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历史始于1963年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合并,随后逸夫书院于1986年成立,晨兴书院、善衡书院于2006年创立,继有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和和声书院于2007年创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园共有九所书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选择一所书院,成为该院的一分子。书院各有独特文化,但汇聚在一起,却又塑造了中文大学的精神面貌。书院举办各种活动,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访计划、研讨会、师友计划、小区服务、语文、信息科技和领袖才能训练,这些非形式教育机会,与正规课程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责任感。书院还有多种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添上色彩。
崇基学院师生组成人链搬迁图书馆 (1971)
新亚书院国术会——我武维扬
联合书院大笪地
逸夫书院乐队
晨兴书院——鼓声合奏 (2012)
善衡书院入学礼——宣读誓言并签署约章
敬文书院小区外展活动 (2012)
伍宜孙书院成立五周年 (2012)
和声合唱团《和谐之声贺中大金禧》(2013)
中大的学系分设於八所学院,学院内济济多士,既注重传授知识,又带动炽热投入的研究风气。八所学院连同研究院合共提供多个本科课程和研究课程,学科类别丰富,毕业生可按所修课程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坚持中英双语(兩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鼓勵学生以兩文叁语作为学习、学术交流以及师生沟通的媒介,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就业和社会參与的能力。提高双语的能力有助学生增加对自己的认識,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更关心世界事务,认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为他们在今日全球化的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须具有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2012年,中大回归创校早年沿用多时的四年制。校方参考过往多年的宝贵经验,并结合时代需要,设计了耳目一新的课程,增加学生实习与服务的机会,培育应付挑战的能力。
小组讨论 (1969)
试场一景 (1960年代)
香港中文大学学位/文凭试 (1964)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1966)
「优良」学士学位毕业證书 (1966)
崇基学院一九七一年晔社毕业同学录 (1971)
中大提供二百多个通识选修科目,内容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课堂以外,大学举办学术会议、退修活动、读书会、通识沙龙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砥砺学问,交流思想的环境。另外书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识课程及学习机会。
崇基学院中国哲学史讲义 (1964)
《第一届通识教育学生论文奖》(2011)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读本《与人文对话》(2012-)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读本《与自然对话》(2012-)
砥砺学问——通识沙龙
中大的学系分设於八所学院,学院内济济多士,既注重传授知识,又带动炽热投入的研究风气。八所学院连同研究院合共提供多个本科课程和研究课程,学科类别丰富,毕业生可按所修课程取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文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教育学院
工程学院
法律学院
医学院
理学院
社会科学院
研究院
服务既能助人,也能育人。校园内的教学,可以传授知识;校园外人间世的服务,能够促进知识的应用,有助大学培养出既有才识,又具人文气质和关怀社会的学生。
中大师生五十年来关怀弱势社群,重视服务社会,每年各书院、学院、学系都开展形形色色的社会服务项目,令师生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爱心回馈社会。2011年,中大更推出I‧CARE博群计划,加强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及公民服务项目。
新亚夜校师生话别会 (1954)
教育司批执照予新亚夜校 (1952)
中大社工队识字班 (1970年代)
中大同意校友会联会注册教育发展公司函 (1982)
扁担励学行动
包括校长沈祖尧教授在内的威院抗炎医护人员获《时代杂志》誉为亚洲英雄
《时代》杂志「亚洲英雄」奖项 (2003)
抗炎殉职的中大校友谢婉雯医生
建筑学院吴恩融教授向村民讲解无止桥物料运用
善衡书院学生远赴非洲乌干达服务当地孤儿妇女 (2011)
善衡书院乌干达之旅纪念品——非洲鼓
下一区 ...展览主题 | 展区 D
开新探微
最新消息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