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引導學生檢視個人的飲食習慣呢?
大部分本地的兒童從小學習有關「健康飲食金字塔」的訊息,包括它的形狀、食物分類和建議進食的大致比例,亦知道這是人們遵行健康飲食的基本原則。本港衞生署近年更針對不同年齡界別的市民發展出個別的「健康飲食金字塔」,說明不同年齡人士對各類食物的每天建議攝取量,配合食物彩圖,讓人們容易瞭解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建議。本港6至11歲兒童對六大類食物及流質的每天建議攝取量為3至4碗穀物類、至少2份蔬菜、至少2份水果、2杯奶品類、3至5兩肉、魚、蛋及代替品、6至8杯流質,並建議盡量少吃油、鹽、糖類(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2014)。
所謂知易行難,部分兒童的飲食習慣可能與「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大相逕庭,存在過量攝取某類食物,卻缺乏另一類食物的情況而不自知。為進一步協助兒童實踐「健康飲食金字塔」所提倡健康飲食原則,檢視個人飲食習慣便成為教師其中一種可行的健康教育策略。學生可在家長的協助下記錄平常一天所進食的食物和分量,然後在課堂上學習對個人的飲食狀況進行檢視和比較。然而,「健康飲食金字塔」中所提及的分量和單位是需要解說的,舉例說,以一個300毫升的中型碗來量度,一碗飯所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大致相等於11/4碗蛋麵或21/2片麵包;有時候,箇中的分量連成人也難以分辨。本教材嘗試將部分食物類別的建議攝取量的單位統一為「份」,配合真實的相片和說明,協助教師指導學生估計進食各類食物的分量,進一步與「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作比較,讓學生對個人的飲食習慣進行反思和回應,增強他們實踐健康飲食的信心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