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政治发生巨变,由於大批难民湧入,香港人口暴涨,这变化连带令本港对中文授课教育的需求激增,对香港高等教育构成沉重压力;另一方面,亦为香港带来了大批出色的内地学者和教育家。他们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开办不少「难民学校」,讲授专上程度的课程,协助南来及本地青年继续学业。其後中文大学的三所成员书院-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就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出来的。

本展区介绍三所成员书院成立背景及中大成立过程。内容包括:

展区另有书院电子相簿,投影屏幕播放1963年中大成立典礼及当时书院院长访问的珍贵片段,更有影片《从荒山到大学城》,介绍中大校园的发展。

新亚书院

新亚书院的前身是亚洲文商专科夜校,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著名学者於1949年创办,以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及沟通东西文化为教育宗旨。书院早年艰苦经营,後来书院的教育理想渐获得社会广大的同情与赞助,其中赞助最有力的是美国雅礼协会,还有美国亚洲协会和哈佛燕京学社等等,使书院奠立稳健基础。

崇基学院

崇基学院由前广州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前上海圣约翰大学校董会主席欧伟国及香港圣公会领袖何明华会督於1951 年创办,代表基督教在华发展高等教育传统的延续,因而广获英、美、加及本地教会支持,得以顺利开办;支持之主要组织包括纽约之「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伦敦之「亚洲基督教大学联合会」及纽约之「岭南大学基金委员会」等。

学院初期借用圣约翰大礼拜堂副堂及圣保罗男女中学课室为校舍,其後则租用港岛坚道147号楼房及借用圣公会霍约瑟纪念堂为校址;1953年获港府拨赠马料水土地作永久校址,并於1956年秋迁入新校园,继而踏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联合书院

联合书院由平正、华侨、广侨、文化及光夏五所书院组成,除了平正在香港创办之外,其馀四所书院本是从广州或邻近地区南迁来港的私立学府,而且都带来一批原校教师和学生。各书院只能租用简陋校舍,在夜间上课,经济依靠在港校友的捐助勉力撑持,常见拮据。1956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兼亚洲协会董事柯克教授访港,得知书院困境,建议把各院校力量集合起来。五所书院遂於同年6月宣佈组成「香港联合书院」,陆续获得亚洲协会和孟氏基金会的经济支持,及後又获政府借出般含道校址。书院成立数年间,已发展成一所具规模的专上学院。

争取成立中文大学

1957年,新亚、崇基、联合成立「香港中文专上学校协会」,由蒋法贤担任主席,争取政府承认三院颁授学位的资格,为进一步合作奠下基础。港府终於1958年接纳香港设立一中文大学的建议,继於1959年正式宣佈资助三所书院,并以它们为新大学的基础书院。

1960年委派萨塞克斯大学创校校长富尔敦爵士以顾问身分来港考察,随後提交《香港专上学院发展报告书》,强调学术自由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肯定新大学以中文为授课语言,以及其作为文化桥樑的角色。1962年中,富尔敦再次来港,主持一国际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审定三院的水準,定下新大学的组织架构。1963年委员会发表的《富尔敦报告书》,明确提出以邦联制作为三院组成大学的模式,成为中文大学成立的蓝图和依据。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

《富尔敦报告书》发表後,港府委任二十人组成临时校董会,由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关祖尧担任主席,确定新大学命名为「香港中文大学」,聘任兼具中西学术背景、与社会各界关係良好的李卓敏博士为校长,又讨论新大学的法例、校址等项目。1963年9月15日,立法局通过《香港中文大学条例》。1963年10月17日,大学监督港督柏立基在香港大会堂主持大学成立典礼。至此,从书院到大学这一长达十五年的艰苦历程终告完成,中文和中国文化也终於在香港获得明确地位。

展品

新亚书院余英时教授毕业证书 (1952) 三院教职员庆祝中文大学成立并欢迎校长李卓敏博士大会嘉宾题名锦缎 (1963.11.7) 中文大学校长钤章 (1964) 中文大学纹章 (1967) 《时代》杂誌「亚洲英雄」奖项 (2003) 高锟星命名证书 (1996) 杨振宁教授 -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 钱穆致唐君毅信函 (1960s) 加州大学学生交流协议 (1965)

最新消息

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