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Department of History
Contact Us

HIST5559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in Hong Kong
[CEF Reimbursable Course]

Semester 2 (2022-2023)

Lecture TimeTuesday, 18:30 - 20:15

VenueRoom 304, Wu Ho Man Yuen Building (WMY 304)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SIU Lai Kuen Susanna (slks@netvigator.com)

Teaching Assistant Ms. Emily Cheung (emilycheung@cuhk.edu.hk)

(此網頁之資訊僅供同學在選課時作參考。開課後本網頁不再更新, 一切訊息以Blackboard上的公佈為準。)

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將透過文物,介紹香港六千年的歷史發展脈絡:本地的考古文物、歷史環境及建築、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流、發展和歷史意義)、文物善用、國內及海外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等。

Syllabus

第一部份 總論

第一講:課程簡介、文物法例及文物保護綜論 (1月10日)

課程簡介

  1. 文物保護綜論
    1. 文物定義
    2. 保護文物的原則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文物保護及相關法例
    1. 香港文物保護情況
    2. 香港文物保護相關法例
      1. 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
      2.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
      3. 《市區重建局條例》
      4. 《建築物條例》
      5. 《城市規劃條例》
      6.  其他
    3. 香港法定古蹟簡介
    4. 地下文物、歷史建築及構築物、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物教育及推廣工作簡介
  3.  國內文物保護法例
    1. 國內文物保護情況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4.  澳門文物保護法例
    1. 《文物遺產保護法》
  5. 總結
第二部分 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演變歷程及國際文物保護工作

第二講: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演變歷程 (117)

  1. 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及方法的演變
  2. 主要國家文物保護歷程概述
  3. 人類文化遺產保護方式
  4.  國際組織與公約
    1.  保護文物的主要世界組織
    2.  國際憲章與公約
      1. 《雅典憲章》(1933)
      2. 《威尼斯憲章》(1964)
      3.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
      4. 《華盛頓憲章》(1987)
      5. 《巴拉憲章》(1999)
      6. 《關於鄉土建築遺產的憲章》(1999)
      7.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
    3. 成果
  5. 世界文化遺產
  6. 瀕臨絕境的人類文化遺產
  7. 總結
第四部份  香港文物與本地史

第三講:香港考古 (1月31)

  1. 考古學的定義、重要性及與其他學科之關係
  2. 香港保護出土文物的法例
  3. 香港考古學簡史
  4. 香港的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及歷史時代
  5. 香港考古遺址的保存
  6. 總結
第三部分 田野考察

第四講:田野考察與文物保護  (2月7)

  1. 田野考察
    1. 目的
    2. 技巧
    3. 程序
    4. 困難
  2.  歷史環境調查
    1.  建築與環境
    2.  建築與文化
    3.  建築類型及用途
    4.  空間序位與文化
    5.  建築現況
    6. 記錄
  3.  歷史環境的保護
    1.  歷史環境的定義
    2.  保存歷史環境的原因及意義
    3.  歷史環境保存的形式
    4.  歷史環境保護的程序
    5. 保護計劃的編寫及執行
  4. 文物影響
第四部份  香港文物與本地史 (續)

第五、六、七講:香港歷史環境(包括建築) (2月14日、21日及28日)

  1. 香港歷史建築反映的香港歷史
    1. 以歷史建築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及困難
    2. 香港歷史發展
    3. 香港社會演變歷程
    4. 香港城市規劃及都市發展
    5. 傳統建築技術
    6. 其他
  2.  香港歷史建築及歷史地段保護
    1.  概述
    2.  現況
    3.  意義
    4. 困難
  3. 文物影響評估及環境影響評估
  4. 維修資助計劃
  5. 總結
第八講:分組田野報告 (3月7日)

第九及十講: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314日及21)

  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2. 國際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3. 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況
  4. 香港非質文化遺產綜述
  5. 總結
第五部分 文物教育與推廣

第十一講:文物的善用 (328)

  1. 文物的用途
  2. 歷史建築的再使用
    1. 原則
    2. 困難
    3. 例子
  3. 香港歷史建築的新生命
  4.  非牟利用途
    1.  教育
    2. 社區/社會
    3. 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5. 商業用途
    1. 商業(食肆、娛樂場所、辦公樓、旅舍等)
    2. 文物旅遊(原則、對文物的影響、經濟效益等)
  6. 總結

第十二講:分組田野報告 (4月4日)

十三講:文物教育、推廣及公眾參與 (4月11)

  1. 文物教育及推廣
    1. 定義
    2. 意義
    3. 趨勢及現況
    4. 原則
    5. 困難
  2. 公眾參與
  3. 海外文物教育及公眾參與情況
  4. 香港文物教育回顧及前瞻
  5. 總結
第六部分 文物保護政策

第十四講:文物保護政策及總結 (418)

  1. 文物保護政策的定義
  2. 世界主要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簡介
  3.  香港的文物保護政策
    1.  現行政策
    2. 政策執行情況、困難與檢討
  4. 香港文物保護何去何從
  5. 課程總結
Assessment & Assignments

(1) 學生必須出席共十四講課堂。

(2) 本課程的評分標準如下:

課堂出席率、學習及課堂表現 10%
導修課出席率及表現 10%
田野考察報告 30%
期末報告 50%
總分  100%

(3) 兩日於田野進行的導修課於2023年2月12日(星期日)及3月19日(星期日)舉行,學生必須出席。

(4) 每次田野考察後,學生須於兩星期內撰寫一份考察報告,詳細要求如下:

形式: 考察報告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撰寫,小組以二人為限。
字數要求: 報告字數為一千五百字至二千字(每組計算),以中、英文撰寫均可,字數要求一樣。字數不計算標點、註釋及參考書目,學生必須於報告末端註明字數。
其他要求: 報告須以電腦文書處理,字體大小不得少於12,檔案格式為Word,並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撰寫學術著作的格式及規範。
遞交期限:

田野考察導修報告(一)為2023年2月26日(星期日)晚上八時前。

田野考察導修報告(二)為2023年4月2日(星期日)晚上八時前。

遞交方式: 於期限前將期末報告遞交助教電子信箱。
維誠功課編號:

田野考察導修報告(一)為1號。

田野考察導修報告(二)為2號。

維誠聲明: 簽署後,於遞交考察報告時,一併遞交助教電子信箱。
遲交懲處: 逾期遞交而未獲事先批准的同學,報告之評級會降低半等級,即A級降至A-級,B+級降至B級,如此類推。超逾一星期仍未遞交者,無論最終有否遞交,老師有權不予批改並作零分論。

(5) 學生須在課程完結前,撰寫一份期末報告,詳細要求如下:

形式: 期末報告可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撰寫,小組以二人為限。小組組合必須在2023年4月11日前向助教提出。
字數要求: 若以個人撰寫期末報告,字數需達五千字,但不得多於六千字。二人撰寫的報告,字數需按比例增加,但不得多於一萬字。報告以中、英文撰寫均可,字數要求一樣。字數不計算標點、註釋及參考書目,學生必須於報告末端註明字數。
其他要求: 報告須以電腦文書處理,字體大小不得少於12,檔案格式為Word,並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撰寫學術著作的格式及規範。
遞交期限: 2023年4月25日(星期二) 晚上八時前
遞交方式: 於期限前將期末報告遞交助教電子信箱。
維誠功課編號: 3號
維誠聲明: 簽署後,於遞交報告時,一併遞交助教電子信箱。
遲交懲處: 逾期遞交而未獲事先批准的同學,報告之評級會降低半等級,即A級降至A-級,B+級降至B級,如此類推。超逾一星期仍未遞交者,無論最終有否遞交,老師有權不予批改並作零分論。
Tutorials

本課程有兩日於田野進行的導修課,分別於2023年2月12日(星期日)及3月19日(星期日)舉行,學生必須出席。

具體的安排,開課後會在課堂公佈。

References

香港、內地及澳門文物保護及相關法例與憲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年11月4日修訂版。

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

香港法例第123章《建築物條例》

香港法例第131章《城市規劃條例》

香港法例第499章《環境影響評估條例》

香港法例第563章《市區重建局條例》

香港環境保護署:《環境影響評估程式的技術備忘錄》。香港:香港環境保護署,1997年。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1/2013 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4/2014號行政法規《文化遺產委員會的組成、組織及運作》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1/2017號行政法規《評定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和設立一緩衝區》

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1/2018號行政法規《被評定的不動產及其緩衝區的名錄和圖示》

國際文物保護憲章及公約

文化部外聯局(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公約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國家文物局(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檔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6月。

陳志華(編譯):《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臺北:博遠出版社,1992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3年10月17日於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正式通過。

Australia ICOMOS (1992), The Illustrated Burra Charter.

Australia ICOMOS (2013), The Burra Charter –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Place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Council of Europe (2011), Guid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uncil of Education, Strasbourg.

ICOMOS (1931), The Athens Charter

ICOMOS (1964), Venice Charter

ICOMOS (1982), The Florence Charter

ICOMOS (1987),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Towns and Urban Areas

ICOMOS (1999), International Cultural Charter 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

ICOMOS (2008),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COMOS UK (1984),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UNESCO (1972),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UNESCO (2001),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2003),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ESCO (2005),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文物保護政策

文化委員會秘書處:《文化委員會諮詢檔》。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2002年。

陳澤成:〈澳門建築文物的保護政策〉,《中國近代建築研究與保護(二)》。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Respecting Our Heritage While Looking Ahead – Policy on Conservation of Built Heritage, 2014.

Home Affairs Bureau (2004), Review of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Policy, Hong Kong.

Lung, David., “Built Heritage in Transition: A Critique of Hong Kong’s Conservation Movement and the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rdinance’, Hong Kong Law Journal, 42(1) (2012):121.

文物保護

呂亞芳、貟俊平:〈文物領域立法發展方向與趨勢——以《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為視角〉,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3期,頁124-128。

呂澤強:《歷史建築的衰老與修復》。澳門:遺產學會,2022年9月。

李袁婕:〈文物保護法立法四十年〉,載《故宮博物院院刊》,2022年11月,頁125-141及147。

李曉東、彭蕾:〈中國考古法律制度發展述略〉,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1年第4期,頁3-10。

閆煒、閻麗:〈新中國文物保護法律制度的形成〉,載《共產黨員(河北)》, 2022年14期,頁55-56。

陳志華:《文物建築保護文集》。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陳德如:《建築的七盞明燈 – 淺談羅斯金的建築思維》。臺北:台灣商務,2006年。

單霽翔:〈文化遺產必須活在當下〉,載《決策探索》,2019年,第21期,頁67-69。

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進步》。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單霽翔:《從”文物保護”走向”文物遺產保護”》。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保山:《走向新遺產-價值為本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與實踐》。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20年7月。

劉慶柱:《從考古走進歷史》。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年1月。

謝辰生:《文物何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9年1月。

嚴文明:《丹霞集:考古學拾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

Fung, Ivan W.H.; Tsang, Y.T.; Tam, Vivian W.Y.; Xu, Y.T.; Mok, Edmund C.K., ‘A review on 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Macau systems’,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pp.927-942, Vol.71, 2017.

Hilber, Christian A.L., Palmer, Charles & Pinchbeck, Edward W., ‘The energy cost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pp. 103-197, Vol. 114, November 2019.

Kee, Tristanc; Chau, K.W.,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Hong Kong: The impact of heritage buildings on adjacent property pri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p. 308-319, Vol. 28(1), 2020-01.

國家和其他地方文物保護情況

王世仁:〈為保存歷史而保護文物 – 美國的文物保護理念〉,載《世界建築》,2001年,第1期。

王長明、戶思社(編):《法國文化遺產保護》。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10年第一版。

王軍:《城記》。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第三版。

江琳:〈民國時期文物保護事業的體制之爭〉,載《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月,第40卷,第3期。

吳清揚:〈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制研究〉,《“一國兩制”研究》,2018 年第 2 期(總第 36 期) 。

呂舟:〈《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的修訂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發展〉,載《中國文化遺產》,2015年,第2期。

呂舟:〈國家歷史身份的載體:中國世界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與挑戰〉,載《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年,第7期。

呂澤強:《記憶之外:走回20世紀看澳門建築保育》。香港:三聯書店,2020年12月。

李乾朗:《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珍妮·亨德遜、阿施類·M·靈勒、蔡曉萌:〈考古遺址的預防性保護—英國的政策與實踐〉,《中國文化遺產》,2020年,第2期, 頁25-35。

紀慶芳:〈民國政府的文物保護政策初探〉,載《商丘師範學報》, 2013年1月,第29卷,第1期。

馬超:〈簡論中國文物保護原則的發展與演變〉,載《絲綢之路》,2017年,第6期,總第343期。

馬馳:〈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歷史文脈的傳承—對韓國文化遺產保護經驗的思考〉,載《文化理論研究》,2009年,第一期。

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30年》。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國家文物局:《日本文化財保制度簡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

張國超:〈義大利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經驗與啟示〉,《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第1期。

張鵲橋:〈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回顧及展望 – 從《文物保護法令》到《文化遺產保護法》〉,載《城市規劃》,2014年,第S1期。

陳澤成、龍發枝:《澳門歷史建築備忘錄(一)》。澳門:遺產學會:2019年12月。

陳澤成、龍發枝:《澳門歷史建築備忘錄(二)》。澳門:遺產學會:2021年10月。

陸宗潤:〈日本的文物保護政策及啟迪〉,載《中國博物館》,2010年,第4期,頁28-30。

單霽翔:《走過關鍵十年 當代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年。

彭懿娜:〈義大利文物保護現狀與分析〉,《唐山文學》,2017年,第4期。

劉先覺、陳澤成(編):《澳門建築文化遺產》。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建美:〈20世紀70年代前後中國文物保護工作述略〉,載《當代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4期。

劉曙光:〈關於建設世界遺產強國的點思考〉,2019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年會演講,2019年7月18日(mp.weixin.qq.com)。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澳門文遺達人手冊:文化遺產保護法》,2017年12月版。

譚志廣:《百年之路: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臺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7。

Blackburn, Kevin and Tan, Peng Hong Alvin, ‘The Emergence 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Singapor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Monuments Board (1958-76)’,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4, No. 2, August 2015. 

Henderson, Joan,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Built Heritage: Singapore’s National Monuments and Conservation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Vol. 17, No. 1, January 2011.

Karolin, Frank (2002),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the USA, Berlin, Springer.

Swenson, Astrid, The Rise of Heritage: Preserving the Past in France, Germany and England 1789-19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Thurley, Simon (2013), Men from the Ministry, How Britain Saved its Heritage, English Heritage.

Yeoh, Brenda and Huang, Shirlena,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s Roots? Heritage Policies in Singapore’, Social Policy in Post-Industrial Singapore (2008).

香港考古、歷史建築與文物

丁新豹(編):《香港歷史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7年9月。

文康廣播局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歷史建築的保護〉,載《古建園林技術》,1997年第4期總第57期。

王賡武(主編) :《香港史新編》,上冊 。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古物古蹟辦事處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100間香港傳統中式建築》。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9年

李偉明:《香港古橋:圖說古橋與建築工程》。香港:商務印書館,2014年7月。

周樹佳:《香港諸神 – 起源、廟宇與崇拜》。香港:中華書局(香港) 有限公司,2011年1月。

林中偉:《建築保育與本土文化》。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7月版。

胡大平、吳靜(譯) 、Barrie Shelton, Justyna Karakiewicz & Thomas Kvan (著) :《香港造城記 – 從垂直到立體之城》。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2015年7月。

香港建築師學會(編著) :《筆生建築:29位資深建築師的香港建築》。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2016年11月。

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百年建築》。香港:香港建築師學會,2004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4年。

香港歷史博物館(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14年。

馬冠堯:《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1841-1953)》。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2011年。

馬冠堯:《香港工程考II – 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香港:三聯書店(香港) 有限公司,2014年2月。

莫稚:《南粵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許允恆(建築遊人):《築覺 – 閱讀香港建築》。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4月。

許焯權:《中區歷史建築選粹》。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 2004年。

陳天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

陳天權:《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7月。

陳國成(編):《粉嶺》。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遊子安、張瑞威:《拆村:消逝的九龍村落》。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6月。

馮永基:《誰把爛泥扶上壁:你所不知的香港建築故事》。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7月版。

黃棣才:《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41-1896》。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黃棣才:《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1919》。香港:中華書局,2011年。

黃棣才:《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1945》。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楊春棠、李惠玲(編):《東南亞考古論文集》。香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1995年。

鄒興華(編):《嶺南古越族文化論文集》。香港:香港市政局,1993年。

鄒興華:〈多元互動:四川古蜀文化和珠江三角洲古越文化融入中華文化的過程〉,載《三星閃爍金沙流采 – 神秘的古蜀文明》。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7年。

鄒興華:〈香港考古遺址的保護及考古新發現〉,載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嶺南歷史與社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45 – 62。

鄒興華:〈漁獵採集 – 香港沿海定居的史前先民生活模式〉,載《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2003年1月,第30期。

廖廸生、盧惠玲(編)、鄧聖時(輯):《風水與文物 – 香港新界屏山鄧氏稔灣祖墓搬遷事件文獻編》。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007年。

廖迪生、張兆和、蔡志祥(編) :《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 – 教與學篇》。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2001年。

廖迪生、張兆和:《大澳》。香港:三聯書店,2006年。

劉潤和、周家建、高添強:《昂船光影 – 從石匠島到軍事重地》。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7月。

蔣匡文:《從唐樓到劏房》。香港:萬裡機構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7月。

蕭國健:《居有其所 – 香港傳統建築與風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6月。

蕭國健:《香港古代史新編》。香港:中華書局,2019年7月。

蕭國健:《鑑古尋根:香港歷史與古蹟尋蹤》。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6月。

蕭麗娟、劉詠思:〈百年樹人:從文物建築看香港早期教育〉,收錄於《大灣區文物建築高峯論壇論文集》。香港: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及古物古蹟辦事處,2022年11月,頁202-241。

薛求理:《城境 – 香港建築 1946-2011》。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 有限公司,2015年11月。

薛求理:《營山造海 – 香港建築 1945-2015》。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Bard, Solomon (2015),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Hong Kong’s Coastal Defence During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ei Yue Mun,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Past: Heritage Conservation, special issue, October 1991.

歷史環境(包括建築)的研究、記錄及保護

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 – 實務指南》(第二版)。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

劉騰飛:〈考古遺址公園定位問題研究〉,載《神州》, 2020 年,第2期, 頁261。

單霽翔:《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

發展局轄下「維修資助計劃」,網址:https://www.heritage.gov.hk/tc/maintenance/about.htm。

熊詠梅、胡立耘:〈口述歷史相關的法律問題與應對措施〉,載《蘭台世界》,2015年,第17期。

Beard, Martha Rose, ‘Re-thinking oral history – a study of narrative performance’, Rethinking History, 2017, vol. 21, no. 4, pp. 529–548.

Council of Europe (2000),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

Feilden, Bernard M (1997),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Reed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Ltd., Oxford.

ICOMOS (1996), Principles for Recording of Monuments, Groups of Buildings and Sites, ICOMOS, Paris.

Ioannides, Marinos, Fink, Eleanor (ed.) (2020), Digital Heritage. ‘Progress in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uro Med 2020, Virtual Event, November 2-5, 2020, Revised Selected Papers.

Letellier, Robin (2007), Recording, Document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itage Places – Guiding Principles,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Los Angeles. 

Ritchie, Donald A. (2015), Doing Or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Stead, Naomi; Gosseye, Janina; van der Plaat, Deborah (2019), Speaking of Buildings: Oral History in Architectural Research,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New York.

文物保護方案

Council of Europe (2009), Guidance on Inventory and Documen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

ICOMOS (2011), Guidance on 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s for Cultural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ICOMOS, Paris.

Kerr, J. Semple (2013), Conservation Plan – A Guide for Preparation of Conservation Plans for Places of European Cultural Significance, seventh edition, Australia ICOMOS.

歷史建築活化再使用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曹兵武、劉愛河、余建立主編:《中國觀察:中國文物保護利用理論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9年10月。

祈宜臻(主編):《活現築蹟–工廈•活化•新生》。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 有限公司,2019年。

唐仲明、顧方哲:〈歐美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的理論、實踐與其啟示〉,載《理論學刊》,2016年,第4期,頁165-169。

馬寧、壽勁秋:〈集體記憶推動下香港歷史建築活化的啟示研究〉,載《華中建築》,2015年12月。

張鵲橋:《澳門文物建築活化的故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0年。

傅朝卿:《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台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2017年11月。

發展局轄下「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網址:https://www.heritage.gov.hk/tc/rhbtp/about.htm。

Buildings Department Hong Kong (2019), Practice Guidebook for Adaptive Re-use of and Alteration and Addition Works to Heritage Buildings 2012, Hong Kong Government, Hong Kong.

Chia-Sheng Chena, Yin-Hao Chiub, Lichiu Tsaia, Evaluating the adaptive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Habitat International, November 2018, Vol. 81, pp. 12-23.

Smith, Laurajane (2006), Uses of Heritage, Routledge, New York.

Widell, Cherilyn, ‘Cultural Hurdles for Adaptive Re-u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Japan’, Places, 8(1), 1992.

Yan Zhang & Wei Dong, ‘Determining Minimum Intervention in the Preservation of Heritage Buil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published online: 2 Aug 2019.

Yung, Esther H.K. ; Langston, Craig ; Chan, Edwin H.W. ‘Adaptive re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ophouses in 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 projects in Hong Kong’, Cities, pp.87-98, Vol.39, August 2014.

Yung, Esther; Langston, Craig; Chan, Edwin, ‘Adaptive Re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hophouses in Government-led Urban Renewal Projects in Hong Kong’, Cities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Policy and Planning, Issue 39, 2014.

Zubir, Zahari; Jing Hao, Koh; Hussain, Nor Hayati; and Isip, Favis, ‘Rejuvenating the shophous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Penang’s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architecture 2, no. 2 (2018), pp. 335-346.

文化遺產的經營與管理

Campbell, Stuart; White, Liz, and Thomas, Suzie (ed.), Competing Values in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ham, Switzerland, 2019.

Council of Europe (2001), Public Access and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Networked Information: Guidelines for a European Cultural Policy,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

Guzman, P.C.; Pereira, A.R.; Colenbrander, B.J.F, ‘Measuring Links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Global Monitoring Tools’, City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Policy and Planning, Issue 60, 2017.

Henderson, Joan, ‘Managing Urban Ethnic Heritage: Little India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Vol. 14, 2008, Issue 4, pp. 332-346.

Rowan, Yorke & Baram, Uzi (ed.) (2004), Market Heritage: Archaeology and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ast, Altamira Press, California.

Silberman, Neil Asher, ‘Managing Cultural Heritage: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erspective’, Heritage & Society, Issue 2, Volume 8, 2015.

Stewart, Marie Avellino, ‘Managing Heritage Site Interpretation for Older Adult Visitors’, Symphonya, 2016, Issue 2, pp. 93-107.

Zan, Luca and Baraldi, Sara Bonini, ‘Manag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A View from the Outside’, The China Quarterly, Issue 210, June 2012, pp. 456–481.

危機中的文物

陳志華:〈搶救文物建築的豐富性、系統性和全面性〉,載《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年1期。

叢桂芹:〈文化遺產的危機傳播-以汶川地震與海地地震後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為例〉,載《華中建築》,2013年10期。

ICOMOS (2015): Heritage at Risk – ICOMOS World Report 2014-15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n Danger, http://ww.icomos.org/en/get-involved/inform-us/heritage-alert/heritage-at-risk-reports.

Ruiz-Jaramillo, Jonathan, ‘Heritage risk index: A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tool to prioritize municip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projects’,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Vol. 9(2), June 2020, pp. 403-418.

Yahya, Adel H., ‘Managing Heritage in a War Zone’, Archaeologies, Vol.4(3), 2008, p.495-505.

流散文物

呼嘯:〈轉折與重建–走在十字路口的博物館徵集〉,載《文博》,2016年第3期,頁90-93。

胡秀娟:〈國際文物返還實踐中外國文物國有立法的承認 – 美英兩國的新發展及啟示〉,載《河北法學》,2013年1月。

國家文物局(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陳自仁:《敦煌之痛》。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社,2011年。

舒瑛:〈文物託管:社會流散文物保護管理體制的創新〉,載《科技視界》,2014年第1期,頁309-330。

劉建美:〈1949-1956年中國流散文物的保護〉,載《東方收藏》,2013年2月。

Brodie, Neil (2000), Stealing History: The Illicit Trade in Cultural Material,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Cambridge.

Council of Europe (2000), Guidelin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e Heritage, Council of Europe, Strasbourg.

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第9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5年。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工作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刑莉:〈民俗學的研究發展與非文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載《民族藝術》,2017年,第二期,頁51-55。

向雲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餘悅:〈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十年回顧與理性思考〉,載《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1月。

周方:〈英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研究及其啟示〉,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33卷6期,頁96-101, 106。

高寶齡(編):《發現香港 :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香港》,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9年初版。

陳瑞章(編著): 《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和風俗》。香港:萬裡書店,2001年。

楊紅:〈檔案部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建設〉,《北京檔案》,2011年,第三期,頁22-23。

鄒興華:〈從文質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完整性、多樣性原則〉,載遊子安、卜永堅(編)《問俗觀風-香港及華南歷史與文化》。香港:華南研究會,2009年,頁176 – 184。

廖廸生:《香港天后崇拜》。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蔡志祥:《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

鄭培凱:《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 – 文化的多樣性、衝突與多元共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魏磊:《行政法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第1版。

羅方雅:〈技術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位化〉,《四川戲劇》,2015年,第二期,頁125-128。

Lixinski, Lucas (2013),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Stefano, Michelle; Davis, Peter; and Corsane, Gerard (ed.) (2012),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ewcastle University, UK.

文物旅遊

Iordache Maria Carmen, ‘UNESCO Label – Promoter A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alele Universităţii Constantin Brâncuşi din Târgu Jiu : Seria Economie, 1 June 2013, Vol. 3(3), pp. 64-70.

Kaminski, Jamie; M. Benson, Angela & Arnold, David (ed.) (2014),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New York: Routledge.

MacCannell, Dean, ‘Cultural Tourism’, Conservation,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Vol. 15, No. 1, Spring 2000.

McKercher, Bob; Ho, Pamela; du Cros, Hil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Tourism Management, Issue 26, 2005.

Smith, K. Melanie & Robinson, Mike (ed.) (2006), Cultural Tourism in a Changing World: Politics, Particip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New York.

Smith, Melanie K. (2003), 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 Routledge, New York.

文物保護與城市規劃

李浩然、黎志邦:《保舊創新:香港建築保育與城市發展》。香港: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7月。

單齊翔:《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文化建設》,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

鄭敏華、陸迎霜:《灣仔街紙:市區重建策略檢討計劃總結報告書》。香港︰思網絡, 2006年。

Mubaideen, Shatha and Kurdi, Nabeel AI,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A Supporting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Effective Incorpor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Planning Proces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June, 2017.

Ryberg-Webster, Stephanie ; Kinahan, Kelly 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Urban Revitaliz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2014, Vol. 29(2), pp. 119-139.

文物保護與市區重建

Cody, Jeffery,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as an Incentive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the Hong Kong Case’.

Hui, Esther; Zhang, Qi and Chan, Edwin, ‘Underlying Social Factors for Evaluating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Urban Renewal Districts’, Habitat International, Issue 66, 2017, pp. 135-148.

文物保護與社區參與

林昭儀:《社區參與與保護文化遺產 : 灣仔實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2006年。

閻亞寧:〈文化資產保存與民眾參與的台灣經驗〉,載《空間雜誌》,2001年第2月第138/139期,頁8-11。

譚志廣: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公民參與的策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8年。

Halu, Zeynep,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Young People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ocedia, Volume 225, 14 July 2016, pp. 166-179.

Mcdonald, H,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to public interest and engagement with heritag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1, Vol. 45(5), pp. 780-804.

Thomas, Suzie and Lea, Joanne (ed.) (2014),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Archaeology, Suffolk : Boydell & Brewer.

Peters, Renata F., den Boer, Iris L. F. (ed.) (2020),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Social Engagement : UCL Press.

Billore, Soniya, ‘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Citizen Engagement—Strategies for Built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Indore City, India’, Sustainability, 7 March 2021, Vol.13 (5), pp. 2878.

文物教育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編):《古跡遺址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培訓班成果實錄》,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Fontal, Olaia; Gómez-Redondo, Carmen, ‘Heritage Education and Heritagization Processes: SHEO Methodology for Educational Programs Evaluation’, Interchange, 2016, Vol. 47(1), pp. 65-90.

Mendoza, Raynel; Baldiris, Silvia; Fabregat, Ramon, ‘Framework to Heritage Education in Us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5, Vol.75, 2015, pp. 239-249. 

Poce, A.; Agrusti, F. & Re, M.R., ‘Heritage education and initial teacher training: A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E-Learning and Knowledge Society, 2018, Vol.14(2), pp.127-143.

Sprünker Cardo (2010), Action Research: the First Steps to Start Up a Pilot Experiment in Heritage Education, Janine Universitat Oberta De Catalunya, Internet Interdisciplinary Institute (In3); Museologia, Museografia, Tic I Patrimoni. Museia.

網站連結

國家文物局 http://www.ncha.gov.cn/index.html

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 https://www.heritage.gov.hk/tc/about-us/commissioner-for-heritages-office/index.html

古物古蹟辦事處 https://www.amo.gov.hk/en/home/index.html

香港政府雙語法例資料系統 (含本科所需的香港法例全文) https://www.elegislation.gov.hk/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http://www.icomos.org

UNESCO http://www.unesco.org

國際保存及修復文物的憲章和公約 Charters and Conventions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憲章》(1996) Charter on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http://www.icomos.org/charters/underwater_e.pdf

《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2001)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2001 –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52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關於考古發掘國際原則的建議》(1956) Recommendation on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Applicable to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062&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考古遺址的保護與管理憲章》(1990) Charter for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Archeological Heritage –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arch_e.pdf

Salala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rchaeological Sites (2017) –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GA2017_6-3-3_SalalahGuidelines_EN_adopted-15122017.pdf

《巴拉憲章》The Burra Charter (1999) – http://www.icomos.org/australia/burra.html

《威尼斯憲章》The Venice Charter (1964) – http://www.icomos.org/docs/venice_charter.html#definitions

《關於原真性的奈良文件》(1994)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 https://www.icomos.org/charters/nara-e.pdf

《雅典憲章》(1931) The Athens Charter – http://www.icomos.org/docs/athens_charter.html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世界文物及自然遺產保護的公約》(1975)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 http://whc.unesco.org/world_he.htm

《華盛頓憲章》(1987) Washington Charter – 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e_towns.htm

《覺普頓憲章》(1983) Appleton Charter – http://www.icomos.org/canada/appleton_charter.html

《國際文化旅姓憲章》(1999)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 – Managing Tourism at Places of Heritage Significance –http://www.icomos.org/charters/tourism_e.pdf

《關於發生武裝衝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1954)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n the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8/001875/187580e.pdf

《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 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 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 –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03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7716&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 (1989) –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41&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Recommendation on 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including a glossary of definitions (2011)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48857&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afeguarding and Contemporary Role of Historic Areas (1976)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133&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UNESCO 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Intentional De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3) – 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771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ICOMOS Charter – Principles for the Analysis, Conservation and Structural Rest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2003) –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structures_e.pdf

《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2008) 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http://icip.icomos.org/downloads/ICOMOS_Interpretation_Charter_ENG_04_10_08.pdf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interpretation_cn.pdf

The Paris Declaration on Heritage as a Driver of Development (2011) –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Charters/GA2011_Declaration_de_Paris_EN_20120109.pdf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 In the case of group projects, all members of the group should be asked to sign the declaration, each of whom is responsible and liable to disciplinary actions,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he/she has signed the declaration and whether he/she has contribut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o the problematic contents.
  • For assignments in the form of a computer-generated document that is principally text-based and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tatement, in the form of a receipt, will be issued by the system upon students’ uploading of the soft copy of the assignment.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