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朱小密老師
學術活動組組長
|
編者按: 2013年底本所的五十周年聚餐中,有一個自由拍照的時段,來自五湖四海男女老少的學生,一群一群的像小蜜蜂般擁到朱小密老師跟前,用普通話說:
“朱老師, 謝謝您!”,“朱老師,您好嗎?”,“朱老師,很久不見啦!”……與朱老師同桌的編者忍不著眼眶紅了,連忙騰出座位讓師生久別重逢。盼這一期的專訪,讓各位認識服務中大超過三十年的朱小密老師及她的工作。
除了廣東話組長外,本所甚麼組長都當過,可以簡介一下自己的背景嗎?
甚麼崗位是您最喜歡的?
我在1982年底因結婚的關係從臺灣到香港,1984年加入中大。之前在香港大學的語言中心任兼職語言教師。過去在所裏曾當過普通話組組長、大學課程組組長及學術活動組組長1。在不同的崗位,會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更理解每個崗位的難處。教書還是我最愛的一個崗位。
由英語教育到對外漢語教育
選擇學習語言學和英語教育原先只是因爲對商學和電腦等,當年文科生會選擇的熱門科目不感興趣,但沒想到因此對二語教學產生了興趣。來香港以後因種種機緣巧合開始了對外漢語的工作,而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更加體會這是一個值得花時間花精力去研究發展的領域。
在研習所近30年,
學生及教學法是否有明顯年代之分?
學生的情況是有了很大的變化,過去有不少學生都是因工作關係,由工作部門派來學習的,或者是對中國、中國文化充滿好奇而來的。在來學中文之前,對中文可能一無所知,研習所提供的是密集課程,來學習的學生一般會在研習所學習1至2年。研習所在80年代採用的多練少講、不貪多、循序漸進以及教師輪替操練的教學方法,對於幫助初中級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在特定情況下的運用中文交際的能力,有相當顯著的效果。
而現在來學習漢語的學生對中文多少有些認識,來學習的目的也各種各樣,有的是受到香港這個城市的吸引而來的、有的是為了通過考試取得證書以提升將來找工作的競爭力,此外還多了許多中文大學的國際學生來選修中文課。因此,修讀非密集式的短期課程的人數明顯增加了。教學的方法當然也要因應不同的課程安排、學習者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而且科技發展迅速,也為課堂教學和語言學習提供了很多選擇。
難忘的學生及校友的故事
50周年的聚會的確是讓人激動的時刻。語言教師的幸運就在於我們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從上課的第一天起就努力幫助學生使用目的語來溝通,因此我們比較容易跟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難忘的故事實在太多了,比方説有的學生每年都會寄來闔家歡賀卡,讓我分享她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有學生在旅遊時會寄來明信片興奮地報告一下,他在旅遊時用上中文了;還有闊別多年的學生會突然發來電郵問候,告訴我他們因爲工作關係又回到了亞洲。2009年的時候收到一位捷克學生寄來的照片,照片裏有在沙地上用漢字寫出的“朱老師新年快樂”幾個大字,是我收到最難忘的賀卡。
說起難忘,我還想起數年前有位日本女士,80年初在CLC學習過漢語,利用假期來探望老師,結果發現她認識的老師已退休。儘管我們並不相識,但看見她對小樓裏的一切,窄窄的走廊、傳統的張貼式壁報版、曾經用來懸掛出席表的一排小鈎子都顯得難忘不捨。於是我邀請她在毫不現代化的小辦公室兼教室裏坐了一會兒,憑藉著我們對80年代的CLC的共同記憶,我們像老朋友一樣地談話。除了回憶起在CLC上課的情況,她還告訴我,她把在CLC的經歷也融入了她當時正在創作的小説《許願樹》當中。老式的火車、來自不同世界的人、遠離煩囂的城市……。看來在CLC學習真是一段讓她感到非常浪漫的經歷。
市面上已有各式各樣的華語二語教材,為甚麼學術活動組要編寫研習所的新教材?
市面上的確已有許多華語二語教材,不論是研習所過去所採用的,還是近年在中國大陸、北美等地新編的,當中有些教材也編得很不錯,但我們仍希望有一套能配合我們研習所以語用為綱的原則的材料,正如所長吳偉平博士所提出的,在這套教材當中,應當包括以功能為目標的典型結構以及為結構服務的典型語境。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我相信隨著漢語作爲第二語言的教學本體研究不斷發展,再加上在研習所老師們的通力合作,將來會有一套適合我們課程的教材出現。
工餘做些甚麼?
我喜歡游泳、打球、看電影,聽音樂和看小説。
退休前想完成的工作
希望能繼續完善與教材配套的輔助材料。其實這是一項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只有在退休那天才會停止。
贈言本所教職員及學生
對於老師,我想說的是,能在研習所教書是幸運的,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課程和學生,也有一群樂於分享的同事。只要用心去教,很快就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對於學生,中文跟所有其他外語一樣,只要有興趣,有耐性就一定能學好。
--------------------------------
1
學術活動組(簡稱 “AAD”)是研習所一個策略性的小組,由多位資深老師兼任組成,工作範疇有四方面:教材編寫、老師培訓、語言測試及課程檢討。
About Us
| Contact Us
| Privacy
|
Disclaimer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