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赠中国古籍善本

北山汲古:利氏北山堂赠中国古籍善本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赠中国古籍善本

二零零八年六月北山堂基金将利荣森博士生前搜集之中国古籍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前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亦将北山堂赠于该馆之一批藏书,转赠大学图书馆收藏。北山堂捐赠之两批中国古籍合计一千三百八十三种九千八百八十六册,其中古籍善本包含明刻本二十种,清刻本十六种,明清套印本五种及抄稿本十一种,合共五十二种。二零二零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藏十五种古籍善本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当中六种属北山堂慷概捐赠的古籍善本,弥足珍贵。

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主任姚伯岳先生曾指出该批中国古籍,具有以下特点:

  1. 品种丰富,结构合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皆具规模,整体的学术参考价值较高。
  2. 版本类型齐备,刻本、套印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石印本、铅印本等古籍的主要版本类型应有尽有。如其中抄稿本即有十一部六十二册,明清套印本也有五部。
  3. 明版书较多,达二十种,而且大多是当时比较精心刻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两批赠书的价值。
  4. 图书的完整程度较高,如明汲古阁刻《十三经注疏》全套保存,这在目前国内图书馆中是很少见的。其他各种善本,也较少残缺,殊为难得。
  5. 书品好,干净清爽,装帧完好,纸叶平整。
  6. 收藏多有源流,如藏印中多有南海马贻嘉堂、黄有泽、昌龄、钟刚中、陆树声、徐乃昌、许博明、丘冬友、沙元炳、沈宗畸、周尔墉等人的藏印。说明这批赠书来源广泛,经历了长期搜集的过程。

此批中国古籍善本乃图书馆近五十年来所得最大批捐赠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括明刻本《诗缉三十六卷》《纪古滇说原集》,明抄本《宗玄先生文集》,明刻朱墨套印本《 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及清稿本《乙亥见闻》《诗文杂稿》。为保存这批珍贵的典籍文献及提升其学术研究价值,图书馆特别建立「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赠中国古籍善本」资料库,将这批珍贵古籍数码化,使读者可以更方便及深入地在网上阅读及研究。

 

利氏北山堂简述

北山堂之名,可上溯至一九二零年代利园山北山堂之诗词书画雅集。一九二四年春,怡和洋行将铜锣湾西南部的东角山及旧有楼宇售于利希慎置业有限公司,东角山由是易名为利园山。公司原拟移山填海,购地置业发展,但因计划临时搁置,利园山于稍后被辟为“利园”游乐场。同年八月,中山莫仕扬家族的莫汉(字鹤鸣)和利氏商议,借用原怡和洋行副经理大楼(所谓“二班行”),定期举行雅集。莫氏联同蔡守(哲夫,一八七九至一九四一)等组织“愚公簃诗社”,其后更合并其他诗社,改名为“北山诗社”,成为民初香港最大的诗社团体。利园山中雅集之所,由莫氏借出典雅家具陈设,命名为“北山堂”,又名“愚公簃”。堂名用了大家熟知的《列子‧汤问》篇中“北山愚公移山”之典故,盖当时词坛俦侣都知道利园山最终要移平,故大家亦乐于以“北山愚公”自居。惜“北山诗社”于一九二五年省港大罢工后因社员流散而结束,但其后尚有其他社团在北山堂举行雅集及展览,故利园北山堂作为香港诗书画雅集之所一直延续至一九三零年初。

北山堂亦是利荣森博士(一九一五至二零零七)之堂名。利公继承了北山愚公的寓意精神,持之以恒,坚守信念。祖籍广东新会的利公乃希慎公四子,幼年在家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老师多为前清遗老,为他奠定稳固的国学基础。及长,进入香港官立汉文中学(金文泰中学的前身)就读,其后入内地接受大学教育。一九三零年代中期,利公在北平燕京大学肄业,后因抗战,转徒借读于四川成都国立四川大学,获经济学士学位。利公热爱中国文化艺术,对推动文化交流与支持教育事业,一直不遗余力。自一九六零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以来,即鼎力支持中大发展,一九六三年出任临时校董,其后担任校董。一九七四年获中大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二年更获委任为终身校董,以表彰其多年来对中大的卓越贡献。

利公于二零零七年二月二十四日辞世,享年九十一岁。利公以“北山堂”为斋名,除了继承他父亲原本在利园山设置的“北山堂”、“愚公簃”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终其一生,以北山愚公为榜样。他对文化、文博、学术研究的支持,鞠躬尽瘁。

图书馆对利氏北山堂致力推广中国文化及慷慨捐赠,深表谢意。

利氏北山堂简述 摘自《 北山汲古 : 利氏北山堂捐赠中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