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蒙黃漢勛先生後人慷慨捐贈其相關之286項物品作數碼化,包括71項出版物、手稿63份、相簿17本及132份剪報,建立「螳螂拳宗師黃漢勛特藏」。本特藏實為研究香港武術發展史、螳螂拳術以至香港戰後文化不容錯過之資料庫。
本典藏除記錄黃漢勛先生生平行歷,並珍藏了有關螳螂拳的寶貴資料。除包含祖師傳下之《少林真傳》真跡,亦將黃漢勛先生大部份已刊行之著作(《螳螂拳術叢書》、「螳螂拳典」原稿等)及尚未出版之珍貴講義手稿數碼化,讓公眾得以閱覽。其中包括《螳螂傷科研究院講義》、《拳師手冊》及「飛雁掌」、「落鷹掌」、「小番車拳」、「連拳」、「螳螂出洞」、「螳螂偷桃拳」、「柔靈拳」及「黑虎交叉」等講義,當中亦有先生親身演式之照片。此外,特藏包含大量珍貴相片、剪報和刊物等,詳盡闡釋螳螂拳術特色之《螳螂拳講座》即其中之一,把螳螂拳之精粹流傳後世。圖書館對黃漢勛先生致力推廣武術及其後人慷概捐贈,深表謝意。
黃漢勛宗師與螳螂拳
上世紀初中國積弱不振,有識之士提出「強身救國」,精武體育會應運而生,同時亦展開了一場「新武化」運動。螳螂拳為中國武術一大系,隨著精武體育會聘得羅光玉宗師任教,螳螂拳得到了長足之發展;其嫡傳弟子黃漢勛先生在香港將拳術發揚光大,贏得「螳螂王」之美譽。
黃漢勛先生於1915年生於廣東省順德縣,早歲已從螳螂拳名師羅光玉先生習武,並獲受命設館授徒,及後任教香港精武體育會凡四十年,為螳螂拳第七代宗師。戰後黃漢勛先生致力復興香港精武體育會,承接推動「新武化」,且極其一生精力,整理螳螂拳術,撰述拳術學理,令螳螂拳術更有系統地傳承下去,對國術發展貢獻良多。
弘揚螳螂拳術
黃漢勛先生秉承羅光玉先生之授拳方案,進一步把螳螂拳教學系統化、現代化,並為其中之拳械逐一詳盡解說,親自演式,結集專書刊行。其中率先於1946年出版之《螳螂拳術闡秘》,即以范旭東所遺之《少林真傳》為藍本寫成,為第一本介紹螳螂拳術之專著,嗣後編印叢書凡三十餘種。先生續對螳螂拳體系發微,指出「三派(七星、梅花、光斑)同源」,力斥分家之不智。先生除服務精武體育會及自己創辦之漢勛體育會外,先後於民強體育會、陶淑女子中學、勵存國術社、港九酒樓茶室工會、市政衛生局職工總會、培正中學等任教,學生不計其數,設館者遍及美加、巴西及東南亞等地,螳螂拳術於是弘揚四海。
對國術界及傷科之貢獻
黃漢勛先生一方面團結武術界,舉辦戰後首次之南北拳師義演大會,籌劃「港九國術拳師聯誼總會」;另一方面提倡培養國術師資,設立拳師訓練班,並定期分調教員服務各分會。又提出改進國術課程,以健身、實用二事為目的,使國術普及化,同時使國術進一步邁向專業化之路。
羅光玉先生素諳推拿之術,《少林真傳》亦傳下各種藥方。承此,黃漢勛先生尤精接骨及脫骹復位法並再進而研製獨步之跌打酒、散、膏、丸等。除於武館應診外,亦一度開設醫館。先生更不以此自珍,先與陳海濤醫師刊行《跌打骨科學》,後更開辦傷科班,傾囊以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