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a



招志明博士 | 吳啟超教授 | 頒獎禮

「深入而不離生活、在世界文化視野下認識中國,是我教通識中國文化的兩項原則。」

哲學系 吳啟超教授

吳啟超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其後再於該系完成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2009年,吳教授回到中大哲學系服務,先任導師,後於2011年轉任助理教授。從2009年至今,吳教授除執教該系的中國哲學課外,亦講授若干大學通識科目,涉及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與範圍D(自我與人文),包括:UGEA2100「中國文化要義」、UGEA2110「中國文化導論」、UGEA2140「中國文化與現代化」、UGEA2160「中國哲學主流思想」、UGED1800「思考方法」及UGED2852「自由與命運」。當中「自由與命運」一課是由吳教授於2010年提議開辦及設計。吳教授的研究興趣為中國哲學,尤以儒家哲學為其專長。

我出身中大,在學時修讀過幾門對我影響深遠的通識課,至今受用。2009年,我回到中大服務,得以在教師的崗位上,繼續參與通識教育。這次獲得通識教育模範教學獎,實在感到很榮幸。幾年來,我負責過的通識課涉及範圍A(中華文化傳承)與範圍D(自我與人文),但從科目種類和執教次數來說,我在範圍A的歷練算多一點(像UGEA2100「中國文化要義」,已教過七次)。雖談不上有何心得,但仍很樂意向各位報告我任教通識中國文化的經驗,分享一些想法。

就我任教過兩個範圍的經驗來說,範圍A似乎較難引起同學興趣。一方面,在華人社會成長的年輕人,總不會對中國文化全無所知。儒家道家思想、中國文學藝術的特質、傳統中國政治制度等等,或許已屬老生常談。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如要講得深入,又可能令人有玄奧難明、高不可攀之感。我常想,換轉我是學生,看到「中國文化要義」之類課程,說不定也會敬而遠之。

故此,如何避免老生常談,又不至玄遠而離開實際生活,是我常常念及的課題。為免內容淺薄而枯燥,我提醒自己,別因為是通識課,便調低內容的深度。因為我發現,中大同學水平很高,樂於接受學習上和心智上的挑戰。有挑戰性才有趣味,所以我常力求深入。例如「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這恐怕是誰都聽過的老生常談,但「天人合一」的觀念在傳統文化裏其實有好幾種形態,我會盡力深入剖析,並向同學講解相關原文——在清晰和生動的解說下指導同學閱讀經典,往往有助他們深刻而如實地認識傳統文化。

同時,我亦嘗試將中國文化對宇宙人生的種種看法,連繫於生活世界裏的各式現象,期望同學了解傳統文化與當前生活的相應之處,也喚起他們對生活的觸感和省察。像老子對於人間文化秩序的批判、莊子對於人生荒謬性的揭露、儒家對人性的剖析,以至中國傳統文學、建築、政治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在在能刺激我們對生活、對世界有更立體的反思。為此,我常會留意社會上各種現象,亦常回想自己所親歷或耳聞目睹的生活故事,以至選取合適的小說、電影情節等,盡量結合課堂內容,使中國文化課得以活起來。

此外,我還會為課程設定一個目標:主角固然是中國文化,但我期望同學通過課程,學會一些方法,去分析和鑑賞其他文化。現在的學生比我當年有更多機會到外地遊學、交流和實習。我常想:同學去到異地,在街上看到一些特別的建築,在博物館看到一些著名的藝術作品,除了好奇和讚嘆之餘,還能否深思它們蘊含的意義?為此,我喜歡提供一套分析文化的問題框架:我相信,每一套文化內裏,其實都觸及一些普遍而根本的問題,例如甚麼是美好的生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與天地萬物的關係、我們應如何面對生活上的順逆乃至死亡等等;而文化的種種具體表現,都寄寓著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中國文化自然有自己的答案,同時別的文化傳統也會提出別的回應。於是,我除了向同學剖析中國文化的特質之外,亦會將這些問題傳給同學,期望他們修畢課程後,能更進一步開拓自己的文化關懷、世界視野和多元思考。

總括而言,深入而不離生活、在世界文化視野下認識中國,是我教通識中國文化的兩項原則。

最後,我要感謝評委的勉勵,也要感謝師長、學生和家人的支持。回顧十幾年來的中大生活,無論以往身為學生,還是現在身為教師,都在通識教育裏得到很多。今次接受這個獎項,於我而言等同許下一個承諾:往後在教學上要繼續精益求精,努力做到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