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通識基礎,大學通識教育四範圍進一步擴闊同學視野,引介他們探究人類智性關懷的四個基本範疇:人與自身文化承傳的關係,與物質世界的關係,與其他人的關係及與自身的關係。科目強調同學對不同學科處理問題的學術進路有一定的理解,特別是掌握這些進路對分析當代議題的重要性。

科目特質 | 四範圍目標

大學通識教育的科目特質:

  • 對象為非主修生,不要求任何先備專科知識
  • 旨在拓展視野及介紹相關學科的基本理念及研究方法
  • 引領學生探討與課題相關的人生或社會議題
  • 培養多元思維、鼓勵學生發掘及表達自我
  • 著重智性啟導而非專業或技能訓練
  • 鼓勵老師採取跨學科進路
  • 課業及學術要求與其他大學科目相等

四範圍各有其特定目標:

範圍A 中華文化傳承

本範圍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主要特徵。透過跨學科的進路,學會欣賞中華文化及認識其傳承和與現代生活的關聯。

教學目標包括:

  1. 認識中華文化的主要特徵;
  2. 明白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3. 透過理性思考,欣賞中華文化;
  4. 認識中華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關聯。

範圍B 自然、科學與科技

本範圍拓闊學生對大自然、科學和科技的認知,引導他們認識科學發現、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並學習以科學態度理解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和科技發展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包括:

  1. 描述與所修读科目有關的重要科學發現、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
  2. 運用基本科學方法和理論分析有關自然、科學和科技的議題;
  3. 主動探索自己有興趣有關自然、科學和科技的議題;
  4. 分析人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角色;
  5. 衡量科學及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範圍C 社會與文化

本範圍探討人類社會的組成過程及不同文化的異同,並介紹分析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的理論和研究方法。

教學目標包括:

  1. 理解人類社會和文化的形成過程;
  2. 認識文化、價值觀和信念的多樣性;
  3. 運用研究方法分析有關議題;
  4. 運用社會文化理論解釋有關現象。

範圍D 自我與人文

本範圍讓學生探索人類價值信念的多樣性,。反思人類行為的意義,從而加深對自己的瞭解。

教學目標包括:

  1. 從更開闊的角度審視自我;
  2. 理解價值觀和信念的多樣性;
  3. 面對道德議題,能做出有根據的判斷;
  4. 能清楚表述自己的道德判斷;
  5. 能從開放的角度欣賞各類創作;
  6. 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