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姐”是來自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住家女傭。早年該區有女性立誓不嫁的“自梳”風俗,她們被稱為“自梳女”,在該區絲業興盛時,她們大多在絲厰工作。上世紀三十年代珠江三角洲絲業式微,本以該業爲生的自梳女為維持生計,到廣州、香港、澳門,以至南洋等地當家傭,被稱為“媽姐”。本資料庫的主要内容是2018-2020年間我們對南下香港的最後一代“媽姐”所進行的開放式深入訪談和田野調查,及其後的資料補充。項目主持人訪問了多位受訪者,最後同意將整理後的内容存於資料庫的受訪者有九位,包括八位已退休多年的高齡“媽姐”和一位兒時曾由“媽姐”照顧的前少主。謹此向接受訪問者致以衷心謝意!
本資料庫包括訪問錄音和文字稿。後者為語體文而非方言,以利不諳方言者較易掌握内容。然錄音部份當為最原始的資料。我們的訪談内容範圍甚廣,記錄了受訪者的生命歷程史。有關主題包括“媽姐”的出身(時代、身世等),童年(故鄉、兒時教育、童年工作等),少、青及壯年(“梳起”與否、養家等),離家打工經過,海外經驗,戰爭影響,來香港經過及留港決定,打工(工資、工作、僱主等),養家(家鄉、家人、回鄉探親等),“姊妹”(“媽姐”同行、同鄉、朋友等),放假和工餘活動 (興趣、嗜好、娛樂、看戲、“咕哩房”、“做會”等),衣著及髮式,自學經驗,宗教信仰(拜神、命運觀等),退休生活(身體狀況、住屋、齋堂、置業等)。
以上所舉為受訪者所述的主要内容,約五十多項,另有個別特殊資料未克在此全列。然值得指出的是資料庫中竟包含了一位男性受訪者的口述記錄,他作爲在“媽姐”悉心照顧下長大的少主,與其照顧者關係密切。有關故事多年前已拍成電影,他也曾出版有關著作。本項目主持人之一曾在海外走訪越洋打工的“媽姐”,並接觸少數“媽姐”的少主,深感有關資料重要而難得,屬“感情史”的範疇,彌足珍貴,故特以“被照顧者的反思”爲題收入資料庫,是爲本項目特色。這類資料殊為罕見,然據田野調查所得,少主對“媽姐”的懷念之情,非比尋常。某海外博物館就以一位洋人前少主懷念其華人保姆(Amah)(即“媽姐”)為題,製成感人至深的視像記錄。
本資料庫收集所得的資料中,包括九位受訪者的訪談錄音,訪談文字稿, 以及有關照片(包括由受訪者提供的,及來自其他出處的)等。這些資料當有助了解“媽姐”與嶺南立誓不嫁的“自梳”風俗相關的現象及其發展與變化,以至獨身女性出洋打工的歷史及其意涵。期待本項目對近年發展的“最後一代廣東‘媽姐’”的課題有所補充,尤其有關香港方面的情況,以對照其他地區。對退休前打住家工的“媽姐”而言,為工作而遷徙的經驗對其生命歷程有何意義?這是我們所渴望知道的。至於她們退休後長留香港的決定,以至她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認同等問題,都是有待參考本地資料以作深入分析的重要内容,而讓主體發聲的訪查法當可為研究帶來突破。期待本資料庫能在這方面作出貢獻。
除受訪者外,我們也誠謝以下人士和機構的資助、指導、安排、協助和支持: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先天道安老院
聖雅各福群會
Cynthia Muak and John Morris (China-expats.com)
星島日報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項目研究助理
研究項目主持人
葉漢明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盧家詠(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致意
2021年9月
注:本資料庫的標題版面設計採用茉莉花圖案。據稱“自梳女/媽姐”常有在鬢邊插茉莉花或白蘭花的飾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