒體學習與傳統授課來改善教學。聚會旨在幫助老師:

  1. 識別現時多媒體學習工具的用處及局限;
  2. 了解哪些多媒體學習工具對自己任教的科目有幫助;
  3. 設計一個將科技引入自己任教科目的計劃。

講者介紹

Dr. Spencer Benson是美國馬利蘭大學優質教學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主任,亦是該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教授。他研究學習科學已有十多年,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Dr. Benson現擔任香港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及富布萊特香港通識教育項目成員。

Dr. Stephen Friedman是威斯康辛州大學白水市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教育測量及統計教授。他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通識教育的評核工作,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在「富布萊特(Fulbright)-香港通識教育計劃」資助下,Dr. Friedman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教與學的學術成就

教與學的學術成就

日期: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講者:Dr. Spencer Benson (香港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Dr. Stephen Friedman (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Ernest Boyer約二十年前發表Scholarship Revisited一書,引入「教與學的學術成就」(SoTL)概念,並列為四種不同類型學術活動之一。自此以後,SoTL成為國際教學界的一股熱潮,很多教師運用SoTL改善其學術領域及學院的教學。本聚會旨在:

  1. 分辨不同類型的學術成就;
  2. 識別SoTL的主要特點及SoTL與傳統大師學者教學方法的不同之處;
  3. 讓參與者發展一個融合SoTL與教學的藍圖。

講者介紹

Dr. Spencer Benson是美國馬利蘭大學優質教學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主任,亦是該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教授。他研究學習科學已有十多年,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Dr. Benson現擔任香港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及富布萊特香港通識教育項目成員。

Dr. Stephen Friedman是威斯康辛州大學白水市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教育測量及統計教授。他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通識教育的評核工作,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在「富布萊特 (Fulbright) -香港通識教育計劃」資助下,Dr. Friedman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認識及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認識及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日期:2009年3月4日(星期三)
講者:Dr. Susan Gano-Phillips (香港城市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Dr. Stephen Friedman (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很多老師都希望幫助學生發展情意能力(affective skills) 。今次聚會將介紹一種情意領域教育目標的分類方法,即柯拉索情意領域教育目標分類(Krathwohl’s Taxonomy for the Affective Domain,請見附件),討論其與布魯林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Bloom’s Taxonomy for the Cognitive Domain)的關係,並分享如何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本聚會旨在:

  1. 利用柯拉索教育目標分類辨別情意能力的等級;
  2. 解釋情意成果與認知成果的關係;
  3. 提出例子解釋如何評估情意領域學習成果。

講者介紹

Dr. Susan Gano-Phillips是密芝根福臨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Flint)人文及科學學院心理學教授,她亦擔任該校通識教育改革委員會(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Committee)主席及湯臣教學中心(Thompson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主任。她於本年度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駐校長室與不同部門發展通識教育科目。

Dr. Stephen Friedman是威斯康辛州大學白水市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教育測量及統計教授。他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通識教育的評核工作,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在「富布萊特(Fulbright)-香港通識教育計劃」資助下,Dr. Friedman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

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

日期:2009年2月11日(星期三)
講者:陳天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

本校榮譽院士兼榮休講座教授陳天機教授最近出版文集《天羅地網--科學與人文的探索》,以人文眼光觀察科學問題,以科學觀點討論人文現象。陳教授提出「認知網」的概念,又認為在「資料爆炸」的今天,人人都要做「雜家」。這些都可說是陳教授多年對教育,特別是通識教育的思考所得。

陳教授多年任教「宇宙、學術與人生」及「大自然與文化」兩科。他在書中指出,這兩科的主要目的,「在激發同學和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盡可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認識世界,從而發展自己,在適當條件下,作進一步的探討。希望人人都能擴大、增強自己的認知網,兼用化約、統攝的眼,觀察宇宙,面對世界,發展自我,貢獻社會」。

陳教授於是次聚會與出席老師分享上述「通識觀察」以及教授該兩個跨學科通識課的經驗。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科目評核及評分尺

科目評核及評分尺

日期:2009年2月3日(星期二)
講者:Dr. Stephen Friedman(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是次聚會將集中討論科目評核方法,包括進展性(formative assessment)及總結性評核(summative assessment),並重點講解如何設計與教學目標息息相關的評分尺(rubrics)。本聚會旨在幫助老師:

  1. 區分進展性及總結性的評核方法;
  2. 使用進展性評核方法改善學生學習;
  3. 建立評估學生表現的準則及尺度;
  4. 更有效評估學生表現。

講者簡介

講者Dr. Stephen Friedman是威斯康辛州白水市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教育測量及統計教授。他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通識教育的評核工作,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在「富布萊特(Fulbright)-香港通識教育計劃」資助下,Dr. Friedman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pdf icon 討論摘要 (需登入)


主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

主動學習 (Active Learning)

日期: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
講者:Dr. Spencer A. Benson (美國馬里蘭大學優質教學中心)

講者Dr. Spencer A. Benson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優質教學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主任,亦是該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教授。他研究科學學習已有十多年,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Dr. Benson現擔任香港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及富布萊特香港通識教育計劃成員。

Dr. Benson認為學習是一個生物學過程,這個過程需要生理系統及神經系統同時運作。他根據生物學家James Zull在其著作《改變腦袋的藝術》(The Art of Changing the Brain)的研究,指出運用多樣化的、鼓勵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學習帶來最佳效果。

Dr. Benson在是次聚會概述現時對學生學習的解讀,並示範科技如何加強學生對學習的投入感,及帶領參與者討論學習的意義。是次聚會從老師角度出發,集中講解有關學習的科學,並討論以下問題:

  • 如何幫助學生主動學習?
  • 如何運用科技幫助學生學習,及如何運用簡單的科技來達致更佳的教學效果?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討論摘要 (需登入)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D 自我與人文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D 自我與人文

日期: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主講:Dr. Steven Friedman

工作坊旨在協助老師以學習成果為本的教學法(outcomes-based approaches)改善同學學習。這個「學習成果為本教學法」工作坊的目標學習成果如下:

參與者將能:

  • 掌握自己的科目在「範圍D 自我與人文」中的位置
  • 了解陳說科目目標學習成果的重要性
  • 為自己教授的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
  • 討論評核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 討論目標學習成果與教學方法的關係

會上,工作坊派發資料,幫助同事設計他們的科目目標學習成果。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是讓同事能使用以成果為本的方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C社會與文化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C社會與文化

日期: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主講:Dr. Steven Friedman

工作坊旨在協助老師以學習成果為本的教學法(outcomes-based approaches)改善同學學習。這個「學習成果為本教學法」工作坊的目標學習成果如下:

參與者將能:

  • 掌握自己的科目在「範圍C社會與文化」中的位置
  • 了解陳說科目目標學習成果的重要性
  • 為自己教授的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
  • 討論評核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 討論目標學習成果與教學方法的關係

會上,工作坊派發資料,幫助同事設計他們的科目目標學習成果。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是讓同事能使用以成果為本的方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日期: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主講:Dr. Steven Friedman、Dr. Spencer Benson

工作坊旨在協助老師以學習成果為本的教學法(outcomes-based approaches)改善同學學習。這個「學習成果為本教學法」工作坊的目標學習成果如下:

參與者將能:

  • 掌握自己的科目在「範圍B自然、科技與環境 」中的位置
  • 了解陳說科目目標學習成果的重要性
  • 為自己教授的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
  • 討論評核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 討論目標學習成果與教學方法的關係

會上,工作坊派發資料,幫助同事設計他們的科目目標學習成果。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是讓同事能使用以成果為本的方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為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

日期: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主講:Dr. Stephen Friedman (大學通識教育部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工作坊旨在協助老師以學習成果為本的教學法(outcomes-based approaches)改善同學學習。這個「學習成果為本教學法」工作坊的目標學習成果如下:

參與者將能:

  • 掌握自己的科目在「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中的位置
  • 了解陳說科目目標學習成果的重要性
  • 為自己教授的通識科目釐清目標學習成果
  • 討論評核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
  • 討論目標學習成果與教學方法的關係

會上,工作坊派發資料,幫助同事設計他們的科目目標學習成果。工作坊的最終目標,是讓同事能使用以成果為本的方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成效。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會飲」在通識﹕殿堂外的哲學經典教學

「會飲」在通識﹕殿堂外的哲學經典教學

日期:2008年11月14日(星期五)
主講:Deborah A. Martinsen 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斯拉夫語系兼任教授、校友教育課程副主任
   前任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主任

一位不是哲學家、不是柏拉圖專家的斯拉夫語教授,怎樣在通識課上,教授柏拉圖的作品呢?學生又可以學到甚麼?
專攻斯拉夫語的 Deborah A. Martinsen 教授,多年來參與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她覺得自己在語言和文學方面的訓練,常常在核心課教室裡大派用場。

事實上,哥大核心課程部最引以為傲的,就是核心課程一直得到眾多不同學系的支持,而單是任教文學和當代文明兩個必修科的老師,就有來自古典文學、比較文學、哲學、政治學、人類學、建築、歷史、社會學,以及歐洲語、中東及亞洲語、斯拉夫語等等共十六個學系的教授。

哥大核心課程成立至今已有九十年,堪稱大學通識教育的典範。Martinsen 教授除了參與教學,還曾領導核心課程部,使課程不斷更新發展。這次她將親臨中大,為我們作一節教學示範,帶領大家討論柏拉圖的《會飲篇》(Hackett 版英譯本)。


我們在哥大的日子 -- 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我們在哥大的日子 -- 哥倫比亞大學核心課程考察報告

日期: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講者:王永雄博士、趙茱莉博士(大學通識教育部)

哥大的核心課程有甚麼引人之處,竟使得紐約時報影評人鄧恩比修讀兩次?畢業三十年,鄧恩比重返校園,展開第二次經典之旅,而這次經驗比第一次更有意義。原來,早已跌入紛亂新時代的他,正是人到中年,在影像的世界中打轉,重讀經典正好讓他看清自己的迷惘和憤慨,找尋新的平衡點。

儘管通識教育的理念由誕生到全面發展都在美國,但論傳統,論內容,哥大的核心課程都令美國其他學府既羨且妒。今天,美國的大學能像哥大那樣,投擲四十三或更多的學分在核心課程上的,真是少之又少。哥大以這種規模的核心課程,為學生提供「共同的智性經驗」,充分發揮通識教育的本義:通識,就是為所有人而設的全人教育。

過去,兩位講者是受惠於中大通識教育的學生,後來,成為通識教育教學隊伍的一員。兩種寶貴的經驗都化成了動力,促使講者接受中大通識教育在三改四契機下出現的新挑戰。2012年開始,所有一年級學生都要修讀六個學分的通識基礎課程。六學分的通識必修科不算多,但是要為3,400名新生設計「共同經驗」絕非等閒事。兩位講從2008-2009學年開始,便積極落實選材、試教等各種細節。初秋,他們出訪哥大取經,踏出了愉快的第一步。

講者在「也是CU」的哥大逗留了三星期,依照核心課程辦公室的安排,觀摩五個核心必修科的開學活動和運作實務。他們出席了大型的核心課程迎新生、為教員而設的專題午餐講座,又走訪推動核心課程多年的教授和行政人員,參與為培訓新老師而辦的研討會。此外,更旁聽了當代文明、文學、音樂、藝術、科學等五個核心科目的課堂,觀摩不同的教學方式和風格。是次聚會分享考察的所見所聞,以及對中大通識基礎課程的新構思,更期待聽到與會者對於新課程的教學、選材和招募老師的意見。

pdf icon 下載講義(需登入)

為學習而評核

為學習而評核

日期: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
講者:Dr. Stephen Friedman(威斯康辛州白水市分校)

課程評核是否真的可以幫助教學及加強學習?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正推動以學習成果為本位的教學方法(outcomes-based approaches,簡稱OBA),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改善教學的工具。但是,正如一位教資會顧問所言,「只有透過慎重及平衡的方法,反映持份者的價值及認知,及堅持以改善學習為最終目標」,才能見到OBA的益處,「僵化及死板地推行以學習成果為本位的教學方法,將永遠是這個計劃的最大敵人」 。

 

是次聚會由Dr. Stephen Friedman主講,Dr. Friedman將概述什麼是以學習成果為本位的教學方法及課程評核,並特別集中解釋課程評核如何能及在什麼情況下有助教學及強化學習。

講者簡介

 

Dr. Stephen Friedman是威斯康辛州白水市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Whitewater)教育測量及統計教授。他於九十年代中期開始通識教育的評核工作,並出版大量相關文章。在「富布萊特(Fulbright)-香港通識教育計劃」資助下,Dr. Friedman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富布萊特訪問學人。

pdf icon 下載講義 (需登入)
pdf icon 討論摘要 (需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