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類未來的家園?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火星:人類未來的家園?
主講:梁寶建
主持:黎志偉

簡介

作為地球在宇宙中的鄰居,火星自古以來已吸引人類的注意。在科幻小說和電影裏更有人類登陸火星探索,甚至是移居火星的情節。近年來大型望遠鏡的觀察,以及過去50多年多個火星探測器的發現,讓火星成為地球之外我們最深入認識的行星。另外隨著太空科技和火箭的發展,載人的火星之旅看來不再是遙不可及。火星會否成為人類在太陽系裏的另一個家?

講者簡介

梁寶建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其後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取得天文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他曾在加州大學作研究員,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師。

粵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Chasing Coral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Chasing Coral(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崔佩怡
主持:李明

電影簡介

Coral reefs around the world are vanish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A team of divers, photographers and scientists set out on a thrilling ocean adventure to discover why and to reveal the underwater mystery to the world.

導演 Director: Hernan Zin | 字幕 Subtitles: 中、英文 Chinese and English | 片長 Length: 86 分鐘 mins


導演簡介

崔佩怡博士(Dr. Apple Chui)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環境科學碩士及生物學博士學位 ,並於2016年加入中大生命科學學院任職講師。崔博士自2008年開始, 在香港進行珊瑚研究,其研究興趣包括珊瑚成長初階段研究,幼苗入添量調查,及利用有性繁殖培育珊瑚等復育工作。崔博士多年來熱心參與香港海洋及珊瑚保育的公眾推廣和教育活動,當中包括為學校,綠色團體,政府部門等不同團體擔任專題講者,以及為香港珊瑚礁普查擔任隊伍科學家。崔博士透過不同公開演講累積經驗,善於通過穿插故事,深入淺出的介紹與講解科學知識。崔博士認為,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還應帶出態度和習慣上的改變。 近年,她推出了外展項目「珊瑚學院」,透過不同類型活動推廣香港水底世界,以培養及深化學生及大眾對海洋生態保育的意識及行為。

粵語及英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Born in Syria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Born in Syria(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葉家威
主持:王邦華

電影簡介

Since civil war started in Syria in 2011, an estimated 9 million Syrians have fled their homes, half of them children. These children have fled unimaginable horror: the indiscriminate bombings of Bachar Al Assad's government, and ISIS' raping and beheading, only to find themselves trapped in makeshift camps or closed borders. We witness the journey of these refugees to the promised land of Europe.

導演: Jeff Orlowski | 字幕: 中文 | 片長: 89 分鐘


導演簡介

葉家威,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政治與行政學系及公共政策碩士課程兼任講師。著有 Egalitarianism and Global Justice: From 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及《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合著)。

粵語及英語主講

* 是次活動與聯合國難民署合辦

youtube 2 錄影片段


東歐難民危機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東歐難民危機
主講:陳家洛
主持:王邦華

簡介

移民問題在歐洲已成為頭號政治難題,造成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分歧,各地也飽受立場對立的民眾產生的爭吵所困擾。縱使在聯合國層面各國政府就此議題達成了一份新協議,在保障各國主權的前提下回應了國際社會的多項訴求並促進多邊合作,歐洲內部反移民情緒藉此引發新一輪抗議。反歐盟的民粹主義浪潮誓將積極投入今年中的歐洲議會換屆選舉,以期影響歐盟的移民政策及調整歐洲整合的大方向。歐洲近年的移民危機觸發了情緒主導的地緣政治,已正面威脅著戰後自由世界秩序。

講者簡介

陳家洛,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比較管治及政策研究中心總監、香港歐洲研究學會主席及亞太歐盟研究學會理事,其研究及教學包括比較政治、英國政治、歐洲整合、東歐國家的民主化、研究方法和香港政治。於英國牛津大學修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期間曾在波蘭華沙大學及格旦斯克大學任教。

廣東話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伴生》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伴生》(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黃肇邦導演
主持:李駿康

電影簡介

「長命百歲」是否必然幸福?孝與不孝如何界定?離與留又該如何取捨?

紀錄片《伴生》娓娓道來兩代人對「生與死」價值觀的差異和矛盾。有人因不忍父親飽受病魔折磨及喪妻之苦,而祈求父親能早歸天家;有人因長期照顧患病父母而心生壓力,渴望開展自己生活;有人因母親健康急轉直下反而重建分隔多年的關係。一生建構的種種連結,伴隨死亡,是否能瞬間化為煙霞?
《子非魚》得獎導演黃肇邦真實紀錄三個家庭、兩代社會的束縛與異同、夫妻間的牽絆與信任,教我們面對每個人生必經關口時,該如何歷經生與死。

導演簡介

黃肇邦,1986年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2011年,獲得CNEX基金會資助拍攝首部紀錄長片《子非魚》,作品先後入選多個國際影展,榮獲香港亞洲電影節「亞洲新導演獎」提名及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等獎項。2014年,紀錄短片《延長線》代表香港參加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2016年,最新紀錄長片《伴生》榮獲第23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年度推薦電影」。

廣東話主講

* 是次活動與東華三院合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及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發展基金贊助

youtube 2錄影片段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主講:Gordow Mathews
主持:楊陽

講座簡介

This talk first goes over the meanings of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n explores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 a South Asian who has grown up in Hong Kong be a Hongkonger?  Can an African asylum seeker be a Hongkonger?  Can a mainland Chinese graduate student at CUHK be a Hongkonger?   Can I be a Hongkonger?  What is a Hongkonger?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discussion among all present at the talk, we then analyze how ethnic and cultural identity are increasingly not given but chosen, as choices from a global cultural supermarket.  What, then, does this mean for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as a global/Chinese metropolis?

講者簡介

Prof. Gordon Mathews is the Chairperso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UHK.  His latest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World in Guangzhou: Africans and Other Foreigners in South China's Global Marketplace Globalization From Below: The World's Other Economy and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英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老鷹想飛》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老鷹想飛》(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梁皆得導演
主持:左治強

電影簡介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靠著掠食與被掠食相互維生,唯有人類可以透過飼養與耕種便可以不必去狩獵,「共生」在物種之間是相互平衡之道;只要不失去平衡所有的生物都可共享繁榮。

猛禽(老鷹)位在食物鏈的頂端,與人類處於同一個位置,然而牠的食物卻與人類不衝突,甚至於可以有助人類的食物栽種及抑制傳染疾病,猛禽(老鷹)絕對是人類的朋友。

在生物界如果有跨越物種而相互保護,只會因為一個理由,那便是為了確保食物的提供,如螞蟻會保護蚜蟲以確保有蜜汁可飲用,在這世上唯有人類會為了「愛」而越界去保護其他物種。

沈振中,原是一位受過完整西方科學教育的專科生物學老師,在認識老鷹以前他也是以解剖生物肉體來認識其他生物的,然而1992年因為目睹自己用心觀察了四個月的老鷹慘死在自己的巢邊,只因為獵人將捕獸夾放置在這隻老鷹育雛用的巢裡,獵人的行為不是為了自我保護,也不是為了溫飽,只是為了獲利,而「獲利」卻未必能確保幸福,人們為了想要獲利而失去了與其他生物共生共榮的能力,這個心念究竟從何而來?人類將為此而付出多大的代價?而老鷹又將在此失衡的世界中如何被犧牲掉?一連串的未來看似艱困,但沈振中知道唯有開始行動,一切才不會成為定局。

從1992年起至2012年止,沈振中實踐了對自己的諾言--用20年的生命為老鷹(黑鳶)寫傳記,那是一個男性一生中最精華的20年,從他38歲到58歲,沈振中記錄老鷹的深度已經超越了物種的界線,為了尊重及不干擾老鷹的正常生活,20年來他選擇了不分日夜而且是長時程的遠距離觀察方式來進行,沈振中已經深入老鷹的心靈與社群,在這個地球上唯有生命可以感動生命,他因為有了高度的生命覺知;而能越界的連動人類與老鷹之間的未來,《老鷹想飛》紀錄片將帶領人們超越科學而邁入生命同源的最真、最原始的心靈。

導演簡介

梁皆得,台灣知名生態影片攝影、導演,作品曾多次入圍金馬獎及榮獲許多國際獎項,曾於馬祖發現瀕臨絕跡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亦曾參與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等歐洲三大電視台投資在台拍攝的「TYPHOON ISLAND」台灣生態探索影片及公視與國際知名媒體合作拍攝的「野性蘭嶼」、「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HD高畫質生態記錄影片等影片拍攝。

主持簡介

左治強,中大樹木計劃負責人,開創綠家園創辦人,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名譽顧問、通識及環境教育導師 ,主張簡約生活,用之有節,以自然為師,用愛心管理,減少浪費、污染、破壞天然資源,希望從認識到珍惜,從愛護到保護,生物各從其類,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得以持續發展。

國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岸上漁歌》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岸上漁歌》(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馬智恆導演、漁民
主持:趙茱莉

電影簡介

海上尋魚覓活,岸上憑歌記情。在資本掛帥的香港社會,漁民的文化被邊緣、被消失,最後只成為老人的呢喃。在被遺忘的歌聲中,導演重塑一段香港漁民的歷史。透過一首又一首的古老漁歌,書寫快將消失的記憶,留下即將離世的臉孔。導演在保育文化的同時,陪伴老漁民走最後一程,以輓歌告慰這群海上歌者。

小島之上,海風吹散老人的白髮。黎連壽口中哼著輕盈自在的漁歌:「大船拋住沱濘頭誒,舢舨送郎賴氏州呀,咪俾東風吹窒你妹娘裙尾呀,細魚投胎潡肚白呀,燈盞無油誒是黑岩……」隨興變奏,調子重覆,與海浪聲載浮載沉。海上風物,生老病死,漁歌歌者唸唸有詞。塔門黎氏靠捕魚維生,漁歌自古口耳相傳,但現在已難覓知音。黎伯生於戰前,與太太結婚六十餘年,是香港少數精通漁歌的水上人。子女無一從事漁業,也未曾經歷驚濤駭浪的生活,對父親的歌藝竟然未有所聞。

城市之中,昔日漁民黝黑皮膚仍沾滿海鹽。有人以漁歌表演,在社區教育兒童;也有人以漁歌傳道,敬拜上帝。漁歌成了這些水上人心靈的避風港,回首艱苦的前半生,竟能憶苦思甜。日子久了,漁民記憶褪色,漁歌從海上飄到岸上,沉澱成安撫心靈的淡然之音。


導演簡介

馬智恆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及哲學系(文碩士)。短片《女實Q》獲第二十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公開組銀獎,及獲邀參加法國克箂蒙.費朗國際短片節2016; 《瑪蓮箂的凝視》入圍「第十三屆中國獨立映像展」 (CIFF)。最新作品《岸上漁歌》,尋找失傳的本地漁歌,記錄香港漁民上岸後的生活,獲PURE ART FOUNDATION、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及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入圍2016 CCDF CNEX 華人紀錄片提案大會。2014年與一班電影人成立「自主映室」,致力推動本地獨立製作發行及放映,以電影為行動。

粵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Africa as Home to Humanity: Immigr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acing the Future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Africa as Home to Humanity: Immigration,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acing the Future
主講:Lawal Mohammed Marafa
主持:呂永昇

簡介

Scientifically, it is still debatable as to whether Africa is the origin of humanit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ocuments that allude to this notion, others have assumed otherwise. Whether this is a myth or reality, that fact that Africa has seen its share of exodus from the continent cannot be disputed. In recent times, the migration out of Africa has assumed a new dimension. This trend is posing challenges to a continent full of resources and to destinations with historical connection either as colonialists or trade partners.

In current times, Africa has also acquired new partners like China and India with aid and trade as items of discussion in addition to its traditional partners in this new scramble for Africa. What is the situation like on the African continent? What has it got to contribute to the global commons? In fact, who are the Africans? What are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for prosperity? Seen as the last frontier of development, this presentation will seek to discuss the myths, identify the realities and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that confront the African continent. In conclusion, the prospects and potentials of Africa as an emerging destination of note, will be discussed.

講者簡介

Lawal Mohammed Marafa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英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


A Plastic Ocean

通識沙龍2018-19「家‧鄉‧歸」

A Plastic Ocean (電影放映會 + 映後座談會)
分享:李美華、李明
主持:李駿康

簡介

A Plastic Ocean 的導演兼記者克雷格利森(Craig Leeson)透過拍攝藍鯨的故事,逐步將塑料海洋的真面目呈現眼前。拍攝團隊與多名科學家和研究員前往包括香港在內的世界各地,探索塑料污染的駭人事實,並揭露全球「用完即棄」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一隻隻飽著肚餓死的動物,一個個在垃圾山裡掙扎求存的島國居民,塑料海洋所揭示的不只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亦帶來道德價值和人文關懷的反思。作為同住地球的家人,作為21世紀的全球公民,我們應如何面對塑料污染所帶來的種種挑戰?

講者簡介

李美華女士,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副總監(海洋保育)
李明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 是次活動與校園規劃及可持續發展處合辦

粵語主講

youtube 2錄影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