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
中大藥劑學院 守護港人健康30年
日期: 2021年10月22日
以前本地藥劑人才皆由海外引入;但隨著人口增加及老化趨勢,市民對藥物及相關服務需求大增,中文大學便於一九九二年成立藥劑學系,為社區、醫院及藥廠等培訓專業藥劑師,從此成為本地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代專業藥劑師培訓的主題是藥事全面照顧,亦包括藥物研發及公眾藥物教育,已經遠遠不止是配藥那麼簡單。傳統藥物以小份子藥物為主,但目前已是百花齊放,藥理愈更複雜及廣泛,既有大份子藥物如生物製劑,亦有嶄新的疫苗,包括新冠疫情下普及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因此在藥劑學院中,近年特別注重創新(Innovation),同學不只是背書,更需要創造力思維。
藥劑課程必須迎合本地需要,因此我們與醫生及護士組成團隊,跟進真實個案,讓學生提早培養團隊精神,並且適應實況工作環境。學生亦可選擇個人喜愛的就業方向,包括公立機構如醫管局、衛生署,以及私營醫療機構、跨國及本地中西藥廠及社區藥房等。本學院培養的藥劑人才,遍佈全港各大醫療範疇,在社會上有相當的認受性。當然,藥劑服務也要與時並進。學生須不斷更新藥劑新知識,畢業後也要持續進修,才可與國際接軌兼提升競爭力。
二○二二年是中大藥劑三十周年。由創院時期第一屆只有三十名學生的一個藥劑學系,擴展到今天每屆六十名學生的一所藥劑學院。現時師資除了講師及教授,更包括在職資深校友及藥劑界領袖,為中大藥劑學生帶來最新資訊及人際網絡。展望將來,本學院將繼續擴展本地與海外實習課程、師資及科研隊伍,特別是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啟用後,為學生帶來更多實習機會。同時我們亦密切留意本地、大灣區及世界藥業潮流,更新課程內容,助學生選擇藥劑專業的方向。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院長左中教授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30周年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新型冠狀病毒
聯盟之聲——第三針對抗變種新冠病毒
日期: 2021年12月3日
目前香港已有逾四百萬人注射第二針新冠疫苗,佔約七成人口,而香港的本地新冠病毒感染亦一直處於低水平,可見疫苗確能有效幫助本地控制疫情。但隨時間推進下,世界各地如中國及歐洲等國家亦有數據指,所有新冠疫苗效能皆有下降現象,保護率日益降低。特別是面對變種新冠病毒時,也愈來愈易造成感染缺口。
目前的國際性指引是,為免高危人士較大機會感染及出現重症,或是傳染予別人,因此建議他們注射第三劑新冠疫苗(下稱加強劑),可提升抗體及加強保護性,對抵抗變種新冠病毒幫助更大。本地主要有三類人士建議注射加強劑,第一類是免疫力低下者,如癌症患者或於過去十二個月完成化療人士;接受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人士、原發性免疫缺乏人士、晚期愛滋病患者、正接受抑制免疫力或高劑量類固醇治療等。
第二類是已注射兩劑科興疫苗人士,第三劑可注射復必泰加強劑,抗體水平能夠升得更快,也可較有效對抗變種新冠病毒。第三類人士是已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而有高危因素,如六十歲以上長者、長期病患者、醫護人員或置身較易感染環境的人士,如於港口工作者,亦建議注射加強劑。
要留意的是,注射加強劑的風險,與第一、二劑新冠疫苗風險相若。如市民曾於注射其他疫苗時過敏,或在注射第一、二劑新冠疫苗時有嚴重反應或出現心肌炎等情況,應諮詢醫生意見再作決定。在第三劑加強劑出現後,醫學界仍會密切留意市民接種後的情況;由於預期將來有更多變種病毒,日後也大有機會推出嶄新的針對性疫苗,故將來或要接種第四針,但當然要視乎日後疫情而定。
撰文:朱敏華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30周年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聯盟之聲——Delta肆虐因傳播力高
日期: 2021年8月13日
全球受新冠病毒疫情困擾逾年半,正面對Delta變種病毒挑戰,當中L452R變異株,令人憂慮。簡單而言,L452R是Delta病毒其中一個基因突變,除L452R,也有其他變異株,而L452R更易侵略細胞,亦可瞞騙免疫系統,導致身體難以辨認外來病毒,增強病毒複製能力。所以部份感染Delta病毒人士身上,也測出較高病毒載量,相對於原本病毒,也更易傳染他人。
新冠疫苗自年初起可在港接種,當時雖未有Delta病毒,但這幾個月來,有多篇論文討論疫苗應對變種病毒的效能。研究表明新冠疫苗對這些變種病毒的效果稍差,但疫苗可減少嚴重個案。初步研究指,接種兩劑復必泰後,對預防有症狀的Delta個案有效性達八成八。同時疫苗在預防由Delta病毒引起的嚴重個案有效率為九成六。即使有接種者仍感染Delta個案,但最新研究指疫苗能減少感染者病毒載量,從而減緩病毒傳播。故此,接種疫苗仍是預防新冠病毒及Delta病毒的建議方法。
除了要接種疫苗,市民仍須繼續防疫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多洗手及保持社交距離等。雖然Delta病毒出現無症狀個案,但出現疑似症狀的話,應該求醫,以盡快截斷傳染鏈。
近日有很多人討論是否要打「第三針」?暫時美國藥管局未有更改指引。輝瑞藥廠指,有數據指接種第三劑加強劑可提升抗體水平,但醫學界暫時未有足夠數據指提高抗體水平就等同增加疫苗保護能力。醫學界仍持續研究新冠病毒及疫苗,目前不確定是否要接種加強劑,但肯定疫苗能夠有效預防新冠病毒感染、傳播,以及預防病毒進一步變異。
撰文:蔡露薇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高級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聯盟之聲——疫症下社區藥劑師的角色
日期: 2021年6月18日
市民遇上藥物、營養補充劑、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若想盡快得到專業回覆,只要前往有紅白十字「Rx」標誌藥房,便可獲藥劑師解答。除購買藥物或營養補充劑,諮詢藥劑師是絕不收費的。在疫情期間也不例外,社區藥劑師亦堅守崗位,經常回答市民疑團與幫他們處理健康問題。
疫情初期,疫苗未出現,故以預防功夫為重。市民最常向藥劑師詢問使用洗手液抑或酒精搓手液較好?其實使用方法正確的話,兩者殺菌功效相若。至於沒標明「消毒」二字的洗手液,只要使用二十秒以上並全面搓揉雙手,也達致殺菌效果。至於口罩規格及使用步驟,以及新冠病毒自我測試產品等,藥劑師亦能解釋及作指導。
患者也可直接向藥劑師查詢,如因器官移植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而須使用免疫力抑制劑的人士,本已較容易受感染,他們也經常向藥劑師了解用藥宜忌。此外,疫情初期有報道指某種常見的消炎藥易令感染情況嚴重,其後世衛澄清,藥劑師也有向市民解釋,盡快釋慮。
社區藥劑師在疫情時作出不少貢獻,包括搜羅合規格的消毒用品及口罩,供市民購買;疫情爆發時,很多患者不欲到醫院及診所求醫,於是前往或致電藥房查問輕微疾病的處理方法,藥劑師亦提供建議及配藥。更有大型連鎖藥房推出送藥服務。如果公院專科門診中病情穩定亦毋須轉換藥物的病人,希望避免於環境稠密的地方輪候覆診,在主診醫生許可下,可於指定社區藥房取藥。藥物送到社區藥房後,由社區藥劑師覆檢並轉交給患者及向他們講解用藥須知。上月起,更新增送藥到家居門口的服務,再由藥劑師致電跟進,適合行動不便的患者們。
撰文:王敏恒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聯盟之聲——新冠mRNA疫苗是甚麼?
日期: 2021年4月23日
新冠疫苗中,本地採用的復必泰,採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mRNA是一種遺傳物質,為一組特密碼,指示身體按密碼製造特定蛋白質。mRNA疫苗以脂肪納米粒子包裹mRNA,注射入身體按密碼製造病原體表面蛋白質(以新冠肺炎為例,是新冠病毒表面的棘突蛋白),引起免疫細胞記憶力,令身體及早辨認及應對。
mRNA疫苗及一直廣泛應用的減活、滅活疫苗均可誘發免疫力,應付病原體,但原理不同。減活及滅活技術將已弱化或殺滅的病原體注射入身體,引起免疫反應。mRNA疫苗不含病原體成份,只透過mRNA告訴身體如何製造可引起免疫反應的蛋白質。
至於生產過程,減活及滅活疫苗先培養病原體,再弱化及純化,需數周至數月不等。製造mRNA疫苗方面,當取得病原體基因排序後,較迅速完成生產,毋須培養病原體,因此面對變種病毒時,理論上更快按新基因排序生產疫苗。
mRNA疫苗在新冠肺炎下首次被廣泛應用,但相關技術在科學界研發及改良多年,趨向成熟。現時兩種mRNA疫苗—復必泰與莫德納,推出前經嚴謹臨牀研究,有效率分別為百分之九十五及九十四,令人滿意。有市民擔心注射疫苗的安全性。其實,副作用多輕微及短暫,以復必泰為例,常見是注射部位腫痛、疲倦、頭痛及肌肉關節痛,嚴重的副作用如過敏性休克並不常見,故毋須恐慌。
如市民接種疫苗後有嚴重過敏反應、有出血問題或正使用抗凝血藥物、患有長期疾病、因藥物或HIV感染等疾病令免疫系統減弱的人士、孕婦或哺乳期女士,應諮詢醫護及藥劑師是否適合注射mRNA疫苗。
撰文:黃叙諹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聯盟之聲——新型冠狀病毒的病徵及治療
日期: 2021年2月19日
感染新冠病毒的典型病徵有三種,分別是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但有患者僅有非典型症狀,如肌肉痛、頭痛、喉嚨痛、腹痛、作嘔或流鼻水等,甚至是看似毫無關係的結膜炎、皮膚出紅疹、手指及腳指腫脹,以及喪失味覺及嗅覺等。因此,建議市民不要自行判斷,只要有上述其中一種典型或非典型症狀,應盡早求醫。
如病毒檢測呈陽性,不管有否病徵,本地指引是送院隔離,接受醫學監測及支援性治療。出現病徵便要按病情來處方藥物。如病情屬輕度或中度,可使用干擾素為骨幹,配合利巴韋林或蛋白酶抑制劑,或是三藥並用(即「三聯療法」),以阻止病毒複製,亦加快紓緩患者病情及縮短平均住院時間。
重症治療則注重調節免疫力及抑制發炎反應,如患者有呼吸衰竭風險及血氧飽和度少於百分之九十二等,可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至於需接受氧氣治療或侵入性機械式輔助呼吸的患者,使用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可幫助降低死亡率。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可帶來副作用,故需拿揑準確用藥時機,且最長只建議使用十天。
大部份患者因久卧病牀,缺乏活動令血液循環減少,加上發炎因子上升,增加血塊形成,可致血管堵塞。因此患者或要按情況注射抗凝血藥物(薄血藥)。此外,如患者支氣管很多分泌物或肺損傷眾多,或已長用類固醇,致免疫力下降,細菌易乘虛而入,亦有機會使用抗生素。
「恢復血漿」是先從康復者身上收集血漿,再注入重症患者身上,當中的中和抗體可作外來免疫力,阻止病毒繁殖及身體發炎。有研究指必須是男性、新冠病毒完全康復者及非長期病患才可捐贈,故血漿供應緊絀。筆者呼籲市民應留意來源於政府或醫療組織的新冠病毒病資料,有需要時向醫護查詢。
撰文:陳志鵬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癌症復康 及 西藥與草藥
聯盟之聲——癌病人使用西藥與草藥宜忌
日期: 2022年4月29日
不少癌症患者會自行服用草藥,如草藥補充劑、中藥或中成藥等。根據本地及外地研究數據所示,約半數癌症患者曾於化療期間或康復階段服用草藥。大部份草藥皆以植物為主,某些草藥如中藥亦包含動物或礦物成份。
然而,不少癌症患者和康復者在服用西藥期間,會同時服用草藥,反而有機會弄巧成拙,影響治療進度,原因是部份草藥會與西藥相沖。有些草藥可能影響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而增加或減低藥物的效果或毒性,或有機會導致不良反應。如俗稱「開心草」的草藥貫葉連翹,與一些癌症藥物同用會降低藥效,部份中藥如五味子和人參亦可能影響藥物代謝。不過,草藥和西藥的相互作用不一定造成負面影響,研究亦顯示有些草藥可以降低西藥的副作用。
癌症患者於化療期間,一般不建議同時間服用草藥,最好完成治療後,向醫生或藥劑師了解康復期間服用的西藥有否與草藥相沖的報告。如患者希望於化療期間使用草藥,建議須與主診醫生商議如何在化療期間相隔時間服用。服用中藥前,先告知西醫及中醫正在服用甚麼,有助衡量如何處方藥物,避免相沖風險。
目前為止,相關研究數據不多。傳統臨牀研究是以隨機對照研究為主,但西藥與草藥組合太多,難以一一作臨牀研究。而藥物流行病學以龐大的數據來分析及調查,可找出哪種西藥及草藥的組合有機會為患者帶來益處或引致不良反應,從而亦可為未來臨牀研究帶來更明確的方向。
為詳細了解西藥與草藥的相互作用,筆者與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正透過本地及海外的數據庫展開藥物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草藥及其他天然補充劑對癌症療程及康復有何影響。希望日後研究成果能為癌症綜合治療和護理提供實用的資訊。
撰文:林駿炘(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博士研究生及註冊藥劑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30周年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聯盟之聲——為癌童建立完善復康路
日期: 2022年2月18日
癌童康復後,要承受成長期間的身心影響,因此後續復康計劃相當重要。康復者與家長最擔心的必然是癌症可會復發,以及治療後遺症—如果曾使用高劑量化療藥順鉑(Cisplatin),或令患者長期聽覺受損;高劑量俗稱「西瓜汁」的化療藥阿黴素(Doxorubicin),也可導致患者五至十年後出現心臟問題。至於腦癌患者接受電療後,由於影響賀爾蒙製造,日後或較常人矮小或肥胖,因此或要終身接受賀爾蒙藥物治療。為幫助癌童持續復康,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研究,探討癌童康復後的生活習慣。我們的建議是,由醫療機構為孩子提供康復計劃,按他們的個別狀況而安排癌症篩查,如曾使用高劑量「西瓜汁」的康復者,宜做心臟病篩檢。
此外,癌童康復者於情況穩定後,要每一至兩年覆診至成年甚至中年;若突然消瘦或身體有其他改變,應提早覆診。癌童的特點是,家長或因患者年幼而未有詳述病情,導致部份康復者長大後,不知道曾經患癌,故忽略覆診重要性。因此待孩子長大後,建議家長坦白告知過往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協助孩子建立健康及飲食習慣,如患者因治療而肥胖,便要有適量運動及控制飲食。研究計劃亦注重教育癌童,包括提供由食物及衞生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的「兒童癌症康復護照」,羅列康復者曾經服用的癌症藥物及可能後遺症,這些資訊皆可推動康復者努力改善健康習慣及準時覆診。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目前正與多個非政府癌童組織合作,同時希望與香港兒童醫院及其他學術機構共同開發適合香港醫療系統的康復者護理模式,關顧康復者的長期需要。
撰文:中大醫學院藥劑學院助理教授張彥婷教授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30周年 – 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情緒病
情緒病藥物初用要有耐性
日期: 2020年9月10日
藥問︰常說情緒病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是真的嗎?
解藥︰首先,醫生會詳細評估病人的狀況,按病徵、嚴重程度及病人意願等, 建議施以心理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或是雙管齊下。心理治療有效於糾正負面思想及行為,需要病人配合。
藥物的功用是調節腦部化學傳遞物質的水平。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等,負責調節情緒、食欲和動力等。當這些傳遞物質失去平衡,便可誘發情緒病。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驚恐症、鬱燥症及創傷後遺症等,皆有相關藥物應用。
較常見的藥物有血清素調節劑(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SNRI)及三環類抗抑鬱藥(TCA),醫生須按不同情緒病病徵、病史及用藥反應來處方。如果效果未如理想,醫生或會慢慢調節藥量及嘗試其他藥物,或直接轉藥。
要注意的是,於療程開始頭兩星期,部份患者服藥後或會感到口乾、腸胃不適、頭痛、頭暈,情況一般是輕微而短暫的,待身體適應過後,這些副作用會明顯減退。患者勿誤解藥物無用,於是自行停藥,反令病情未能得到治療,自己變得更焦慮及緊張。親友也要多加關注患者的用藥情況,如發現患者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自殺傾向,須即時求醫。其實現今市面上的情緒病藥物已有廣泛應用,安全性非常高,遇上罕見副作用的機會極少,但用藥後如有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皮膚出現紅疹、發高燒、心跳加速或抽搐,便要即時求醫。
最初用藥時,醫生多先採用較低的劑量,讓病人容易適應,視乎進展再調校劑量至有效水平。部份患者如有失眠、焦慮的病徵,醫生可能會使用鎮靜劑以紓緩症狀。初期患者一般最少每月要覆診一次,讓醫生或藥劑師評估藥物成效,待病情穩定後,覆診期可延長。視乎個別情況,整個療程最少為九個月至一年,目標是讓患者康復及減少復發風險;如果患者病情持續好轉並沒有明顯高危因素增加復發機會,療程完成後醫生亦會考慮替病人慢慢減藥,甚至停藥。
另外,需特別留意女患者計劃懷孕或懷孕期間,必須由醫生或藥劑師評估如何用藥,而非擅自停藥,否則情緒病本身可能反會影響胎兒發展。
撰文:黃兆永註冊藥劑師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李翠萍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高級講師)
男性禿頭
男性禿頭有得救
日期: 2019年12月4日
藥問︰男性脫髮的原因為何?可有解救方法?
解藥︰不少男士踏入三十歲,甚至更年輕時,竟發現頭上烏絲漸稀疏,實在令人擔心。男性脫髮的主要原因是遺傳,但為何有此問題,現時醫學界仍在探討當中。已知的是,部份男性的毛囊對男性賀爾蒙雙氫睾酮(DHT)特別敏感,導致頭上毛囊慢慢收縮,加快毛髮周期,使頭髮更易脫落。正常情況下,頭髮脫落後,仍會長出新毛髮,惟一旦毛囊收縮,就會令毛髮變幼及疏落,最終就成為禿頭。另一方面,生活習慣如吸煙及經常照射紫外光燈等,也可令脫髮更添嚴重。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核准可治療男性脫髮的藥物有兩款,一種是塗搽於頭皮的米諾地爾(Minoxidil)。在療程最初兩個月,脫髮會變得更厲害,不過再多一至兩個月後就會見效。另一種是口服藥非那甾胺(Finasteride),其原理是阻止身體中的睾酮轉化為雙氫睾酮,同樣要用藥數月才見效果。兩種藥物最好能持續使用最少一年,但要留意會有副作用出現,例如米諾地爾可於塗抹處帶來痕癢或紅腫感覺;非那甾胺則可能使男性不舉或性慾下降。兩種藥物效果差不多,但非那甾胺略勝一籌,決定用藥前應評估自己是否能承受這些副作用。
如能在開始脫髮的頭五年內,即未完全脫髮的情況下用藥,效果最為理想。然而由於這兩種藥物屬治療性質,所以男士難以將藥物作預防。除了用藥,男士亦可盡力護髮,例如是戒煙或不染髮等。坊間有些生髮秘方如以白蘭地或白醋搽頭皮等,不但無科學根據,也難對抗賀爾蒙的影響。不過,已知含咖啡因或維他命B6的洗頭水,可減少脫髮,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試試。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失眠
解決失眠不一定要用藥
日期: 2019年11月29日
藥問︰為何會失眠呢?如服失眠藥,是否會形成依賴?
解藥︰在都市中生活,失眠一點不出奇。原因眾多,最明顯是環境因素,如太嘈吵、太光亮等,皆不適合放鬆心情。個人心理及生理因素也大有關係,情緒緊張、焦慮或抑鬱等,以及有生理疼痛或呼吸困難,或是進食刺激性或含咖啡因食物,都令人難以平靜入睡。另外長者及女性較常失眠,長者因為褪黑激素減少,但女性暫時未知原因,可能思慮較多所致。
有人選擇以安眠藥幫助入睡,藥物原理是加強一種名為GABA(γ-氨基丁酸)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讓腦部恢復平靜,容易睡覺。然而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帶來依賴,不止劑量愈加愈多,或導致不服藥不能入睡的情況。另外,如濫用安眠藥,可導致起牀後藥力難退,使反應及集中力下降。也有人用藥後出現夢遊副作用,如非必要,應尋求其他安眠方法。
有睡意的藥物如感冒藥,其原本用途並非用於安眠,且可能有口乾及其他副作用,故不鼓勵。褪黑激素是其中一種幫助安眠的健康產品,但較適合因時差或年老而失眠的人士,並非人人合用。如想靠外力入睡,不妨試含草本成份如纈草及洋甘菊的健康產品,或是天然香薰,可能有所幫助。
失眠人士應查找有否環境或飲食問題。於睡前至少四小時前可做適量運動,身心放鬆。長者可試試較溫和的太極。另外,愈來愈多人愛躺在牀上使用電話,令人無法適應在牀上放鬆心情,因此要習慣在牀上只可睡覺,其他事情要在別的地方做。一旦失眠,別執着計算失眠時間,這反會令自己緊張。如發覺失眠時間大概超過二十分鐘,應下牀並做其他放鬆事情,如聽音樂、看書或冥想等。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經前綜合症
調整賀爾蒙紓緩經前綜合症
日期: 2019年10月9日
藥問︰經前綜合症(PMS)有何症狀?有甚麼治療方法?
解藥︰任何年紀可發生經前綜合症,但常見於二十出頭女性,暫未知原因。另外,女性更年期前經期紊亂,亦有較高風險。至於為何部份女性才有這個問題,原因是她們對賀爾蒙轉變較為敏感,經前有較大身體反應,情緒上易怒、煩躁及焦慮;生理上則可能乳房脹痛、頭痛及疲倦等。這些症狀通常發生於經期前四天,及經期後兩天,令女性苦不堪言。
大多患者症狀輕微,可先盡量經期前放鬆心情,以減輕情緒症狀;做運動亦可分泌「快樂賀爾蒙」安多酚,跑步及瑜伽皆為不錯的減壓運動。經期時要注意飲食,應以清淡、低糖、低鹽為主,並少喝含咖啡因的飲品。至於保健品如月見草油、維他命B6、維他命E及鈣片等有一定幫助。
藥物方面,若針對疾病來治理,有兩種方法。打算懷孕女性,不妨考慮以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來減緩身心不適症狀。若經期紊亂或症狀嚴重,每天服用來預防症狀出現。至於症狀一般女性,於經期後半段,即第十五至二十八日(賀爾蒙轉變厲害時期)才用藥。醫生及藥劑師通常建議服藥一年,之後慢慢減藥及停藥;至於間歇性服用的女性,可於幾個月後完全停藥,再觀察情況有否好轉。長期服用血清素的話,初期會感到作嘔作悶,但一兩周後便可恢復正常;其另一影響是擾亂睡眠,如引致失眠或容易瞌睡等。此藥也可使性慾下降,因此女性應與醫生商討治療詳情。
若未打算懷孕,則可服用賀爾蒙補充劑,以穩定賀爾蒙水平。最初服藥時或有陰道點滴出血現象,實屬正常。另外藥物亦可帶來作嘔、作悶,而且對曾經中風或有高危中風風險人士而言,有血管栓塞風險,並使女性在用藥期間無法成孕,但停藥後副作用便會消退。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偏頭痛
偏頭痛有預防方法
日期: 2019年9月27日
藥問︰有何方法治療偏頭痛?有預防方法嗎?
解藥︰偏頭痛成因複雜,與大腦神經傳導系統失調有關,通常在頭側耳朵上前方的顳額出現痛楚,或雙側頭痛,甚至連臉部亦疼痛。除了頭痛,亦有其他徵狀如噁心、嘔吐及怕光等,原因是「皮質傳播性抑制」,令部份神經細胞過度活躍,導致大腦皮質層範圍受影響,使三叉神經血管系統被活化,釋發神經肽,影響感觀系統運作,導致身體其他系統受影響。
已知的成病因素是遺傳,誘因相當廣泛,如壓力、女性經期、強光、強烈氣味、天氣轉變、煙酒或朱古力等,因人而異。於偏頭痛前驅症狀階段,即發作前幾日或幾小時,患者較易心情煩躁及頸部僵硬等。到了發作前一小時或期間,便踏入了預兆階段,頭痛之餘,視覺亦會有白點、耳鳴、觸覺易有刺痛或灼傷等,但並非所有患者亦會出現。發作過後便是後期症狀階段,患者異常疲倦,或很難集中精神,但亦有患者反而亢奮。
輕微患者可服用一般止痛藥如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亦可幫助輕微患者,如需較強止痛效果,可選擇含咖啡因的產品。另外亦有針對偏頭痛發作藥物,包括麥角胺及曲普坦類藥物,兩者皆可收縮血管,能有效紓緩嚴重偏頭痛,但要限制服藥次數,因為其副作用是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要選擇其他藥物。
此外亦有預防偏頭痛的藥物,適合發作頻密及發作時間長,或曾試過急性治療亦無效的患者,包括β受體阻斷藥、5-HT受體阻截劑及三環抗抑鬱藥等。有患者寧願強忍痛楚亦不願服藥,其實如每個月服藥不多於十天,便不會有依賴性。有研究發現,有需要的患者如能及早服用針對偏頭痛發作藥物,可縮短頭痛時間,減少症狀。另外,這類患者亦可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便能減少急性發作的機會。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腳癬
治療香港腳必須殺菌
日期: 2019年7月10日
藥問︰夏天是否較常出現香港腳?該如何治療?
解藥︰香港腳亦稱腳癬,屬於真菌感染疾病,多數在足部出現,愛於潮濕及溫暖環境生長。由於香港氣候炎熱潮濕,加上踏入仲夏後,天氣更為炎熱多雨,可令香港腳更為肆虐。
不論男女老幼,都有風險感染,但青春期前的兒童較少發病。不過,在高危環境(例如在公共泳池或浴室等)經常赤腳,而該地方曾有香港腳帶菌者人士走過,那麼便會增加致病風險。另外,若然直接接觸帶菌者的腳部,也可受傳染。
很多市民以為香港腳的一大症狀是痕癢,其實此病有不同分類,因此病況各有分別。例如有患者出現痕癢及水泡,也有人於腳趾之間有紅腫脫皮。
此外,有患者並無感到痕癢,但腳側邊緣位置皮膚出現不尋常增厚或脫皮,故此如腳部皮膚出現任何異常,應留意是否由香港腳而起。
外用殺真菌藥物有助治療香港腳,包括塗搽藥膏、以粉末浸腳、或使用噴劑等,多數可於藥房購買。若是腳皮增生的厚皮型香港腳,或會阻礙藥物吸收,此時就要用去角質藥物如水楊酸或尿素藥膏等來軟化皮膚,再作治療。如若外用藥物未有明顯效果,此時就要轉用處方口服藥。
要注意每種香港腳藥物的使用方法及次數不同,患者應向藥劑師了解詳情;口服藥則需要醫生處方。很多患者都面對香港腳經常發作的問題,原因是治療時雖可紓緩症狀,若沒有完成整個療程,真菌仍有殘留的風險;故此即使病情好轉,亦應繼續使用藥物再多一星期。
如想預防發作,應注重腳部衛生,保持清爽,包括減少穿緊貼皮膚的鞋子,或透氣度低的鞋子如膠鞋或皮鞋;於夏日可多穿涼鞋或布鞋。如必須穿皮鞋,可配合吸汗較佳的綿質襪子。經常大汗淋漓的人士,除了勤換襪子與鞋,亦可考慮採用鋁鹽類止汗劑。如在公共空間,則盡量避免赤腳,便可減少受感染的風險。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唇疱疹
唇瘡不斷復發有原因
日期: 2019年7月5日
藥問︰為何長過唇瘡後,之後便會經常復發?有何治療方法呢?
解藥︰唇瘡亦即唇疱疹,一般是輕微單純疱疹病毒感染,通常患者嘴邊都會出現水泡,亦可能於鼻翼附近長出來,有礙觀瞻之餘,並帶有刺痛感,令人相當不適。疱疹病毒經由患者患處、唾液或嘴唇皮屑傳染,第一次感染時,可令整個口腔受到感染,除了口腔有痱滋(口瘡性潰瘍)和腫脹,更會有全身性症狀,如發燒或疲倦等。之後即使痊瘉,但由於病毒可躲在神經線附近,一旦免疫力降低時,就會復發,所以很多患者在出現過唇瘡後,便經常受此病困擾。
患者在第二次或之後復發,多數只有嘴角或鼻翼有小水泡,部份人可能有痱滋,較少有全身症狀。在美國,約一半人口有唇疱疹感染,但因個人體質及免疫力的不同,部份人即使曾有感染,亦不會病發。很多人以為,唇瘡成因是由於中醫指的熱氣,但熱氣多數與經常吃煎炸食物有關,然而唇瘡屬感染性疾病;不過,都市人經常捱夜,除了熱氣亦可使免疫力低下,便可令唇瘡出現了。
如能在起病初期治療,即未有水泡卻在嘴唇附近位置有少許刺痛和灼熱的階段,通常可以快速痊瘉。治療唇瘡以外敷為主,每天五次於患處塗搽抗病毒藥膏;有時醫生及藥劑師亦會針對症狀而提供止痛藥膏,如能遵照醫囑用藥,多數一周內已可痊瘉。但情況嚴重或感到塗搽藥膏很麻煩,亦可用處方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外塗藥膏絕少有副作用出現,口服藥物則可能少許影響腎功能,患者需要多喝水才可。另外,藥膏須在藥劑師監督下於藥房售賣,口服藥則是醫生處方藥物。
雖然唇瘡可多次復發,但市民仍可做足預防措施,減少其出現的次數。由於此病與免疫力弱大有關係,所以大家在平日應有足夠休息、多喝水及適量運動,以增強抵抗力。另外,經常照射紫外光可容易復發,所以在夏天外出時,勿忘於嘴唇附近塗防曬產品。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抗生素
提防不當使用抗生素引致抗藥性
日期: 2019年5月17日
藥問︰病徵改善後,為何醫生仍要我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另外,甚麼原因導致抗藥性?
解藥︰很多市民擔心抗生素帶來副作用,其實醫生如果處方抗生素,代表身體免疫系統已打輸仗,故需要外來藥物幫助;若然不用藥,便會令病情惡化,最初可能只是局部感染,漸漸導致全身免疫反應過度,有機會導致敗血症,使器官衰竭,繼而有生命危險,或要用更強勁的藥物對付。
若然開展抗生素療程,便要按指示服食所有藥物,原因是細菌有強弱之分,治療初期只可殺滅弱菌;即使症狀已改善或消退,但惡菌仍然潛伏在身體內,不繼續吃藥只會讓細菌坐大,之後就會形成抗藥性。所以完成療程才可徹底殺菌,避免復發。
相信讀者都有聽聞「抗藥性」這回事,成因是昔日市民及醫學界對抗生素的原理認識不深,因而有濫用抗生素的情況,或沒有完成整個療程;如果沒有完全清除強菌,可令它們不斷生長之餘,亦將自己的抗藥基因轉移到其他細菌。幸好,近二十年,醫生對抗藥性的意識提高,已不再濫用抗生素,而是按病徵處方藥物。
另外,在畜牧業中,為令動物健康生長,亦會使用抗生素,但如使用不當可增加細菌抗藥性。另一原因是,部份惡菌的抗藥基因比其他細菌厲害,可分解抗生素藥物功效。目前暫未有廣泛應用替代抗生素的藥物。有人提出重金屬納米粒子具有殺菌功效,或是用可以分泌抗微生物肽的細菌,抑制其他惡菌生長,實行「以毒攻毒」,但這些方法仍在研發階段。
身為市民,只要生病時遵醫囑完成抗生素療程,便可避免抗藥性出現;但如果忘了服藥該怎辦?一般情況下,病人應盡快補服該次藥物,不過,太接近下次服藥時間的話,便無需補服,切忌服用雙重份量藥物。例如服用每日兩次的抗生素時,建議每次服藥相隔十二小時,假如早上八時吃藥,理應於晚上八時吃第二次,如果十一時才記起,可盡快服用,但如第二天早上才記起時,便不必補服一、兩次忘記服藥影響不大,但長達兩三天中斷療程,就應向醫生求助。
要抵禦抗藥性,最根源的方法是避免生病。市民可以注射疫苗如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注重個人衛生,另外平日應進食完全熟透食物,如有傷口便要立刻消毒及處理。要提醒的是,並非有病才戴口罩,抵抗力差的人士,去人多地方佩戴口罩可保護自己,預防感染。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何時要用抗生素
日期: 2019年5月10日
藥問︰感冒時候,為何有時要用抗生素,有時卻不?
解藥︰抗生素(antibiotics)由來已久,二十世紀初,英國微生物學家Alexander Fleming放假後回到實驗室,發現培養皿中的細菌被真菌感染,生長被抑制,於是由真菌中提煉並研製出盤尼西林,並於一九二九年發表論文。從此之後,醫學界便致力研發以抗生素來對付細菌感染引致的炎症。
除了細菌,我們有可能被其他微生物感染,如真菌、病毒及寄生蟲,所以在抗生素以外,也有不同類型的抗菌藥(antimicrobials)。另外,很多市民都將抗生素與消炎止痛藥混淆,兩者分別是抗生素具殺菌能力,而消炎止痛藥包括類固醇消炎藥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並無殺菌能力,只可抑制發炎及止痛,適用於扭傷或免疫疾病導致的炎症。
市民最常遇到的情況是,如果感冒病徵持續多於七日、喉嚨或扁桃腺有白點等症狀,便很大機會是細菌感染,於是醫生便會處方抗生素。不過,感冒多數由病毒引起,如果症狀不符合,醫生就會選擇其他藥物。另外,部份疾病成因多數由細菌而起,如尿道炎等,因此醫生也會處方抗生素為主。醫生會按病型、病徵及嚴重程度,決定應否使用抗生素。
感冒症狀與肺炎症狀相近,因此醫生可能會為病人進行X光檢查,如發現有細菌感染跡象,便會先用抗生素來控制病情,同時抽痰化驗,了解致病原因,再綜合患者的臨牀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使用抗生素或改為其他藥物。
不少患者擔心服用抗生素可帶來副作用。其實相對其他藥物,抗生素副作用較為輕微,最常見是腸胃不適,如作嘔、作悶及肚瀉等,在飽肚服藥後,已可紓緩症狀。但要留意部份抗生素須空肚服用,因此患者應嚴格遵照指示,以免影響藥效。抗生素也容易引致敏感,如唇腫、面腫、出現紅斑或痕癢等;如果因為抗生素而出現敏感,應先暫停用藥,並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及有可能需要更換藥物。
撰文:鄭偉健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膀胱炎及腎炎
認識腎炎
日期: 2019年1月9日
藥問︰常見的腎炎是甚麼,有何藥物治療方法?
解藥︰腎炎的種類很多,大部份因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當中以IgA腎病較常見,現時未清楚確切成因,主要病理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過多的免疫球蛋白IgA積聚在腎臟,免疫系統因此而受攻擊,引起炎症。IgA腎病症狀包括排出血尿或蛋白尿,如無適切治療,可惡化至腎衰竭。如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癡肥或吸煙習慣等,對腎臟影響將更大。
IgA腎病藥物治療分兩類,第一是免疫力抑制劑如類固醇等,可降低炎症。但此類藥物有較大副作用,患者須經常覆診,監測情況並調校劑量。第二是非免疫力抑制劑,較常見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及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斷劑(ARB),它們本身是降血壓藥,同時可保護腎臟,預防蛋白尿,適合同時有腎炎及高血壓的人士。另外,患者或有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因為腎炎及腎衰竭皆會增加心臟負擔,需降低血脂以預防心臟併發症。
如果腎炎持續,可衍生腎病綜合症(NS),身體大量蛋白排走,令患者嚴重水腫,可致高膽固醇、心肌梗塞、靜脈栓塞及易受感染等問題。腎病綜合症的治療方法為治療其形成原因,例如,若背後原因為IgA腎病,則會針對此設訂治療方案。但由於腎病綜合症患者多數有其他併發症,故有可能要服用多種藥物治理,例如利尿劑及薄血藥等,分別幫助去水及預防血管栓塞。
撰文:王敏恒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膀胱炎的成因
日期: 2019年1月4日
藥問︰膀胱炎的成因是甚麼,該如何治療?
解藥︰膀胱作用是儲存尿液,達一定容量,便經尿道排出體外。若干因素可導致膀胱發炎,引起症狀;由於腎臟至膀胱一段屬尿道,因此膀胱炎可視作尿道炎的一種。女性較易膀胱炎,因尿道較短,且與肛門接近,易接觸細菌。假如女性如廁清潔時習慣由後抹到前,較易將細菌帶進體內。在泌尿系統感染疾病之中,膀胱炎是病情輕微的,但如果細菌走進腎臟,引發細菌性腎炎,則較為嚴重,或要住院治理。
兒童與長者常見患膀胱炎,由於抵抗力低,易受感染。男士因尿道較長,一般較少患此病。不過一旦出現,便可能代表膀胱有結構性問題,情況或較嚴重。不論男女老幼,若是無端尿頻、常有尿意、如廁時感疼痛,或小便帶血、腹痛、尿液混濁或味道濃烈,應盡快求醫,了解病況。
尿液檢測是診斷膀胱炎的第一步,以確定尿液當中有否細菌。當然,醫生會根據臨牀症狀診斷,以免因等待驗尿結果而延遲治療。部份患者可靠自身免疫力痊瘉,但有需要時,醫生會處方抗生素及止痛藥,以望盡快控制炎症及痛楚。不過,如果患上間質性膀胱炎,由於並非因感染致病,所以另有治療方法。除了用藥,患者要多喝水,以望排走細菌。有市民選擇服用紅莓素、甘露糖(D-mannose)或益生菌來預防膀胱炎,雖然醫學界仍未能完全證明其效用,但這些健康產品相對安全,可嘗試使用。
如要避免出現膀胱炎,除了注意泌尿器官衞生之外,也要保持適量飲水習慣,切勿經常忍尿。
撰文:王敏恒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膀胱過動症
日期: 2018年11月30日
藥問︰甚麼原因誘發膀胱過動症?有何藥物治療方案?
解藥︰正常狀態下,當膀胱儲滿尿液時,身體就會傳送訊息通知大腦,引發尿意,讓膀胱肌肉經由收縮排出尿液。然而,膀胱過動症的患者在尿液仍未儲滿時便欲如廁。膀胱收縮不正常,亦會帶來一連串其他症狀,包括尿頻、突如其來的尿意,嚴重者更有尿失禁問題。另外,患者除了白天尿頻,亦可能有夜尿過多,變相使睡眠質素下降,影響日常生活。隨着年齡增長,患上膀胱過動症的風險愈高,相信乃機能退化而引致的肌肉不協調。另外如果有糖尿病或神經線受損,如曾經受脊髓損傷或中風等,亦會令膀胱難受控制。
治療膀胱過動症的第一步,是從生活習慣入手,如戒掉咖啡、酒精等利尿飲品。相反地,喝水方面則毋須特別節制,因為此舉可令尿液濃度增加,反而刺激膀胱,故此患者應保持每天最少八杯水的習慣。另外,醫生或會指導患者進行膀胱訓練及盆底肌肉訓練,以提升對膀胱的控制力。若用盡以上方法也不管用,或患者求醫時已情況嚴重,醫生便會處方藥物紓緩。
抗膽鹼藥物可直接阻止神經傳遞到膀胱,改善膀胱過度收縮問題,以及提升膀胱容量,可避免突然尿急及尿頻,但有副作用如口乾、便秘及帶來睡意等。此外,如患上閉角型青光眼、重肌無力症、腸胃蠕動緩慢或曾腸塞的人士,皆不可使用此藥。β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亦有與抗膽鹼藥物相若的效果,副作用較少,但可加劇血壓問題。醫生及藥劑師在處方及調配以上藥物前,必先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再作建議。
除膀胱過動症外,亦有其他泌尿病症有相似症狀,大眾或容易混淆。因此,患者應避免自行判斷病情,並立即求醫接受正確診斷。
撰文:王敏恒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
良性前列腺增生 – 藥物選擇
日期: 2018年10月12日
藥問︰良性前列腺增生如何影響男士?有何治療方案?
解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發病初期,患者感到排尿困難,如尿頻、初段排尿困難、尾段滴尿或排尿疼痛等。夜間尿頻可影響睡眠。
另外,小便時間增長、小便斷續或滴尿,有機會引致排尿不完整,令尿液留在膀胱,影響收縮能力。 但接受治療後,通常可緩和問題。
早期治療以藥物為主,第一類是α受體阻斷劑,可放鬆尿道附近肌肉,讓小便順利,但治標不治本;若此藥效用不彰,則可能加入5-α還原酶抑制劑,有助抑劑男士賀爾蒙睪丸酮的轉化,可縮小前列腺,從而減輕症狀。但如果停藥,前列腺增生會再出現。 5-α還原酶抑制劑一般需要服用三至六個月才有顯著效果,嚴重的病人通常同時使用兩種藥物。由於前列腺可繼續肥大,故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時間用藥,或要增加藥量;若然停藥,症狀有機會反彈。
用藥之餘,患者宜在睡前一至兩小時避免飲水,平日亦應少飲咖啡或含咖啡因飲品。此外,便秘可令膀胱受壓,所以要多吃豐富纖維食物及勤做運動。如有感冒傷風,須當心部份含通鼻塞藥或止流鼻水成份的抗組織胺藥,可加深排尿症狀。在購藥前,應先跟藥劑師講明身體狀況,以避免上述藥物。
若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已增大口服藥劑量,仍是無法控制病情,甚至有血尿及時常不能如廁,甚至出現急性尿瀦留;或是出現較大副作用,可考慮接受手術。
撰文:馮普澤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良性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有何分別?
日期: 2018年10月03日
藥問︰良性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有何分別?前列腺癌有何治療方法?
解藥︰良性前列腺增生與前列腺癌是兩個不同疾病,但有機會一同發生,兩者的高危因素亦類似,年過五十的男性便開始進入發病高峰期。另一因素是家族病史,如家人有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或種族屬非洲裔及白人,皆有較高風險。至於肥胖、長期食用高份量飽和脂肪食物,亦是高危因素之一。
此兩病就連病徵亦似,不過良性前列腺增生於早期已有症狀,包括排尿困難如尿頻、小便初期困難、尾段滴尿或排尿疼痛。由於前列腺癌生長相對較慢,初期症狀通常輕微,甚至沒有,直至增長至尿道附近,才有以上提及的明顯症狀。假如擴散到淋巴、骨骼或其他器官,患者更會疼痛或疲倦。
前列腺特定抗原(PSA)主要由前列腺分泌,不論有良性前列腺增大抑或前列腺癌,或是前列腺炎,皆可令PSA濃度上升。PSA只是其中一診斷的指標,有些病人PSA超標亦沒有前列腺癌。因此,懷疑有前列腺癌者,可以PSA作為提示,與醫生討論是否要作進一步檢查,其他診斷方法包括肛門指診、超聲波及抽組織檢查。
前列腺癌的藥物治療包括荷爾蒙治療及化療,兩種方法不可根治癌症,要搭配手術或電療。由於癌細胞主要依靠男性荷爾蒙生長,荷爾蒙針劑透過抑制男性荷爾蒙(睪丸酮)分泌,或阻礙雄激素受體,以抑制癌細胞生長。針劑通常每月、三個月或六個月注射,一段日子後如若失效,或會加入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抑制製造男性雄性荷爾蒙的酶以阻礙癌細胞生長。
化療通常用於中後期前列腺癌。當傳統荷爾蒙治療失效,或會加上化療,冀能增加療效。
撰文:馮普澤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濕疹篇
應對濕疹
日期: 2018年7月25日
藥問︰為何濕疹病情總是反覆?有何治療方法?
解藥︰此症周期可分為濕期和乾期,濕期是指急性發作,會出現痕癢、紅疹及流膿等症狀。濕期紓緩後,便進入乾期。因濕疹患者皮膚儲水及抵抗能力較差,當出現乾涸或受刺激時,可能出現裂痕或受感染,引發急性發作。濕疹治療目標是希望讓病情長期處於穩定的乾期,減少急性發作。
濕疹治療的基要在於幫助皮膚儲水,水狀潤膚液可幫助補充皮膚水份,而油性潤膚膏則可抑制水份流失。此外患者亦應避免使用含香料及刺激性的護膚產品。進一步的治療是外塗類固醇,在初期及病情輕微時,可用低劑量類固醇及配合潤膚液補水;而較嚴重的患者,醫生會按情況調節劑量。亦有方法是以布或紗布沾滿稀釋的類固醇,直接濕敷於皮膚上,可讓身體吸收較多藥效,多用於急性發作時。但此方法必須在醫生指示下使用,嚴格按照特定比例調整藥劑。
使用類固醇時必須按醫生指示,如不當使用,有機會令皮膚異生而變薄、影響膚色;特別於兒童患者有可能影響內分泌。由於類固醇有不同濃度及用法,應由醫生處方或藥劑師配藥,不宜自行購買。
另一類外用藥物為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NI),藥物本用於器官移植者作抗排斥用;但外用於濕疹時,可治療及預防急性發作。此藥一般用於不適合使用類固醇的患者,而且年滿兩歲或以上才可使用。惟此藥有個案顯示或有引致皮膚癌的風險,但暫未有確據證實。此外,口服抑制免疫力藥物只會用於病情更嚴重的患者,因服用後可增加受感染風險,故須小心使用。
Dupilumab是嶄新的皮下注射藥物,可抑制發炎因子,研究指可減六至七成濕疹的症狀指數,但因臨牀經驗較少,患者可徵詢醫生意見,以了解是否適合使用。光照治療(Phototherapy)則以紫外線UVB控制濕疹,是外國常見的治療方法。
撰文︰陳汝汶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癡肥篇
紅斑狼瘡症如何治療?
日期: 2018年6月1日
藥問:紅斑狼瘡症可以根治嗎?有何藥物可以選擇?
解藥:過紅斑狼瘡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由於患者臉上可出現紅疹而命名。若然免疫系統出錯,導致抗體過度反應,便會誤將自體細胞當成敵人而攻擊,結果便會引起炎症,除了在皮膚上顯現,亦可傷害關節、腎臟和腦部,嚴重時可有性命之虞。
由於紅斑狼瘡症目前未能根治,因此治療目的是減少病發次數,阻止惡化,預防疾病進一步傷害身體器官。此病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方法,如果病情輕微者,可針對症狀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以紓緩炎症帶來的痛楚如關節痛,但NSAIDs可引致腸胃不適及影響肝腎功能,必須慎用。抗瘧疾藥物是療程的支柱,可改善紅疹及關節炎,副作用亦低,患者須用藥六至八周後才見效果,臨牀療效令人滿意。
如果患者因偶發性關節痛而需要入院,便要處方高劑量類固醇來控制病情,療程一般在兩至三周內;假如其他器官也已受到病情損害,更可能要以靜脈注射方式用藥。另外,低劑量口服類固醇及免疫系統抑制劑,俱為治療紅斑狼瘡症的藥物之一。近年較常用於免疫系統疾病的生物製劑,主要針對紅斑狼瘡症的發病機制及壓抑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中特定的細胞,令病情減輕,但由於藥費高昂,暫未能普及。
在用藥以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注意,例如勤做防曬功夫,因為抗瘧疾藥物可增加皮膚對陽光的敏感性,而過度日曬可引起病發;部份食物如芹菜也能提升對陽光的敏感度,故不宜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如牛肉、雞蛋及豆類可加重炎症,患者要注意戒口才可。
撰文:周卓軒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癡肥篇
「虛減」的疑惑
日期: 2018年4月25日
藥問:部份人士難單靠節食與運動減肥,為甚麼?減肥藥又是否有效?
解藥:過胖可帶來各種健康問題,故名為「肥胖症」,雖然成因眾多,但多與能量攝取及能量輸出長期失衡有關。對癡肥人士來說,改變個人飲食習慣比較困難,現時本地有已認可的減肥藥可幫助他們,這便是排油丸奧利司他,於餐後服用可直接減少脂肪及油份吸收。另外二甲基苯乙基胺亦為本港認可的減肥藥物,可降低食慾但只可短期服用。減肥藥西布曲明,可抑壓食慾,但副作用較多,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其他非減肥類藥物具減重作用,如甲狀腺藥物可加快新陳代謝,令贅肉降少,但帶來心悸、難以入睡及心情暴躁等問題。某些糖尿病藥物亦能減肥,然而可導致肚瀉或更嚴重副作用,而且減肥效果因人而異。某些精神科藥物有機會使人食欲消退,卻影響多個神經系統,導致身體上多重損害。
至於坊間毋須處方的減肥健康食物,以草本成份為主,多有輕瀉或脫水作用,雖然可減體重,但多數只是「虛減」,幾天後便打回原形。衛生署近年亦曾發現數款減肥產品內含未標示及被禁用的西藥成份「西布曲明」甚至可致癌藥物「酚酞」,對市民健康造成威脅。
撰文:吳運平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疫苗篇
生蛇可有後遺症?
日期: 2017年12月20日
藥問:帶狀疱疹(生蛇)可帶來甚麼後遺症?有何方法預防?
解藥:生蛇與水痘由同一病毒所致。一般水痘患者痊瘉後終身對水痘免疫,惟該病毒仍會潛伏體內神經節,待老年或因疾病、藥物等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時再度活躍,復發時以帶狀疱疹形態出現。本地有帶狀疱疹疫苗可預防此病,於五十歲後注射一次,整體發病率於臨牀試驗中降低百分之五十一,換言之仍有四成風險。大概一至兩成患者或會出現後遺神經痛,此乃最常見的併發症,風險隨年歲增加。每一百人當中,約六十七人接種疫苗後能預防後遺神經痛。
任何歲數人士皆可能生蛇。一般年輕人有足夠免疫力抑制潛伏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除非有某種原因使免疫力下降,例如某些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情緒壓力等。隨着年紀增長,免疫力減弱,故此帶狀疱疹多發病於年過五十的成年人。現時,帶狀疱疹疫苗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於五十歲以上成年人接種。美國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ACIP)則建議所有成年人,不論有沒有出過水痘,於六十歲後才注射較為適合。至於曾經生蛇人士,雖然復發機會不高,仍建議補打疫苗。
要注意的是,曾對疫苗成份包括明膠(Gelatin)及抗生素新黴素(neomycin)有過敏性休克反應、孕婦及原發性或繼發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包括正服用抑制免疫系統藥物(如高劑量類固醇)人士,均不宜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此外,正發病又未經治療的肺結核患者及正患有中度或嚴重急性疾病(如發燒)人士,應待病情好轉才接種。
另外,今年十月,美國FDA核准市面上第二款帶狀疱疹疫苗可讓五十歲以上人士注射。藥廠建議於半年內接種兩劑該疫苗,兩劑之間相隔至少兩個月。臨牀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能為所有年齡組別預防九成以上病發機會,接種後首四年的預防效果亦較現有的疫苗持久。縱使如此,現時並未有研究直接比較兩款疫苗,而且接種新疫苗後的不良反應如發燒、肌肉疼痛亦較現有疫苗多。此疫苗目前未有在本港註冊。
撰文:吳見賢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藥問: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可預防甚麼疾病?應該選哪種類型疫苗才最適合自己和家人?
解藥:肺炎鏈球菌可引致不同感染如鼻竇炎和中耳炎,較嚴重者可誘發腦膜炎或入侵性肺炎等,隨時危害性命。由於兒童、老人及長期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較差,一旦染上肺炎鏈球菌,較易引起併發症,因此建議他們接種疫苗以避免感染。
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預防肺炎的方法,透過將已減弱的病毒注入體內,引發人體免疫反應並建立對病原體的免疫記憶,當再次接觸相同的病原體時,能更快作出免疫反應對抗病毒,避免引致嚴重疾病。現時普遍使用二十三價肺炎球菌多醣疫苗(23vPPV)及十三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PCV13)兩類,二十三價疫苗包含二十三種血清型肺炎鏈球菌,而十三價結合疫苗則包含十三種常見血清型,對預防非侵入性肺炎較有效。
現時建議是,兩歲或以上高風險人士包括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應先注射十三價疫苗,一年後再接種二十三價疫苗,兩者具有相輔相成效果。至於兩歲以下的幼兒,暫時研究只顯示結合疫苗對他們安全及有效。這種疫苗已列於「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之中,包括在二、四和六個月的幼兒分別接種三劑基礎接種,以及在幼兒十二至十五個月時接種一劑加強劑。
大部份人士均可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如沒有患上高風險疾病的情況,一般毋須補打加強劑。然而,若曾對該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則不應接種。如正患上輕微疾病,可先諮詢醫生意見,了解是否適合注射疫苗。打針後或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針口位腫脹、疼痛或發燒,症狀不會太嚴重,數天後便會痊瘉。肺炎不像流感,沒有季節性,因此隨時可以注射。
預防肺炎除了打針以外,市民應注意個人衞生、維持健康習慣及避免吸煙。
撰文:倪綺珊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為何每年要注射流感疫苗?
日期: 2017年12月6日
藥問:為何每年要注射流感疫苗?會有副作用嗎?
解藥: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每年都有可能變種,因此藥廠需要每年更改疫苗配方,將最新、最有可能在社區爆發的流感病毒加進去。每年的流感季節是秋末至春末,大約十月至翌年三月,所以由現在開始(即十二月)已需要注射。疫苗注射後需要兩星期才見效,效力可持續整個流感季節,可預防大約七成至九成感染的機會,惟某些年份因「錯估」流感病毒類型,或病毒於同一季節內變種,此時疫苗的預防能力就會下降。但有研究指出,即使有上述情況,疫苗對人體或有一定的保護能力。
流感疫苗跟其他疫苗一樣,可帶來輕微副作用如注射位置疼痛或紅腫,在注射後六至十二小時內可能出現猶如感冒的症狀如發燒、肌肉痛或關節痛等,但可於數日後痊瘉。有市民擔心,注射流感針等於將病毒送進身體,其實這些是已死的病毒,只會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製造抗體,不會導致流感。
為預防感染流感及其嚴重併發症如肺炎或腦炎等,所有六個月大以上人士皆適宜接種疫苗,特別是較易出現併發症的高危人士,包括六個月大至十一歲小童、五十歲以上人士、長期病患如糖尿病、腎病和肺病、接受抗癌治療或免疫系統抑製劑治療的免疫力低人士,以及孕婦。順帶一提,孕婦注射流感針並不會令胎兒受損,反而能減少母子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另外,醫護人員、長期於安老院居住人士,以及家禽及屠豬從業員,都建議接種疫苗。有雞蛋敏感的人士,注射前應向醫生查詢意見,以防出現敏感反應。
撰文:蘇兆麟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認知障礙症篇
預防認知障礙症
日期: 2017年11月22日
藥問:可有方法、藥物或食物預防認知障礙症?
解藥:認知障礙症可令人記憶力退化,或引致情緒問題等,很多人都想知道是否有藥物預防此症發生。在藥物方面,有指抗氧化治療能延遲腦細胞損傷,例如近期在日本推出的「記憶香口膠」,含有銀杏葉萃取物,說是可保持記憶力。但實際上,並無大型數據證實銀杏葉可鞏固記憶及預防認知障礙症,甚至有研究指無效,故不建議病人以服食銀杏葉或其萃取物作預防。要注意的是,如果曾中風而須要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再加上銀杏葉的話,便會相沖,隨時引致出血。
至於民間常說能「補腦」的食物如合桃及芝麻等,亦沒有數據指出可預防或治療認知障礙症,但當中有健康的不飽和脂肪,可預防心血管病,某程度上亦可有利於避免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只要攝取適量份量便可。喝咖啡及茶雖可提神,但對認知障礙症幫助不大;至於飲酒及吸煙更應盡量避免。
奧米加3和維他命E是常見的營養素,民間普遍認為對腦部有益,不過維他命E並無數據顯示有效,我們亦不應過量攝取,特別是營養補充劑的份量較大,或會引致不良後果。除了營養補充劑,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可預防中風,對抗三高,以避免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出現;同時老年人亦要在適當時候進行評估,及早發現認知能力有否轉差。此外,適量運動和多動腦筋亦可訓練認知能力;維持正常社交則有助刺激大腦,保持身心健康。
認知障礙症
日期: 2017年11月15日
藥問:認知障礙症是否必然發生的?有治療方法及可根治嗎?
解藥:試想像有一天,你回家時認不出熟悉的路線,或忘掉定下的約會,甚至無法清晰說出心底話,那有多沮喪?上述都是認知障礙症的特徵,這是一種跟年齡有密切關係的病症,換言之歲數愈高,愈可能發生。如有家族病史,更可能提早至五十歲已發病。雖然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認知障礙症,如能及早發現自己或身邊人有初期跡象,亦可盡力延誤惡化,跟摯愛共享更多珍貴的時光。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種類,最常見是阿茲海默症,即老人痴呆症,無特定成因;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則由中風引起,隨近年中風年輕化,亦令有此問題的病人年齡愈見年輕。另一種類是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三者各有不同特徵。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一般是短暫記憶退化,忘了服藥,忘了回家的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除了有以上症狀,亦有其他特點,包括易有抑鬱,或較早期便出現小便失禁。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的患者,性情易「憎」,脾氣較差,或出現行為問題。
三者雖有分別,但藥物治療選擇相若,例如服用乙醯膽鹼酵素抑制劑,可補充腦內乙醯膽鹼,令其分解減慢,對記憶力有幫助,一般可減慢半年至一年病情惡化。此藥副作用是作嘔作悶,胃口下降;但患者年紀較大的話,通常自理能力較差,體重過輕可影響身體其他功能,必須加以留意。
即使我們仍然年輕,但三高及糖尿病等亦可誘發心血管疾病,形成中風,因此及早注意健康生活及飲食,亦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非長者專利
日期: 2017年11月8日
藥問:認知障礙症與柏金遜症有何分別?三字頭的成年人亦會出現?
解藥:很多人仍以為認知障礙症是老人專利,因為此症曾稱為「老人癡呆」及「腦退化」,其實「老人癡呆」意指阿茲海默症,與認知障礙症是同一類型,但現在都歸納為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與柏金遜症同樣是腦細胞退化疾病,兩者病理不同,但醫學界均認為是腦中的蛋白出現病變,引致退化,從而誘發種種症狀。中文大學數年前一項研究發現,在威爾斯親王醫院認知障礙門診部的六十四名患者,平均病發年齡為五十八歲,最年輕的僅得三十八歲!據估計,這類提早病發的患者,本港約有三千一百個,數目可不少。
認知障礙症主要使記憶、思維及語言能力受損,對活動能力影響不大;柏金遜症則影響行動,最初對記憶、思維及語言能力沒太大影響。因此一開始病發時,兩者是很大分別的。但演變至一個階段,柏金遜症患者可表現出抑鬱,除了因為腦內機能受損,病情亦可令患者情緒低落,以及頭腦混亂和說話不清。至於認知障礙症,到了後期活動能力也會下降。
如果市民能認知兩者的分別,不論是身為患者,還是患者的身邊人,亦可盡早發現病情,並能跟醫生講解症狀,有助準確斷症。提早得到正確治療的話,家人與照顧者可籌劃如何調節生活習慣,既對病情有幫助,患者與家人也可盡快適應新生活。
柏金遜篇
柏金遜症藥物
日期: 2017年11月1日
藥問:柏金遜症藥物有何副作用?能有方法紓緩嗎?
解藥:治療柏金遜症最常見及有效的藥物是左旋多巴(Levodopa)類及多巴胺激動劑,左旋多巴可增加腦內多巴胺藥物,多巴胺激動劑則補充腦部多巴胺。兩種藥物皆有若干副作用,如令人作嘔、作悶,有時可能使人昏昏欲睡,服藥後在白天會睏,晚上卻睡不好,亦可能有輕微便秘及腸胃不適。
針對上述常見症狀,柏金遜症狀輕微者,可嘗試在餐後服藥,有助減輕腸胃不適;而柏金遜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就要盡量於飯前服藥,以防食物影響藥物吸收。不過患者及家屬毋須過份擔心,因為身體會慢慢適應藥物,副作用便會降低。另外,要是服藥後白天充滿睡意,可改變作息來遷就;如有頭暈、暈眩等,就要避免駕駛或使用機械,避免發生意外。若需要調整劑量,患者應有心理準備,身體需時再作適應。
已屆病情後期的嚴重患者,在接受多巴胺治療一段時間後,部份患者可出現開關(on-off)症狀;儘管身體對藥物依然有反應,但有時藥效就像「關掣」一樣沒有反應。患者有可能在無先兆情況下忽然無法控制運動。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會在服用下劑藥物前,因藥力不足而突然無法活動。在此階段醫生可增加劑量,或調較服藥時間,但始終是一大難題。要是病情了到了一個地步,藥物效果不大或副作用太多,患者或家屬亦可考慮手術治療。
柏金遜症成因
日期: 2017年10月18日
藥問:柏金遜症的成因?目前有何預防及治療方法?
解藥:柏金遜症患者的病徵多與活動能力有關,最常見是手震,即使坐定身軀亦會不自覺抖動,休息時也會出現四肢和關節肌肉僵硬情況。患者活動時,動作會變得緩慢或繃緊,走路時容易跌倒,站起時則動作不穩。雖然目前未能確定柏金遜症成因,但最近發現,病症與患者腦部的一種蛋白質路易氏體(LewyBody)有關,可令腦部受損,導致活動功能下降。這些蛋白質出現的原因還未有定論,或與外在環境影響及遺傳造成有關。
暫時未有絕對能預防柏金遜症的方法,已知是中年開始保持或增加運動,或可降低老年時病發風險;而服用抗氧化營養素如維他命C、E及Omega3,則未證實有明顯效用。患者開始有柏金遜症徵兆時,就要用藥物控制,部份腦細胞受損後,腦裏的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便會減少,現時有藥物可提升多巴胺於神經細胞的濃度。另外,多巴胺激動劑可令多巴胺受體受到刺激,從而紓緩病徵。
藥物效用受患病時期影響,時間愈長,藥效便愈低。如果病情太嚴重,用藥未必可完全控制患者的動作問題。嚴重柏金遜症患者,現時可進行深腦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手術,醫生會於患者腦部植入儀器,幫助刺激腦部運作,這部儀器可以調校強度,於體外亦可以控制刺激程度。完成手術後,患者的情況可有良好改善,例如能自行走路,動作亦可恢復正常,大部份患者的復康程度都令人滿意。
骨質疏鬆篇
接近四成長者骨質疏鬆
日期: 2021年6月24日
骨質疏鬆是一個嚴重卻受人忽略的問題,二○二○年有研究指出,本地五十歲或以上人士當中,骨質疏鬆普遍率可高達近四成;過去二十年因髖關節骨折而做手術的個案,更是急升七成,主要原因還歸於人口老化。二○三六年時,估算三成香港人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可預見醫療系統必須投放大量資源於骨質疏鬆個案,估計屆時相關的直接醫療費用高達五億港元。
於首階段提及的研究建議,政府應為所有七十歲或以上男性,以及六十五歲或以上女性進行骨質密度篩查。另外亦應進行風險統計,讓高風險長者服藥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如果政府採納這些建議,預計未來十年可避免五千個髖關節骨折個案。
目前國際指引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骨質疏鬆高危人士應每兩年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查(DEXA),這是非侵入性X光檢查,半小時內量度身體數個關節的骨密度,結果準確,輻射量甚低。現時在私人診所或醫院如中大醫院,以及家計會亦提供DEXA檢查。同時長者也要攝取足夠維他命D及鈣質,五十歲以上人士每天需要一千二百毫克鈣。牛奶、乳酪、豆腐、菠菜含豐富鈣質,但需要服食鈣片者,特別是胃酸分泌不良或服用其他藥物的人士,應向藥劑師查詢哪種鈣片較為適宜。此外,曬大約十五分鐘太陽(每周二至三次)亦可幫助攝取維他命D,但長者較少外出的話,亦可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同樣應向藥劑師瞭解詳情。
確診骨質疏鬆人士,可使用口服或針劑的雙膦酸鹽(bisphosphonates)類藥物治療,相當有效,口服劑每周只須服藥一次。骨質疏鬆高危人士或患者可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是否適合使用此藥物,以及由他們指導如何服用。
(參考:Hong Kong Med J 2020; 26:227-35)
撰文: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三十周年藥物安全專題系列
補骨方法
日期: 2017年10月11日
藥問:骨質疏鬆患者可以服用哪些藥物或營養補充劑作治療?
解藥:骨質疏鬆患者所需服用的藥物會因應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須定期量度骨質密度,從T-score分數中得知骨質疏鬆密度程度;分數是負一或以上便是正常,如果是負一至負二點五便開始有骨質疏鬆。在這個階段,患者以服用鈣片和維他命D為主,每天服用一點二至一點五克,便可以維持正常的鈣水平。對於老人、胃酸不足或有吃抗胃酸藥物的人士來說,由於鈣吸收能力較差,即使吃鈣片亦未必有好效果,特別是常見的碳酸鈣,並不太容易吸收;他們可以服用檸檬酸鈣,讓人體可吸收得更好。另外,要注意長期補充鈣可引致便秘,所以患者要多喝水,在飲食中盡量補充纖維。
如果T-score分數是負二點五或以下,便必須使用藥物。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可有效治療骨質疏鬆,讓脊椎、盆骨、手腳關節這些位置減慢骨質流失。雙磷酸鹽有口服及注射劑,口服雙磷酸鹽需要每星期一劑,每周都要在同一天服用。但要留意,它很容易受其他食物及藥物影響,令吸收減少,因此必須每天早上於吃早餐及其他藥物前服藥,並須在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後才可用餐。雙磷酸鹽需要以用八安士清水服用,才可肯定真正讓藥物進入胃部,確保吸收。用藥後要坐下或站三十分鐘,不可躺臥,使吸收更完善及不損傷食道。針劑雙磷酸鹽則較長效,可三個月至一年才注射一次,患者毋須擔心忘記服藥。另有干擾副甲狀腺藥物或標靶藥,可幫助因疾病而骨質疏鬆的人士。
預防骨質疏鬆
日期: 2017年10月4日
藥問:甚麼疾病可導致骨質疏鬆?有何預防及治療方法?
解藥:疾病、藥物、年齡、性別及生活習慣都是可以引致骨質疏鬆的因素。副甲狀腺可保持鈣平衡,當副甲狀腺過量時,便有骨質疏鬆危機;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甲亢)亦會有影響。此外,如有慢性腎病及使用過量類固醇,也會使骨質流失。營養不良亦可致病,如減肥過量、控制飲食不當、攝取鈣及維他命D不足,骨質也會因而流失。
藥物方面,控制胃酸的PPI(質子泵抑製劑)可令胃酸減少,導致鈣的攝取受影響;個別利尿藥物通過排尿,則可增加鈣的排出,都會導致骨質疏鬆。而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過量酒精攝取及缺乏運動,也會增加風險。此外,我們年紀愈大,骨質流失風險愈高。如女性在四十五歲或之前提早停經,因女性賀爾蒙減少,骨質流失速度加快,也加大骨質疏鬆的機會。
如要預防骨質流失,應於年輕時攝取更多鈣質及鐵質,盡量令骨密度增加。骨密度到達頂峰便難再增加,但成年後亦要適當補充,可循做運動及曬太陽來維持骨密度。五十歲以下的成年人,每日需攝取一千毫克鈣;當到了五十歲以上,則需攝取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毫克。一般而言,可從食物入手,只要適量補充奶、豆腐、豆奶、波菜、西蘭花、芝士或加鈣橙汁即可。
治療骨質疏鬆的方法之一為補鈣。但如果是慢性腎病患者,補鈣時要小心,須在醫生監管下進行補鈣。更年期後,女性、長者或要長期服用激素(皮質醇)的人士,則要補充鈣片及維他命D。由於每次腸胃只可吸收五百至六百毫克鈣,體內鈣質過低時,每天應分開幾次服用,才可提高攝取量。維他命D配合鈣片一起服用,可有助鈣由腸胃吸收。
哮喘篇
哮喘藥物分類
日期: 2017年9月22日
藥問:各種哮喘藥物有何效用?應在甚麼時候使用?
解藥:上周本專欄介紹過吸劑類固醇,可有效減輕紅腫炎症及黏液分泌,紓緩症狀;其實治療哮喘亦有其他吸劑,包括短效β腎上腺術受體激發劑(SABA)及長效β腎上腺術受體激發劑(LABA)。SABA可快速令支氣管擴張,主要於緊急情況下使用,例如病人突然氣喘及氣促得厲害,導致無法呼吸。如果病人有急性發作的風險,都會建議他們隨身攜帶SABA,於需要時使用。同時病人亦需要於平日使用LABA,同樣令支氣管擴張,但並非即時起效,而是長遠改善徵狀,可提升病人運動能力,能夠擁有一般人的生活質素。亦有一種吸劑是長效抗毒蕈鹼樣舒張劑(LAMA),較少用於哮喘病,原本是治療支氣管炎,可令氣管舒張,減少黏液分泌出來的水份,讓呼吸暢順,屬於長效藥物。
治療類固醇亦有口服藥,包括白三烯受體阻斷劑(Anti-Leukotriene),白三烯是由身體分泌出來,會令炎症更厲害的細胞因子,如果病情控制未如理想,便可加入這種口服藥物以抵抗身體產生過量白三烯。另一種口服藥(Theophylline)是支氣管擴張劑,一般較少使用,因為副作用較多,除非病情十分惡化或嚴重才考慮使用。
除了應急的短效藥,哮喘病人不應自行停藥或減藥,要準時服藥,否則病情難以控制及增加急性哮喘發作的風險。另外,正確使用吸劑藥物的方法很重要,應先確保吸劑已啟動,留意呼氣吸氣順序,以及憋氣長短。藥劑師可指導病人及家屬如何使用。一旦病人有急性發作之虞,會增加感染機會,所以應同時注射流感及肺炎疫苗作保護。另外,要留意自己有何致敏源及避免接觸,便可預防哮喘發作。
以類固酵治哮喘
日期: 2017年9月15日
藥問:為何哮喘病要使用類固醇?可會對健康構成影響?
解藥:哮喘的成因是過敏源刺激呼吸系統,導致炎症、分泌黏液及紅腫,令支氣管闊度收窄,帶來胸悶、喘鳴及氣促等症狀。使用類固醇可減輕發炎,很多患者都能好轉,用於哮喘的類固醇以吸劑為主;有需要時,患者便須長期使用,不過吸劑可讓身體吸收的份量很少,市民擔心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骨質疏鬆及抑制兒童發育,其實都不常見。由於哮喘可分不同嚴重程度,如已經確診哮喘或有持久呼吸症狀,便會建議使用吸劑。如果是嚴重個案或有急性發炎,無法呼吸,便要以口服類固醇或針劑來急救。
患者初次使用類固醇時,通常由最低有效劑量開始,特別是兒童,目的為阻止急性發作出現,毋須太高劑量已可達到目的,因此不會無故增加劑量。儘管患者須長期使用吸劑,但對兒童患者來說,如果病情控制良好,有助減少將來成人哮喘發作的機會,因此藥物只屬短暫使用。如果患者常在晚間發作,導致無法入眠,會對生活、工作或學習大有影響;常有急性發作,更可能要前往急症室及住院,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因此,如能遵從醫生指示使用類固醇,便可減少發作,長遠而言好處更多。
吸入類固醇時,粉末或會留在口腔或喉嚨,較少見的副作用是引起真菌感染,令喉嚨沙啞,因此每次使用類固醇後應即時嗽口,並將嗽口水吐出來,便可避免上述問題。
乙型肝炎篇
誰適合注射?
日期: 2017年9月8日
藥問:誰適合注射乙肝疫苗?已感染乙肝者,又是否可以打針?
解藥:乙型肝炎可引致肝硬化及肝癌,因此由一九八八年開始,本地出生的新生兒皆可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九成以上接種乙肝疫苗的人士可獲得免疫力,預防乙肝病毒,並且愈是年紀小接種,效果愈佳。如果母親並非乙肝帶菌者,新生兒在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便應注射第一針,以及於一個月大及六個月大時,分別接種第二及第三針。至於母親為乙肝帶菌者的新生兒,由於乙肝可經由母體傳播,這些嬰兒除了於出生後二十四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同時亦要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便快速控制乙肝感染,之後這些嬰兒同樣須於一個月大及六個月大時再接種乙肝疫苗。完成三劑後,嬰兒仍要接受檢查,以了解抗體是否得以形成。
於一九八八年以前出生的非帶菌者,及未有乙肝感染的成人,亦可接種疫苗,時序為第一劑與第二劑相距一個月,第三劑則於五個月後注射。完整接種三劑乙肝疫苗後,才可發揮最佳作用,並能終生有效。不過,如果曾與帶菌者親密接觸、與帶菌者共用針筒或被帶菌者的血液感染的未接種乙肝疫苗人士,必須於一至七天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這是唯一可以降低感染的方法。如果已確認是帶菌者及已經病發,那麼疫苗已經再無用處,患者應考慮接受治療如注射干擾素或使用抗病毒藥物。
治乙型肝炎
日期: 2017年9月1日
藥問:確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後,有何治療方案?
解藥:首先要分辨急性與慢性乙肝,若屬於急性乙肝感染,會視乎症狀來作出治療,希望患者可以自行痊癒;但半年後仍未能轉好並產生抗體,便界定為慢性乙肝。此外,經由母體感染乙肝或本身是長期病患者,較大機會誘發慢性乙肝,或需要長期用藥控制。在訂立治療方案前,醫生必須為患者檢查兩項健康指數,其一是乙肝基因在血液濃度中的水平,其二是肝酵素數字。如果患者肝臟已有炎症、組織壞死甚至是有纖維化跡象,便須要立即展開慢性乙肝治療。
干擾素是注射式藥物,目前有長效性干擾素,治療期為數月至一年。使用干擾素初期,可引起猶如流感的症狀,包括發燒、發炎、頭痛及肌肉痠痛等,建議患者於入睡前才注射,可避免副作用影響日常作息。長期注射干擾素,有可能影響情緒、導致甲狀腺失衡及白血球低下等。
另一種慢性乙肝藥物是抗病毒藥物如核類反轉錄抑制劑(NRTI),包括恩替卡韋和替諾福韋,可有效控制乙肝病毒之餘,亦較少抗藥性,普遍患者反應較佳,但治療期為兩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NRTI是口服藥,可帶來疲倦、暈眩及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患者亦要定期檢查腎功能以調節藥物份量,孕婦亦不宜服用。
痛風/類風濕篇
風濕科常用生物製劑
日期: 2018年6月29日
藥問:聽說痛風藥可分短期及長期服用?有何分別?
解藥:用藥可按急性及慢性情況而定,如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可使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s)、秋水仙鹼(Colchicine)或口服類固醇,以快速減關節痛,減少紅腫,恢復活動能力。如要控制慢性痛風,目標以降尿酸為主,便會服食減少尿酸製造的別嘌醇(Allopurinol)或相對新式的非布索坦(Febuxostat),或增加尿酸排洩的丙磺舒(Probenecid)。
一般急性藥物只需在病發時使用。如經常發作的病人驗血發現尿酸高企,就要服用慢性藥物預防;由於慢性藥物可能引起急性痛風發作,患者用藥初期或需要同時服用低劑量的秋水仙鹼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約六個月。其後再無急性發作的話,便可只服用降尿酸藥物。假如自行停藥,有風險令尿酸指數回升,因此患者宜遵照醫囑,長期服用慢性降尿酸藥。
以上藥物可有若干副作用,如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可引起胃部不適,建議餐後服或與胃藥同服。秋水仙鹼較容易出現毒性,患者要留意用藥後有否腹瀉,如有就要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慢性降尿酸藥物的副作用不多,別嘌醇有機會引致過敏反應,剛開始用藥時要留意有否紅疹或痕癢。除制水病人外,病人亦應每天喝最少兩公升開水,以排走過多的尿酸。
如果口服藥未能完全控制病情,患者可能要使用針劑藥物。急性發作時,如情況嚴重或症狀涉及大關節,或者住院病人需要禁食而不能服用口服藥,便可能要在關節注射類固醇。至於尿酸長期過高,未能接受口服降尿酸藥控制的病人,則可注射聚乙二醇重組尿酸酶(Pegloticase),能氧化並增加尿酸的水溶性,使代謝物從尿液中排出。
撰文:馮普澤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風濕科常用生物製劑
日期: 2017年8月18日
藥問:為何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風濕科疾病需要用到生物製劑?這種藥物的原理是什麼?
解藥:類風濕性關節炎乃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錯誤向身體發動攻擊而致,因此抗風濕藥物(DMARDs)的作用是壓制免疫系統細胞及細胞因子,避免免疫系統攻擊自我關節及身體其他部位,達致消除症狀之目的。生物製劑同屬抗風濕藥物一類,其原理與癌症標靶藥相似。生物製劑可有效粘住特定的細胞因子,使其無法與原本的受體結合,從而激發免疫系統及傷害身體。由於生物製劑具有針對性,所以對身體其他部分的影響較輕,相對來說副作用亦較其他抗風濕藥物為少。對於有意懷孕的女性患者,治療上亦可考慮運用生物製劑。 由於有不同種類的抗風濕生物製劑,故此患者即使試過而效果不佳,亦可轉用另一種,大多數患者亦有良好反應。
並非人人都可即時接受生物製劑,若有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便要痊癒後才可展開治療;至於皮膚測試對肺結核有陽性反應者,治療時亦要一同使用抗肺結核藥物。為免在療程時易受感染,會建議患者注射流感及肺炎疫苗,做好防禦工作。另外,如若患者的類風濕症狀嚴重,治療初期可同時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或類固醇減輕病徵,再繼續單獨使用抗風濕藥物作長遠控制。
除此之外,患者亦可採取非藥物治療,例如物理治療,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減少進行傷害關節活動、過胖者需要在攝取均衡營養同時降低體重,都有助改善病情。
藥理像砌圖
日期: 2017年8月4日
藥問: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是否要服食類固醇?還是有其他藥物?
解藥:目前有多種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各有不同目的。 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可紓緩症狀如紅、腫、脹、痛,以減輕活動不靈活的弊病,但無法阻止病情發展。抗風濕藥物(DMARDs)則是較為進取的治療藥物,可抑制免疫系統細胞及細胞因子,令超級活躍的免疫系統停止自我攻擊關節,從而令症狀消退,真正能延緩病情發展;不過,抗風濕藥物的效果不會即時出現,須待兩至三星期才見成果,在這段時間可能要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皮質醇類固醇來控制症狀。
MTX與Leflunomide是傳統的抗風濕藥物,服藥期間不建議女性患者懷孕或計劃懷孕,同時須監察肝及腎功能。Hydroxychloroquine則可令人眼乾及眼濛,服藥時患者要留意視力狀況,並須每年檢查視力。Sulfasalazine的常見副作用是導致腸胃不適。儘管上述常見的口服藥皆有副作用,但相對關節受損的嚴重程度,可令老年生活質素及壽命受影響,仍是利大於弊。
至於近年較多人討論的生物製劑類的抗風濕藥物,其原理就像砌圖。生物製劑可與導致類風濕的細胞因子緊密拼在一起,可令細胞因子無法導致免疫系統的病變及對關節形成傷害。
類風濕關節炎
日期: 2017年7月21日
藥問:一旦確診類風濕關節炎,何時就要開始用藥?
解藥: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由於免疫系統錯誤發動攻擊,令關節滑膜發炎,從而引起一連串症狀如關節變硬、活動範圍收窄及疼痛等。進行治療前,必先經過詳細檢查及診斷,在血液測試中類風濕因子及其他指標呈陽性,以排除是其他關節炎如痛風或退化性關節炎等引起,同時要了解有多少關節受到影響,才可決定治療方向。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是常用的疾病調節抗風濕的口服藥物之一,由於長期使用可帶來副作用,隨病情惡化亦要增加劑量,故昔日的做法是,待病情嚴重時才用藥,然而此時關節已受損,紅腫炎症亦較厲害,未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現時一經診斷後,國際建議是愈早開始治療愈好,可盡量減少痛症及發炎程度,減少關節受損,較快恢復活動能力;對病情愈控制得嚴格及進取,愈能達致目標。
同時患者開始藥物治療後要定期監察各項血液指標、肝功能及腎功能,以了解治療進度來更改藥物劑量或藥物種類。除甲氨蝶呤外,另有三種其他疾病調節抗風濕的口服藥物可供早中期患者使用。
乳癌篇
自我檢查
日期: 2017年7月14日
藥問:如有乳癌高危因素的女士,有些什麼可以做的?
解藥:高風險的因素其一包括近親(外婆、母親及姐妹等)患有乳癌,或乳癌有關的基因問題。已知有BRCA1/2基因突變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可比常人高數倍。此外,如曾在三十歲前接受過胸腔電療,亦是危險因素之一。高風險人士可以選擇進行手術或荷爾蒙藥物類的乳癌風險降低治療,或者跟指引做有關類別的乳房篩查。上述高風險女性應從確認風險時或胸腔電療8-10年後開始每年進行乳房X光檢查,外國指引則建議要加上乳房磁力共振,更早找出細胞組織變化。
至於一般風險的女性,平日應養成自我乳房檢測的習慣;若有定期婦科檢查,醫生或醫療人員亦應為其進行臨床乳房檢查。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四十歲或以上之女性,應每兩年接受乳房X光篩查,有助提早發現及治療乳癌。盡早治療,提高存活率。有說乳房X光可增加癌症風險,其實此檢查只含低劑量幅射,醫護人員亦有評估X光檢查對市民的利弊,特別是每兩年進行一次的篩查,絕對是好處遠遠大於壞處,能及早揪出癌症先兆,提早治療;因此X光檢查對健康一族影響不大。
乳癌與生育
日期: 2017年7月7日
藥問:如果乳癌患者需要接受賀爾蒙治療,有何注意事項?於治療期間是否不應該生育?
解藥:三苯氧胺(Tamoxifen)是較為常見的乳癌賀爾蒙藥物,如患者為ER/PR雌激素或黃體素受體陽性乳癌,可於完成化療後開始為期五年的賀爾蒙治療,以抑制癌症復發。由於三苯氧胺是賀爾蒙阻礙劑,可為患者帶來類似更年期的症狀,最常見是潮熱、晚上出汗及影響睡眠,患者要慢慢適應藥物的影響。適量調節作息習慣及睡房溫度或有助減輕影響,另應盡量不要進食太熱、辛辣及含咖啡因的食物。
另外此藥亦可令血壓偏高,較嚴重的副作用是增加血栓形成風險,如有吸煙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風險便會更高。所以應盡量多做運動,並留意身體有否症狀如腿部腫脹、呈紅色或疼痛等血栓形成的症狀。
很多患者擔心賀爾蒙藥影響生育能力,其實不會使女性不育,但服藥期間,並不建議懷孕,因為藥物可對胎兒帶來危險性影響。很多女性可在完成化療與賀爾蒙療程後成功懷孕。有計劃生育的年輕患者應在開始治療前與醫生及藥劑師進行討論。
另一種類別的賀爾蒙藥物是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為停經後的患者而設,除了有潮熱副作用,亦可加速骨質疏鬆,因此患者要定期檢查骨質密度,盡量多曬太陽,吸收維他命D,有需要時可服食鈣片及維他命D。
乳癌標靶藥
日期: 2017年6月23日
藥問:哪些類型的乳癌可使用標靶藥?近年的標靶藥治療有何新發展?
解藥:有部份乳癌癌細胞對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陽性,可令癌症治瘉的難度提高,標準治療是加入HER2標靶藥物,此法已行之多年。Trastuzumab是其中一種抗HER2的標靶藥,但有部份患者效果不夠顯著;Pertuzumab則是近年來推出的一種新標靶藥,同樣是針對HER2表皮因子的抗體,必須與Trastuzumab合併使用,可更全面針對HER2表皮因子,有助縮小腫瘤。 而Lapatinib則為另一種口服型的抗HER2藥物。
另一種較新的HER2陽性乳癌治療方式,是使用抗體標靶藥與化療結合型藥物。標靶藥就像一把鑰匙,化療是緊連一起的鎖匙扣,鑰匙一旦插進代表癌症的門鎖中,化療藥物便可隨同標靶藥直達腫瘤位置,可更針對性地殺死癌細胞,並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影響。
如果是ER/PR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現時亦有兩種較嶄新的標靶藥,一種為CDK4/6抑制劑Palbociclib,適用於癌症晚期、HER2陰性、停經後的患者使用;另一種是阻截mTOR路徑的口服標靶藥物Everolimus,兩者針對性有所不同,如患者對一線荷爾蒙治療反應欠佳,可以考慮使用這兩種標靶藥之一。兩種藥物各有副作用,Palbociclib可令患者體內白血球下降及感到身體疲乏,Everolimus則可帶來血液副作用如細胞減少,肝功能或受影響,以及引起心律不齊等。
乳癌手術前後用藥
日期: 2017年6月9日
藥問:媽媽確診乳癌,除了進行手術外,她還需要藥物治療嗎?
解藥:早中期乳癌可藉手術達致根治目的,部份晚期患者亦可按情況進行手術。為確保癌細胞徹底清除,通常須配合術後化療或電療;亦有個案是腫瘤較大,或腫瘤靠近胸肺位置,為免手術無法完全切除所有腫瘤或傷及重要組織,便會先進行術前化療,將腫瘤縮小後再作手術。
不論是術前抑或術後化療,所用藥物分別不大,醫生多數安排兩至三種藥物組合的化療方案,較常用於乳癌的化療藥物有蒽環類藥物(Anthracyclines)和紫彬醇藥物(Paclitaxel),有研究指使用此類別化療方案有助阻止癌症惡化,並能增加存活期。化療期間,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血球下降及嘔吐,現時已有輔助藥物可減輕這些情況;化療可能影響心臟健康,患者須定時檢查心臟功能。另外,患者於療程時亦會脫髮,完畢後便會逐漸恢復。
若患者的乳癌屬於HER2型陽性,可於進行化療時同時加入標靶藥,能更有效針對腫瘤表皮生長因子,抑制腫瘤生長;如果患者的雌激素受體(ER)及孕激素受體(PR)呈陽性,則應在化療完畢後使用賀爾蒙治療,早中期所用賀爾蒙藥物的選擇大多以患者是否已停經來決定。
腸癌篇
晚期腸癌標靶藥
日期: 2017年6月2日
藥問:為何腸癌已屆晚期時才可用標靶藥?目前有哪些用於治療腸癌的標靶藥,有何副作用?
解藥:自從標靶藥發明後,便為晚期癌症患者帶來多一個治療機會;標靶藥可直接干擾癌細胞的生長及存活,能減慢病情惡化及擴散。部份與化療一同使用,有些則單獨使用。在腸癌一至三期,由於腫瘤仍未擴散,手術及化療為主要控制病情的治療方案;至於在已擴散的晚期階段,腫瘤表皮生長因子或血管增生因子活躍,有研究文獻指出此階段的治療方案應考慮加入標靶藥物。
大多數標靶藥均與化療一同使用,本地已註冊的腸癌標靶藥共七種,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血管增生抑制劑,可阻截血液養份供應至癌細胞,令腫瘤無法繼續生長及擴大;第二類是抗表皮生長因子劑(EGFR),可停止癌細胞分裂,同樣能抑制腫瘤生長及擴散;第三類則是免疫治療類藥物。
患者在接受標靶藥前,需進行基因測試,如有K-RAS蛋白基因突變,抗表皮生長因子劑則對腫瘤的影響不大,無明顯抗癌療效。
標靶藥與化療藥不同之處是對健康細胞造成的影響較低,較常見的副作用是血壓上升、肚瀉、乏力及皮疹等。
大腸癌口服與滴注化療
日期: 2017年5月19日
藥問:患有大腸癌的外父須接受化療,醫生指有口服藥及滴注形式(俗稱「吊針」)的化療藥,兩者的功效及副作用有何分別?
解藥:不論是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卡培他濱),或是滴注化療藥5-FU,多數方案均要配合鉑類藥物一同使用,有大型臨牀研究指出,兩個方案的功效及存活率相若,最主要的分別是副作用反應。患者注射5-FU後,可出現白血球降低、口腔或腸潰瘍,以及肚瀉等副作用。若然是服食Capecitabine,前述的副作用相比下較為輕微,但則有其他副作用如手足綜合症,患者感到手掌與腳掌中間位置乾燥及疼痛,嚴重時可令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如患者出現手足綜合症,可於療程期間多塗護膚膏,不要經常以手取重物,以及避免過多摩擦與壓力。如有灼熱感,可用適量冰敷。
如選擇5-FU,患者須住院三日兩夜,於四十八小時內保持滴注,回家後患者毋須自行服用其他藥物,但要監察有否副作用。口服化療藥則較為方便,毋須住院,如注射完鉑類藥物化療,便可回家自行服食。但患者同時要嚴謹遵照服藥時間,卡培他濱通常須於飯後三十分鐘食用。此外,有患者要服用其他長期疾病之藥物,應先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各種藥物可會相沖,或需隔開服藥時間。接觸口服化療藥物時應戴上手套,之前及之後亦要洗淨雙手才碰其他物品,並應與其他藥物分隔擺放。
腸癌口服化療藥?
日期: 2017年5月12日
藥問:在甚麼情況下,腸癌患者需要做手術或接受化療?兩種治療方式可以共存嗎?
解藥:腸癌治療方式通常按癌症期數而定,早期治療目的是根治,手術是優先選擇;如果是第一期,癌細胞仍在大腸壁,並未深入之內,手術後通常不必化療。二期腸癌的腫瘤較一期為大,或伴隨高危因素如家族遺傳病史、有過腸穿孔、化驗腫瘤後發現生長迅速等,這些患者在手術後就要做化療,以求徹底清除癌細胞。若來到第三期,術後化療更是不可缺少的部份。
腸癌已屆晚期,便要視乎腫瘤有否擴散到其他部位,能否切除擴散部份,才決定是否進行手術。也有晚期患者在手術前先接受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可使手術較容易進行割清癌細胞。若不符合手術條件,化療(或加標靶藥物)便是主要的治療方案。以往患者主要使用針劑化療藥5-FU,每次進行療程時必須留院兩天,其間持續吊針,對生活影響較大;目前患者可另選口服化療藥Capecitabine(卡培他濱),藥效與5-FU相似,可節省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時間。另外,腸癌化療方案或會結合多種藥物,如加上鉑類藥物或其他選擇,因此即使選用卡培他濱,患者仍有需要回到醫院或診所接受注射,但時間大大縮短至每次約幾小時。
肺癌篇
非小細胞肺癌治療
日期: 2017年5月5日
藥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時,應如何決定使用化療、標靶藥及其他治療方法?
解藥:目前已有眾多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藥物,醫生主要按癌症類型、期數及腫瘤基因來決定治療藥物、或是採取混合治療方式、或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或配合其他方法如手術或電療等,為患者制訂個人化療程。
化療可殺死癌細胞,在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中,多數使用雙化療藥物的方案,增加腫瘤對藥物的反應。若然患者已屆晚期,則可考慮使用標靶藥,好處是能更準確針對癌細胞,避免對其他正常細胞帶來太大影響。肺癌標靶藥可分為抗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ALK抑制劑及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患者必須先進行基因測試,如有EGFR基因突變,部份患者可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不一定要配合化療。
如無EGFR及ALK基因突變的患者,晚期治療時則可考慮加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此藥能抑制血管增生,減少供應血液到腫瘤,有助控制腫瘤生長。使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時,可配合化療幫助,兩者結合可提升治療效果,但患者應注意抗血管生長標靶藥可帶來副作用如血壓上升及有蛋白尿等,要視乎健康狀況才可適用。
兩種肺癌
日期: 2017年4月21日
藥問: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有何分別?是否要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解藥: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大多數肺癌均屬於非小細胞癌,最常見的類型是鱗狀細胞癌和肺腺癌。多數非吸煙或女性患者的肺癌種類以肺腺癌居多。小細胞肺癌則大部份與吸煙有關,在肺癌中有一成多的患者屬於此類。
兩種肺癌類型,皆有各自的治療方法。由於小細胞肺癌生長得很快,即使是早期個案,手術效果亦未必理想,猶幸腫瘤對化療及電療敏感,因此可能直接便進行化療及電療。除非腫瘤很小,或只在一邊肺葉發現癌細胞,便會考慮手術方案。
小細胞肺癌的患者,通常同時使用鉑類及另一種化療藥物,進行四至六次後,再看身體反應而決定下一步治療。另外,由於小細胞肺癌有機會轉移到腦部,所以使用化療後效果理想,而未有在腦部擴散者,亦可接受腦部電療,以作預防。但如果化療後腫瘤沒甚反應,則未必會使用電療。若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復發,二、三線治療仍多數以化療為主。近年有文獻指,這些患者亦可試用免疫治療類藥物。
至於非小細胞肺癌,則按期數而決定使用手術、化療、標靶藥或電療,或是多種方法結合的治療組合。下期專欄將會詳談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
為何化療
日期: 2017年4月7日
藥問:醫生說爺爺有肺癌,腫瘤不算很大,癌細胞有少量擴散至淋巴,建議先進行手術,再作化療。既然要做手術,為何仍要進行化療呢?
解藥:一般情況下,一及二期肺癌患者的初步治療是外科手術。一期的腫瘤通常較小,亦沒有擴散至附近淋巴,手術一般可清除癌細胞,術後毋須接受化療。二期的肺腫瘤相對為大,亦有癌細胞擴散至部份附近的淋巴結,難以只靠手術清除。因此患者須進行術後化療,希望化療藥物可以根除任何或有轉移的癌細胞。若已屆三A期,腫瘤體積更大,不易完全切除,患者或要在手術前先進行組合化療加電療,目的是把腫瘤縮小,以方便更有效地將腫瘤切割移除。電療主要針對局部位置,把原位腫瘤縮小及清理癌細胞。
儘管化療能殺死癌細胞,但不應取代割除手術,特別是早期腫瘤,外科手術有助於癌症的治癒。另有研究證明,二及三期肺癌的術後化療與純手術相比,可延長患者的總生存期及無病生存期。因此,在適當情況下,結合手術及化療,是最能幫助患者的方案。
腎病篇
慢性腎病患者須知
日期: 2017年3月24日
藥問:爸爸是慢性腎病患者,必須長期服藥,他可如何以飲食配合治療,從而理想控制病情呢?
解藥:慢性腎病患者應要特別注意飲食。患者若攝取過多鈉質,可影響血壓水平;高鉀則能影響心臟健康及衍生心律不齊。另外,患者應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及磷,以免加劇腎病病情,因為腎功能下降會令尿毒排除功能受影響。如果進食太多蛋白質,如肉類、奶類製品、花膠、燕窩、濃肉湯、沙律醬和蛋黃醬等,有可能令血液中尿毒過多而出現尿毒症症狀,包括疲勞、皮膚痕癢,以及影響酸鹼值平衡等。患者每日應按每一公斤體重攝取零點六至零點八克蛋白質的準則來進食,並保持均衡營養。適量魚類、瘦肉、蛋白及豆腐等生物性蛋白質相對健康,可考慮以此類蛋白質以補充日常所需。
患者亦不宜攝取過多磷,高磷食物包括酒類、動物內臟、朱古力、全麥食物如麥皮或麵包等。過高血磷可刺激副甲狀腺,過多副甲狀腺素使血中鈣質升高;骨骼中的鈣質被吸收,可引起骨骼疏鬆,因此腎病患者常見骨骼病變,醫生或會建議患者服食維他命D補充劑及降磷藥。此外,近年有一種鈣質模擬物的新類型藥物,可提升副甲狀腺表面受體對血鈣的敏感度,從而減低副甲狀腺素分泌。
認識抗排斥藥物
日期: 2017年3月17日
藥問:經歷十多年洗腎歲月後,我終於可以接受腎臟移植。醫生說此後我一生要服用抗排斥藥,這些藥物有何作用?另外,我的抵抗力會否因而降低?
解藥:患者接受腎臟移植後,必須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預防免疫系統排斥新換入的腎臟。抗排斥藥物可影響免疫系統細胞(如淋巴細胞),降低免疫功能,有增加感染的風險,並以頭三個月至半年內的風險較高。因此,患者初期須服用多種抗排斥藥物,包括類固醇;其中一款主要的抗排斥藥物(如鈣調神經磷酸酶抑製劑類藥物),可令血壓上升,血糖飆高,有較高風險引發糖尿病,或令糖尿病情嚴重,同時亦有可能導致高血脂。另外,如果藥物在血液中濃度過高,可引起頭痛、手震等神經性問題;濃度不足則令抗排斥功能下降。此外,類固醇亦會令胃部不適、血糖升高及血壓上升等,本身血壓偏高的人士要特別注意,在服用類固醇期間也建議進食鈣質及維他命D等營養補充劑。
因此,服用抗排斥藥物的患者,應定期檢查血壓及血糖等指數,並保持在正常水平以內;同時要定期驗血,了解血液中藥物濃度,醫生或會適時調校藥物份量,患者應自己留意已更新的藥物劑量。如果患者本身有肝炎或肺結核等疾病,要留意抗排斥藥物可能重新誘發這些疾病出現,有需要時要服藥預防。雖然患者必須長期服藥,但隨著時間,一般情況下劑量可慢慢調低,半年至一年後醫生或會建議停止服用類固醇,之後亦可減少其他抗排斥藥物。
腎病患者服藥注意
日期: 2017年3月10日
藥問:我有腎病多年,現在終於要接受洗肚,請問在服藥方面有何要注意?
解藥:慢性腎病引起的腎功能衰退可導致腎臟未能有效帶走血液中的雜質,此時病人有可能需要通過腹膜透析(俗稱「洗肚」)或血液透析(俗稱「洗血」)來幫助腎臟運作。這些病人大多亦患有代謝綜合症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因此他們正在服用的藥物應含有降血糖、血壓或血脂等功效。上述藥物要長期服用,不應自行停藥。病人體內水分可因洗腎而有所浮動,臨牀上有時需要服用利尿丸來減輕積水及腫脹的情況。注意利尿丸也可影響血壓,所以需要洗腎的病人宜特別留意血壓是否穩定,不應太高或太低。
由於病人腎功能衰退,如造血、體內維他命D、鈣及磷的平衡或受影響,有需要時或要以藥物輔助,如服用活性維他命D與降血磷等藥物。此外,腎臟功能損壞,缺乏紅血球生成素,容易引起貧血。紅血球生成素針劑可幫助身體造血功能。當然病人亦要了解其他可以導致貧血的原因。如病人亦同時間缺乏鐵質,應服用補鐵丸或使用補鐵針劑先令鐵質達標,以助治療。另外,病人不一定要補充電解質,因為洗腎藥水可增加或調節電解質,視乎病人個人的需要。
最後要提醒病人,除了按時服藥和覆診,並需要自行量度血壓及血糖,如有不妥要盡快找醫生診治。
定期服藥防病變
日期: 2017年3月3日
藥問:爸爸同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目前沒有嚴重併發症,不過醫生叮囑,一定要乖乖服藥,才可預防腎病病變,究竟兩種慢性病與腎病有何關係?
解藥:大部份腎病的起病原因,都與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有關;在香港,因腎病而需進行腹膜透析(洗肚)或血液透析(洗血)的病人,亦多因二型糖尿病及高血壓而引起。糖尿病可破壞腎臟的微細血管,繼而影響腎功能,惡化下去可演變為腎衰竭。至於高血壓亦可損害腎臟,令腎功能下降;同時間,腎功能衰退亦可使血壓變差,形成惡性循環。糖尿病與高血壓均是代謝綜合症,很多患者都同時有這兩種慢性病,對腎臟便會有更大的影響。
已有醫學文獻指出,如能控制糖尿病與高血壓病情,便可延遲腎功能衰退。若已有腎病或腎功能開始下降的患者,血壓應保持在140/90mmHg或以下;腎臟已衰退到一個地步,出現大量蛋白尿,血壓需降至130/80mmHg或以下。部份高血壓患者或要服用多於一種的降血壓藥,才可維持於正常指標;ACEI及ARB是有效的降血壓藥,更可減少蛋白尿及預防蛋白尿出現,同時能保護腎臟,有助減慢腎臟衰竭的速度。
糖尿病患者亦要控制病情,勿讓血糖超標,要將糖化血紅素(HbA1C)保持在7%或以下。另外,患者亦應控制血脂指數,盡量不要吸煙,注意飲食、適量運動及體重控制。如果已有腎病,不論是糖尿病抑或高血壓患者,在服用其他藥物時要注意該藥物對腎功能是否有影響,有疑問時可向醫生及藥劑師查詢。
糖尿病篇
糖尿病上眼?
日期: 2018年3月28日
藥問:糖尿病上眼可引致甚麼病症?
解藥:早期至中等程度的糖尿上眼,一般涉及「非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由於眼內視網膜血管受損而滲漏,若滲出的蛋白位置接近黃斑點,可令視網膜中央的黃斑水腫,影響視力。較為嚴重的糖尿眼則涉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視網膜血管堵塞,令視網膜缺氧,為了額外提供氧氣,視網膜上會增生不正常血管,但新增血管容易破裂,導致出血流入玻璃體,形成視力不清。
糖尿眼病變是一個漫長過程,在症狀出現前便要預防。目前並無治療可完全治瘉糖尿眼,一般是幫助恢復部份視力,減低風險或拖慢病情惡化。治療方法包括藥物及眼科手術,須按病情嚴重程度來選擇。若「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須先考慮手術,然後以藥物治療為佐。
激光凝固手術是其中一種手術,研究證明此手術或會幫助減慢視力喪失,以及視網膜損傷的進程。藥物包括類固醇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製劑(Anti-VEGF)。眼內注射類固醇可減低血管增生,對黃斑水腫也會有所幫助,可改善視力,但類固醇可增加眼壓、患上青光眼或白內障的風險。
撰文:郭麗嫻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為甚麼要打針?
日期: 2017年2月17日
藥問:我患糖尿病多年,一直以藥物控制血糖指數,近來醫生說口服藥已不再足夠,要加上打針才行,為甚麼?
解藥:部份口服糖尿病藥物能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亦有部份藥物可幫助身體運用自體胰島素,但兩類藥物均無法阻止胰臟細胞退化或死亡。自體胰島素的分泌始終會逐步減少,而長時間患病亦令血糖控制難度提高,於是血糖指數日漸失控,單靠口服藥物已不夠,需要配合人工胰島素才可更好控制糖尿病。
現時的人工胰島素與自體分泌的胰島素很相似,對人體十分安全,不會出現過敏;打針可讓身體不必過度依靠胰臟,亦能維持較理想的血糖指標。至於注射份量多少,要視乎患者糖化血紅素(HbA1c)指標、身體所需份量及生活習慣而定。有患者擔心開始打針後,針藥份量就會愈打愈多,猶如上癮;其實身體本來就需要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而且患者只要配合健康飲食、適量運動及體重控制,便不需要經常調校針藥份量。
注射人工胰島素後,要注意有否出現血糖過低症狀。患者應每天自行測量血糖濃度,並作以記錄,若血糖度數控制未如理想,應於覆診時告知醫生、護士和藥劑師,以便重新調校份量。另外,因為胰島素針筒很纖幼,而且可選擇在較多脂肪的位置注射,例如腹部、大腿或手臂上側的脂肪層,只要能成功克服對打針的恐懼,注射其實並不痛楚。
降糖藥效能
日期: 2017年2月10日
藥問:爸爸在十年前確診糖尿病,這些年來他都有遵照醫生指示用藥,而且勤力做運動和戒口,但他現在要吃三種降糖藥物才行,為甚麼?
解藥:二型糖尿病是由於身體分泌胰島素不足,或身體無法利用胰島素,令細胞難以吸收葡萄糖,導致血糖上升。節制飲食對控糖有一部份的幫助,做適量運動及調節體重,亦可使細胞對胰島素再次敏感,讓身體再次接受胰島素。但無論如何,仍要保持服食降糖藥物,因為隨着年齡增長,胰島素分泌就會愈來愈少;即使藥物可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但始終會慢慢退步。因此,醫生會觀察患者的糖化血紅素(HbA1c)是否達標或接近指標(6.5至7%);降糖藥約可將HbA1c降低0.5至1.5%不等,要是現時服用藥物開始無效,就要再加藥。
近年的新型降糖藥,可通過腎臟排走多餘血糖,但HbA1c指數只能降低0.5至1%,長期患者仍需服用幾種藥物來控制血糖。此外,腎功能低或身體機能下降者,服用某些降糖藥已經不再有效或引至副作用增加,此時就要使用其他藥物來降糖,預防併發症出現及惡化。糖尿病患者多數要持續用藥,除非在較年輕時確診,可透過減重來阻止胰島素阻抗出現。此外,短暫性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以及因服用部份藥物如類固醇藥,令血糖短暫升高;這些人士在生產或停止服藥後,血糖回復正常,便毋須服藥。
運動降血糖
日期: 2017年2月3日
藥問:我剛證實有二型糖尿病,未算嚴重,醫生說戒口和做運動有助減輕血糖指數。這是否代表我毋須服食降糖藥?
解藥:部份剛確診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情況尚輕,醫生通常建議先嘗試均衡飲食及進行適量運動,有助將血糖水平降低,三個月後再決定是否需要服藥。有文獻指出,每星期進行一百五十分鐘中度運動,有助減輕糖尿病情;三低一高飲食(低脂、低糖、低鹽、高纖維)亦可令血糖下降。
糖化血紅素(HbA1c)是糖尿病指標的一種,正常數值為4至6%,糖尿病患者最理想是控制在7%或以下。若然患者初確診時指數已達9至10%或以上,單靠非藥物治療不能在短時間內控制血糖,須即時用藥才可阻止惡化。一線降糖藥約可將HbA1c降低1至1.5%,如若指數高企,或要兩種或以上藥物才足夠;通常患者先試一種降糖藥,醫生再按其身體反應而逐漸調節藥物種類及數量。此外,亦有少量患者確診時,血糖已飊升至20至30 mmol/L,血糖濃度非常高,更出現暈眩、嘔吐等不適感,必須入院治療,並注射人工胰島素。待情況穩定後亦要接受藥物治療。
簡單而言,用藥與否,應視乎病情嚴重性來決定。但要注意藥物只可作部份幫助,患者亦須同時注意飲食及運動,以及控制血壓及血脂,才可全方位管理糖尿病情,減慢胰臟衰退及併發症出現。
中風篇
食乜藥防中風?
日期: 2018年1月31日
藥問:哪些藥物可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在防止中風方面又有何選擇?
解藥: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缺血性中風的防治藥物是抗血小板藥(如亞士匹靈)及薄血藥(如華法林)。抗血小板藥可減少血小板凝聚,抑制血管內有害血塊形成,預防血管栓塞。服用亞士匹靈可有效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中風機會;有研究曾比較亞士匹靈及華法林,兩者在減低缺血性中風機會的效果相若,但華法林出血風險較高,因此亞士匹靈仍是普遍用作預防中風的首選。亞士匹靈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可透過與食物同服紓緩,其他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括支氣管痙攣及出血。
不過,如患有心房顫動(房顫)、心瓣結構異常、心肌問題或其他凝血問題人士,可能須要抗凝血力較強的薄血藥(華法林)。以房顫為例,華法林可幫助降低百分之六十五中風機會,但亞士匹靈只降百分之二十。因此,中等至高風險的房顫患者建議採用華法林或新一代薄血藥預防中風。
華法林使用限制較多,出血風險較高,嚴重出血機會可達百分之三,是亞士匹靈的六倍;此外,它通過抑制體內維他命K凝血因子的合成來產生作用,因此患者必須嚴格戒吃各種含豐富維他命K的食物,大大減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最後,服用華法林患者須定期量度INR指數(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以測定血液的凝血時間,並由醫生或藥劑師根據檢測結果調校藥物劑量。
近年來,除了華法林,亦有新一代薄血藥面世,包括拜瑞妥(Rivaroxaban)、百達生(Dabigatran)和艾必克凝(Apixaban),用於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的中風預防。這些藥物功效及出血風險均與華法林接近,顱內出血風險亦可能稍低,而且毋須戒口及量度INR指數,方便患者使用。儘管如此,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使用新一代薄血藥,如患有腎病﹑特殊心瓣疾病等,醫生與藥劑師會視乎患者個人狀況而選擇適當藥物。
撰文:蘇兆麟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中風者服藥防相沖
日期: 2017年1月20日
藥問:我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中風後須服用藥物預防再次病發,一下子要服食那麼多藥物,可會造成相沖?
解藥:部份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藥皆不會與降血壓和降血糖藥物造成相沖,包括俗稱「薄血丸」的華法林。不過,如果須服用抗心律不正藥物如胺碘酮(Amiodarone)、Diltiazem或維拉帕米(Verapamil),則有可能與抗凝血藥相沖,患者應隨身攜帶藥卡,在有需要時出示,讓醫護人員了解正在服用何種藥物。
如果中風患者須同時服用降糖或降壓藥物,不必特意分開服用,除非藥物標明要飯前或飯後服用,最重要是按時按量。必須留意的是高血糖及高血壓未必有明顯症狀,卻是中風及心臟病的高危因素;有些患者掉以輕心,或擔心藥物影響身體機能,於是沒有依據醫生指示服食降糖、降壓及預防中風的藥物,結果突然中風,才知道藥物的重要性。
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應遵從醫生指示,維持各項指數在理想水平。如果體重過高,應努力減磅,只要減掉體重的百分之五至十,已對控制血糖和血壓有明顯幫助,例如病人原本體重二百磅,如能減至一百八十至一百九十磅便可見成效。低鹽及低糖飲食可控制體重,亦能幫助血糖及血壓保持正常。此外,吸煙亦是中風高危因素,理應戒掉。若然改善生活習慣後,高危因素仍然存在,便應以藥物控制病情,並要定期檢查血糖及血壓。
服用治中風藥物要防受傷
日期: 2017年1月13日
藥問:我在首次中風後,醫生吩咐每天都要服用治療中風藥物,我需要戒口或不做運動嗎?日後如要做手術,風險又是否較大?
解藥:華法林是傳統的抗凝血藥物,藥理上是維他命K拮抗劑,正服用華法林的病人平日飲食應攝取適量維他命K,否則可影響藥效。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甘草及豆類等,都含較多維他命K,病人每天應維持穩定的攝取量。如果服用的是新一代的抗凝血劑,則無特定與食物相沖的情況,平日建議健康飲食如少油、少糖及低膽固醇。此外,患者要注意避免進行容易受傷的活動,因為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瘀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會退去。如果病人日常遇上撞傷或割傷的小意外而傷勢輕微的話,可先細心觀察有否出血或不適的情況。但若病人不慎跌倒或遇上流血不止或有其他不適,便應立即求診以及早治療。
正服用抗凝血藥的病人在手術前亦應確保醫生知道自己正服用的藥物。如果是非緊急手術,視乎病人情況,醫生可能會指示病人於數天前停止服用華法林,或於一至兩天前停止服用新一代抗凝血藥物。若要進行緊急手術,醫生可能會為服用華法林的患者提供維他命K補充劑,減少抗凝血藥效;個別新一代抗凝血藥物亦有能解除藥效的對抗劑,以減低病人出血的風險。
藥物以外,曾經中風的患者亦屬復發高危一族,因此患者及其家人應時刻留意有否中風先兆,最簡單是記住「FAST」口訣,包括留意有否症狀如面部或嘴角不對稱或麻痹(Face)、手臂無力(Arm),以及講話不清或速度變慢(Speak);如覺不妥,應立即將患者送院,爭取治療黃金時間(Time)。日常則要健康飲食,降低三高風險,亦有助減少中風再現。
服中風藥物風險
日期: 2017年1月6日
藥問:媽媽有認知障礙問題,她必須每天服用中風藥物,但她曾試過忘記服藥,或吃了多於當天的份量,這會造成甚麼後果?
解藥:一般而言,缺血性中風後的病人除了服食適用於控制長期病(例如三高)的藥物,醫生會按照情況處方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目的是防範病者再次中風。常用的抗血小板藥包括亞士匹靈和賽諾菲(Clopidogrel);抗凝血劑則包括華法林、百達生和其他新一代抗凝血劑等,病人須在家自行服用。如果缺血性中風患者誤服多一粒藥,視乎是那一種藥物、劑量和病人的病史,後果可大可小。市面常見的亞士匹靈一般劑量較低,相對安全;但曾經患有出血性中風、腦部有結構性問題或腸胃出血的患者,腸胃或器官出血的風險較高,病人應密切留意有否出血、頭暈、作嘔或作悶的徵狀,需要時應盡快求診。至於多服了抗凝血劑的病人,則應盡快諮詢藥劑師指引或求診。視乎個別情況,醫生可能會建議病人在日內驗血或入院檢查,病人亦應密切留意自己有否出血或其他不適。
假如忘了服藥,影響亦須視乎是哪一類抗凝血劑。華法林的藥效時間較長,由於身體仍殘留藥量,影響未必會即時出現;但為保持藥效平穩,患者亦必需時定量服用。另一方面,如果服用新一代抗凝血劑,由於其藥效時間相對較短,優點是適當服用情況下病人出血風險較低,但當忘了服用,凝血功效可能消散較快。若在服藥時間的六小時內忘記了服藥,可以立即補服;但超出六小時,應等到下一劑服藥時間才服用,千萬不要服用雙倍的劑量,患者亦應密切留意健康狀況。患者記性不佳的話,可用有星期標籤的多格藥盒盛載藥物,於雪櫃、鏡子前貼上很大的提示標誌,或以手機響鬧裝置提示服藥。
中風不可亂吃藥
日期: 2016年12月23日
藥問:如果身旁有人中風復發,此時我們可如何急救?應該餵患者吃中風藥物或中成藥應急嗎?
解藥:本地所有醫療組織已訂立中風急救標準及程序,到達急症室時必定是優先治療;如發現身邊人有中風症狀,萬勿拖延,應即時致電999報警,盡快將患者送往醫院評估。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及出血性,若是缺血性中風,有文獻指如能三小時內使用溶血栓劑,效果甚佳,可助患者降低日後癱瘓的風險,所以急救必須刻不容緩。至於出血性中風則不可使用溶血栓劑,否則可令出血更為嚴重,急症室醫生會為中風病人做一系列的測試辨明性質再作治療。
儘管中風非常危急,但並不建議自行餵患者服藥。部份中風症狀包括面部癱瘓或口齒不清,可令吞嚥功能下降。很多中風患者將部份中成藥當作「平安藥」,包括安宮牛黃丸,然而患者不應於中風病發時服用。此藥有清熱、解毒及安神之效,並非所有患者皆有這些問題,特別是患者神志不清、有冷汗或失禁時,更不應胡亂使用,最好還是待醫護人員處理。患者大可在經過急救後,步入康復時期,才找來合資格的中藥幫忙調理身體。
有心房顫動的中風患者 如何預防再病發?
日期: 2016年12月16日
藥問:我在中風發作後,才知道有心房顫動問題,必須服藥阻止再次中風。為何心房顫動可以引起中風?服藥又有何作用?
解藥: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心律不正的一種,由於心跳過快,從而引發症狀如心悸、氣促、疲倦或頭暈等,亦有患者是沒有症狀的。不規律的心跳影響心房內的血液流動。血液滯留會提高血塊形成的風險;如果血塊湧進腦部,便可形成腦中風。有心房顫動的人士,中風風險可比常人高出五至六倍,所以需要服用藥物以作預防。大多數情況下,患者都有心跳過快問題,故需要以藥物減慢心跳。有些藥物可控制心跳頻率,亦有藥物能控制心律規律,醫生將按照患者個人病情及是否有其他心臟疾病而決定所用藥物。
阿士匹靈建議用於預防首次中風;對於復發性中風,或身體其他部位血管有血塊,就要用抗凝血藥物。有文獻指出,這類患者服用新口服抗凝血藥或華法林,可將再中風的機會降低三分之二。另外,若患者亦有高血壓及高血脂,應盡早控制,因為這些疾病均可影響心臟健康,促使中風出現。所以在服藥以外,也要調適日常生活,包括有適量運動、別過於疲勞、保持心情舒暢及健康飲食。
治療中風藥物
日期: 2016年12月9日
藥問:老爺早前腦中風,醫生說他須持續服藥防止復發。聽說中風藥物分為抗血小板藥及薄血藥,這兩種藥有何分別?
解藥:抗血小板藥(Antiplatelets)包括市民熟悉的亞士匹靈,原理是降低血小板黏性,阻止血小板聚合成血塊從而阻塞血管。薄血藥(Anticoagulants)亦稱抗凝血藥,包括華法林(Warfarin)等,可干擾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延長血塊形成時間,同樣能減低血管受阻的風險。兩種藥物種類各有功效,抗血小板藥主要適用於防止首次中風或復發的患者。抗凝血藥則主要建議中風高危和心房纖顫的患者服用。部份中風患者須長時間服用中風藥物,但因身體內血小板或凝血因子的生產不會有太大改變,所以沒有耐藥性的問題。除了預防,在急救中風時,亦有機會同時使用兩種藥物。
除了預防及治療中風,這兩種藥物也有其他用途,例如抗血小板藥可用於心絞痛或因心臟病發而接受支架手術的患者;身體其他位置因靜脈血栓而形成血塊,亦須使用抗凝血藥。要注意的是,兩種中風藥物均有出血風險,醫生及藥劑師均會特別注意劑量,患者本身亦要小心,例如服用華法林時,就要當心飲食上的相沖。服用亞士匹靈亦有機會引致胃潰瘍的風險,患者或要服用抗胃酸藥物紓緩。
血壓篇
如何使用血壓藥?
日期: 2018年8月31日
藥問︰為何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個案,也要用藥?另外,降血壓藥可分為「A、B、C、D」,各有甚麼效用?
解藥︰一般而言,血壓的正常水平為上壓不高於120mmHg及下壓不高於80mmHg。而當上壓高於130mmHg或以上,或下壓高於90或以上則被界定為高血壓,或需要接受治療。雖然高血壓患者大多都沒有症狀,但身體可能已在承受高血壓併發症的風險。故此,治療高血壓的精要在於維持穩定的血壓水平,以預防例如心臟病、中風、視網膜病變及腎病等併發症。
在療程第一步,患者必須先調節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攝取鈉質、多運動及戒煙酒。但如血壓仍未達標的話,醫生便可能會建議用藥。「A、B、C、D」是常用降血壓藥的簡稱,A代表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ACEI)或血管收縮素II接受體拮抗藥(ARB)。此藥較常用於同時患糖尿病及心臟病的患者,亦有預防蛋白尿的功效。這兩類藥物會增加血內鉀質水平,因此用藥期間應避免使用代鹽。此外,婦女在於懷孕期間不能服用此藥。
B是β受體拮抗劑,由於此藥會有減少手震的功效,糖尿病患者用此藥時要注意,他們在低血糖時或因未見手震症狀,而無法得悉低血糖。C是鈣離子阻斷劑,西柚汁可抑制消化藥物的酶,使體內藥物水平上升,所以服藥其間應避免飲用西柚汁;此外,藥物亦或與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相沖,須於藥劑師及醫生監察下使用。D是利尿藥(去水丸),可導致小便增加及電解質不平衡,年老患者使用時要多加注意。
除了上述藥物,醫生亦會按患者病情及其他病況加入二線藥物來控制血壓。去年初發表的新指引建議,高血壓較嚴重患者在展開療程時,便可能要用兩種藥物來控制血壓,希望盡快達到治療目標水平。一般而高,所有降血壓藥物皆可能引致頭暈,這有機會是低血壓的症狀。
撰文:陳汝汶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顧問:周睿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講師)
藥不能不吃
日期: 2016年10月28日
藥問:老爺因高血壓而服藥一年,這陣子他的血壓水平相當理想,於是他常嚷着要停藥,我應該怎樣勸他呢?
解藥:患者在服用降血壓藥一段時間後,血壓水平回復正常,並不一定是因為身體機能好轉,大部份因素是藥物在發揮效用。即使患者現時的血壓不再上升,而且身體健康,有文獻指出,只有少於兩成的患者可以在不服藥的情況下有正常血壓。相反,不用藥時,大多數患者的血壓就會上升,所以必須長期服藥來控制血壓在目標範圍。
如果患者血壓轉佳,醫生或會按照患者對藥物的敏感度,以及身體狀況來減少劑量,這樣比起停藥更安全。由於患者已適應藥物,突然停藥或會出現戒斷症,身體因無法適應而有反彈性高血壓,對身體機能可帶來長遠影響。
有患者擔心要服藥一輩子,但轉個角度看,只要成功控制血壓,不致惡化,日後便毋須服用更多藥物,而且不會增加併發症如中風、心臟梗塞或腎衰竭等風險。高血壓是沒有症狀的,而服藥是長期性的控制,可保持心血管健康,亦能慎防風險提升。有糖尿病的人士,更要好好控制血壓,避免影響腎臟及心血管功能。
做運動控高血壓
日期: 2016年10月21日
藥問:家庭醫生說,我有高血壓,需要服用降血壓藥。可是鄰居告訴我,如果在飲食上減少吃鹽,多做運動,減少壓力,便可令血壓下降。如果我願意改變生活習慣,是否可以不必用藥?
解藥:診斷高血壓並不可以只依賴一次測量結果。通常要在不同時間進行測量及確認血壓水平過高後才可診斷病情。
如果是前期高血壓,一般不必使用藥物。患者應先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令生活更健康,促使血壓回復至正常水平。飲食方面應盡量控制鹽份的攝取量維持每天二點三克以內;而運動量方面,則建議一周應有一百五十分鐘的適度運動。這些生活方式治療法可幫助輕度降低血壓大約5至10mmHg。不過非藥物療法功效有限,如嘗試三至六個月後血壓仍然超標,或有需要採取藥物治療。長期高血壓可增加心肌梗塞或中風的風險,降血壓藥不但可以控制血壓,更可減少心血管併發症的機率,對患者的健康有長遠的幫助。
感冒與血壓藥
日期: 2016年10月14日
藥問:踏入秋天,氣溫反覆,丈夫一向有高血壓,要以藥物穩定病情,如果他不慎感冒,需要吃感冒藥,是否需要暫停服用降血壓藥?
解藥:很多病人擔心感冒藥影響血壓,如果僅是輕微的傷風感冒,可以同時服用感冒藥及降血壓藥,數日內對血壓指數影響不大;相反,自行停血壓藥的話,病人痊瘉後未必準時記得恢復服用降血壓藥。此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止鼻塞藥可令血壓上升,貿然停藥,反令血壓控制不佳。至於涼茶舖出售的感冒茶,多數有消炎或止鼻塞功效,以幫助舒緩症狀,不排除可能令血壓升高。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建議高血壓病人在傷風感冒輕微的情況下停藥。
不過,若然是重感冒,並出現發高燒、出冷汗、腹瀉或嘔吐,就須特別注意,部份降血壓藥有去水利尿的功效,可令病人更易脫水,有可能發生低血壓。因此,若感冒應及時就診,醫生會按病人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暫時停止服用高血壓藥,防止低血壓。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切勿自行停藥。
順帶一提,病人也應該養成每日在相同時間量血壓的習慣,於心情平靜的狀態下自行量度血壓,了解血壓控制的程度。
服降血壓藥須知
日期: 2016年10月7日
藥問:老爸的血壓居高不下,醫生表示必須以藥物來控制血壓指數,那麼服用降血壓藥時,可否與保健食品或其他藥物一同服用?
解藥:需要服藥的高血壓病人,應注意各種藥物的互為影響。
例如感冒時服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與通鼻塞藥物均可令血壓升高,但如果病人的血壓在控制標準範圍內,短時間伴隨降血壓藥一起服用,問題不大。部份促進心血管健康的保健產品,有機會令血管擴張,同時亦使血壓下降;而部份降血壓藥(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簡稱ACEI)可令體內鉀質上升,若同時間服用多種維他命與礦物質等含鉀的藥丸,或會令鉀指數超標,因此病人應留意鉀指標或定期檢測。另外,少量降血壓藥(如Felodipine等)與西柚汁相沖,不能同時食用。
降血壓藥主要目的是預防中風、腎衰竭及心肌梗塞,它們可分別針對不同的高血壓併發症,如部份藥物可減慢心跳,作用是減輕心臟負荷;而ACEI則能減少蛋白尿出現,對於高血壓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或腎功能衰退的病人均有幫助;利尿劑亦是降血壓藥的一種,可幫助有心臟衰竭的人士。每種降血壓藥均有不同藥理,病人宜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是否適合與其他藥物及保健食品一起服用。
感冒篇
特敏福有何用?
日期: 2018年2月28日
藥問:特敏福對治療流感有何功用?如何使用才見效?
解藥:流感分為甲、乙及丙型。甲型包括禽流感與豬流感等,其病毒可於人類及動物之間互傳,引致基因重組,衍生嚴重併發症;乙型則只於人類中傳播。這次於中港以至東南流行的以乙型居多。丙型引致的症狀相對較輕微。甲、乙兩種皆可誘發併發症如鼻竇炎、肺炎、心肌炎及腦炎等。
由於流感病毒可寄存在宿主身上,形成細胞分裂,並加入外來基因,招來免疫系統攻擊,從而引致「細胞因子風暴」,使免疫系統過度澎湃,誘發各種炎症,情況猶如○三年沙士。
特敏福可用於治療流感,亦有二線藥物如樂感清及Peramivir。一旦確診為流感,須於病發四十八小時內使用特敏福才有效;很多患者用藥後症狀不除,誤以為無用,其實特敏福的作用是縮短生病日數,雖然只可早一兩天痊瘉,但已足夠醫護人員制止併發症如肺炎等出現,對維護患者日後健康有重要功用。
很多市民擔心特敏福副作用,與常見藥物相比,其副作用不算嚴重,但有機會引致腸胃不適如噁心、嘔吐等。有研究指用藥五天已經足夠,加大劑量亦沒太大益處,因此只要適當使用,十分安全。
雖然現時有特敏福對付流感,但預防勝於治療,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注射流感疫苗。市面有四價及三價流感疫苗,市民可向醫生或藥劑師諮詢何種疫苗適合自己。
鳴謝:洪維謙註冊藥劑師(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校友)
抗菌素耐藥性
日期: 2017年8月11日
藥問:聽說抗菌素會出現耐藥性。患上傷風或流感時,應否服食抗生素?
解藥:抗菌素泛指可以殺滅或抑制致病微生物的藥物,當中包括我們熟識的抗生素;要知道抗生素並非萬能,只可對付細菌,對流感病毒感染是無效的,亦無助加快痊癒。耐藥性則指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等微生物出現變異,令原本有效的抗菌素變為無效,導致體內的感染持續,增加傳染他人的風險。這些耐藥細菌有時被稱為「超級細菌」。
抗菌素耐藥性是隨著基因變化而逐漸出現的自然現象,一旦微生物適應並在有抗菌素的環境下生長,就會出現耐藥性。耐藥性細菌感染一般較難醫治,甚至可以致命,亦會增加器官移植、癌症化療、糖尿病管理和重大手術的風險。當耐藥性細菌開始廣泛傳播,可威脅社區健康。
儘管抗菌素耐藥性危機處處,但我們仍是有方法應付的。其實90%上呼吸道感染(如傷風和流行性感冒)可毋須使用抗生素,患者應遵照醫生的建議使用藥物,不要額外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亦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假如醫生建議使用抗生素,也不要在病情轉好時自行停藥。為防止細菌傳播,應保持手部衞生,在進食和服藥前,以及如廁後要清潔雙手;如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時應戴上口罩,並按時為自己和家人接種適當的疫苗。(資料來源: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網頁:http://wwwh01.chp.gov.hk/tc/view_content/47850.html)
感冒是否一定要吃抗生素?
日期: 2016年9月30日
藥問:弟弟感冒,醫生為他處方抗生素,但上星期我同樣因感冒求診時,卻沒有抗生素,醫生與藥劑師究竟是憑何準則決定配藥?
解藥:那要視乎所患的感冒是由病毒還是由細菌感染而引致。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致的感冒,因此一般由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患者會出現發燒及流鼻水等症狀)是毋須處方抗生素。
但若患者除了出現流鼻水及發燒等症狀,同時亦有耳痛(幼童不懂表達,但經常抓耳)、喉嚨痛與喉嚨有白點,便有機會是細菌感染引致的感冒,或有需要處方抗生素。很多市民抗拒服用抗生素,但必須留意是感冒發生後一兩天,如病情沒有減輕,並有惡化跡象,如有黃色或綠色的鼻水或痰液,應警惕並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抗生素治療。服用抗生素一定要完成整個藥物療程,這樣可以避免抗藥性細菌的產生,並能治癒病症。
提醒一點,“消炎藥”與“抗生素”這兩個名字有時相互通用,但並不完全相同。有一類消炎藥是治紅腫疼痛的炎症,與細菌感染無關,如有疑問可向醫生、藥劑師及醫護人員查詢。
多瓶傷風感冒藥水,可混合服用嗎?
日期: 2016年9月23日
藥問:兒子每次看完醫生,都要服用數種藥水如咳藥水、收鼻水藥水和退燒藥水等,每次服藥時我可把所有藥水混在一起餵他嗎,似乎比較方便快捷?
解藥:即使是治療同一症狀的藥水,亦可能有不同功效,胡亂與其他藥水混在一起,未必恰當。以咳藥水為例,有些可以壓抑咳嗽;有些令患者容易將痰咳出來;而有些藥水則含抗組織胺,作用是減輕鼻水倒流,從而舒緩咳嗽和咳痰的問題。每種藥水皆有其特性,有些更要搖勻後才可服用,若與其他藥水混和一起,有可能影響效果。因此,每次完全吞服一種藥水後,可相隔一至兩分鐘才服用另一種藥水,效果便最理想。
將不同藥水混和的另一問題是,很容易倒多或倒少了份量,或者容易混淆藥水而服入雙倍量。此外每種藥水的服用次數未必相同,有的每天三次,有的每天四次,每次服藥皆同時倒在一起,較多風險引致出錯。有父母讓年紀較大的孩子直接將藥水從藥瓶倒進口中,雖然方便,但很難倒出準確份量,而且藥瓶接觸過口水後,容易滋生細菌,令保存期限縮短。所以,最好將藥水倒進有刻度的量匙服用。若家中沒有藥物專用的量匙,可借用烹調時的量匙,每一茶匙等於五毫升,每一湯匙等於十五毫升,可確保患者每次皆能服用準確份量的藥物。
兒童篇
兒童不應自行服藥
日期: 2016年11月4日
藥問:十歲女兒患上感冒,須定時服藥。她已讀高小,很乖巧懂事,而且平日也有留意我的服藥方法,我可以把藥物放在藥櫃, 讓她自行服用嗎?
解藥:雖然高小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然而為了減低誤服藥物的機會,建議應在成人陪同下服藥,並把藥物存放在兒童未能觸及的地方。
根據統計,錯誤服食藥物是兒童意外中毒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長應小心儲存藥物,除非個別藥物指明有特別的存儲方法,否則應將之存放在兒童找不到或不能開啟的櫃裏。另外,成人亦不宜為哄孩子服藥而硬說藥物是「糖果」,以免孩子一時大意,誤把藥物當成零食,因而中毒或引致其他嚴重後果。家長亦要注意,藥物及食品存放地方距離愈遠愈好,如非按個別藥物儲存指示,不要把藥物儲存於雪櫃內。注意某些藥物用於兒童身上會引起不良反應,如十二歲以下兒童若服用了四環素類抗生素,藥物有機會於骨骼和牙齒中積聚,從而令牙齒變成灰黃色,甚至影響牙齒生長。總括而言,家長需陪同兒童服藥,在儲存藥物時亦應格外留神,以及按藥物標籤上的指示來用藥,如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可向醫生或註冊藥劑師查詢。
小朋友吞藥時可配果汁或牛奶嗎?
日期: 2016年8月5日
藥問:女兒不喜歡吞藥丸,於是我以果汁或牛奶為她送藥,這樣做會否影響藥效?如果不行的話,可有其他方法解決?
解藥:首先,要了解兒童為何不喜歡吞藥,如果是因為藥丸難嚥,可以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換成相同成份的藥水。亦可以嘗試將可分割的藥丸切半,分開吞服,或先飲少許水潤喉,以幫助吞服藥物。
一般情況下,我們建議病人以一大杯清水幫助服藥,若以牛奶送藥,有機會衍生兩個問題:(一)由於牛奶含鈣質,可能影響抗生素及部份藥物的吸收;(二)牛奶蘊含脂肪,可影響胃酸份量及中和酸性,有機會影響所服食藥物的分解及吸收。
至於果汁,則要按水果性質而定,部份鮮榨果汁可影響胃腸內壁藥物吸收的功能;而有碳酸的果汁亦有機會破壞藥丸的物理構造。由於牛奶與果汁含有卡路里,所以應該與須空肚進食的藥物前後隔一至兩小時,待藥物分解吸收後,才飲用;無規定要空肚服食的藥物,則相隔十至十五分鐘已經足夠。
建議成年人應以清水送藥,同時應避免與酒類同時服用。酒精會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與藥物產生化學反應、對肝臟造成刺激,或改變藥物代謝。至於飲茶送藥亦非好方法,有機會影響胃部酸鹼度,同樣會影響藥效。
兒童可吃成人的藥嗎?
日期: 2016年7月29日
藥問:五歲的兒子晚上開始有咳嗽和流鼻水的症狀,我不想半夜帶他外出求診,剛好家裏還有上一次我吃剩的咳藥水和止鼻水藥,都是由醫生處方得來的,可以給他吃一半份量嗎?
解藥:儘管兒童與成人有相同症狀,但不代表將成人的藥物減半後便可讓兒童服用,因此由醫生處方的成人藥物不應讓兒童服用。大部份兒童藥物的劑量是以體重來計算,將藥量減一半份量既不安全亦不準確。此外,很多藥物未曾在兒童身上進行臨牀實驗,有機會產生的副作用及其藥效均不確定,所以並不建議成人與兒童共用藥物。
至於成藥如退燒或收鼻水類藥物等,則可查看包裝上的標籤,有否註明適用於兒童的份量。部份中成藥列明十二歲以下兒童可減半份量,但必須於包裝上有所標明才可如此服用。
有些成藥是兒童不宜的,包括成人經常用於止痛或退燒的亞士匹靈,十六歲以下兒童服用後有機會引致急性肝功能退化。如有疑問應向醫生或註冊藥劑師查詢。
磨碎藥丸/ 拆開膠囊?
日期: 2016年7月8日
藥問:我的孩子年紀尚幼,不太懂得吞嚥藥物;老爺亦因口水分泌不足,覺得服用藥丸時很辛苦。如果我幫他們磨碎藥丸或拆開膠囊,再將藥粉拌入飯中進食,會否破壞藥效?
解藥:部分藥物表面有特殊塗層,可保護胃部或避免藥丸遭胃酸侵蝕,胡亂磨碎會影響藥效,因此不建議磨碎藥丸。切開藥丸是較可取的做法,一般藥丸如中間有橫紋,代表可以切開一半;但需要留意並非所有藥丸皆宜切碎,特別是長效藥,如藥丸上有SR(持續釋放)、LA(長效)或XR(延長釋放)等字母,便不宜將藥丸分割,恐防影響藥效。此外,荷爾蒙藥物及口服抗癌藥亦不宜切碎,以免過程中有機會污染家居環境。但有部分口服抗癌藥物可放入清水裡溶解後飲用,為安全起見,請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後,再自行處理。
至於非長效的膠囊,如倒出藥粉直接服用,並不妨礙藥效,因為其外層只是容器,只是藥粉味道欠佳,一般人也不會直接服用藥粉。如必須混進食物服用,可倒在柔軟的食物如乳酪或布甸等,令藥粉更容易進食。要是兒童不懂吞嚥藥物,可查詢醫生有否藥水替代,或將藥丸切碎一半再讓他們服用。老人因口水較少或曾經中風而吞嚥困難的話,可以嘗試吃藥前先喝水潤喉,其實已有助於吞服藥物。
藥理篇
對付膽固醇
日期: 2016年12月3日
藥問:大半年前,醫生說爸爸膽固醇過高,勒令要注意飲食及多做運動,可是膽固醇指數始終居高不下。今天醫生指爸爸要開始吃藥了,服藥時有甚麼地方需要注意?
解藥:有幾種降膽固醇藥物是經常被使用的,包括他汀類藥物,可抑製肝臟製造膽固醇的酵素,有助減少低密度膽固醇(又稱「壞膽固醇」,可阻塞血管),宜於晚飯後服用。另一種常用藥是微纖維酸類藥物,能增加體內高密度膽固醇(又稱「好膽固醇」,可保護血管)。依折麥布(Ezetimibe)則可抑制腸道吸收膽固醇,減少壞膽固醇及增加好膽固醇,同時不影響脂肪及維他命 A 及 D的吸收,可單獨或與其他降膽固醇藥一同服用。上述三種藥物均有可能出現肌肉痠痛,如副作用持續,須告知醫生或藥劑師。尼古丁酸類藥物可降低肝臟製造膽固醇,但有機會引起皮膚灼熱及痕癢,醫生或會建議服用阿士匹靈預防副作用發作,患者亦不宜於服藥後飲酒或熱飲,並於飽肚服食以助減少腸胃不適之問題。膽酸解松脂(Cholestyramine)可加促消耗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可於飯前將藥與流質飲料攪拌服用,切記依照藥劑師指示不要與其他藥物共同服食。
膽固醇偏高可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等風險,醫生會按照患者情況處方藥物。除了藥物,患者亦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如均衡飲食、戒煙及適量運動以助控制膽固醇。
濕疹能否自行處理?
日期: 2016年11月25日
藥問:天氣乾燥,媽媽的濕疹發作,患處又紅又痕,更會結痂和滲出血水。記得上次求診時醫生處方了一些外用類固醇,我可以幫她自行到藥房配藥以塗抹患處嗎?
解藥:醫生會按照患者的年齡、患處的位置、大小及嚴重程度去決定處方藥物,所以不建議市民自行配藥或塗抹坊間藥品,以免患者忽略濕疹的情況,有機會增加皮膚感染細菌的機會,令病情加重。
現時濕疹暫未有方法根治,主要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藥物如潤膚劑及類固醇藥膏等。潤膚劑能夠減低因濕疹引起的乾燥、痕癢及不適,滋潤皮膚讓皮膚有充足的水份。當使用潤膚劑後仍未能控制病情,醫生多會處方外用類固醇來控制患處的炎症,以紓緩痕癢和發紅的情況,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皮膚乾燥、微血管擴張及敏感等不良的副作用。注意外用類固醇藥物只能消炎,不能殺菌,如果不適當地使用於感染性皮膚病,反而會助長細菌滋生,所以對於因濕疹皮膚破損繼而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炎,醫生會處方口服抗生素以針對不同細菌引起的皮膚炎。當外用類固醇藥物未能有效控制濕疹病情時,口服免疫系統控制劑會是另一治療選擇,但其副作用會比外用藥物較多。所以患者必須按照醫生的處方及藥劑師的指示正確使用藥物,不可胡亂服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皮膚衛生,避免搔癢患處或使用含香料和刺激性物料等產品,以減少對濕疹皮膚的刺激。洗澡時間避免過長,水溫亦要適中;可以多塗抹潤膚膏來滋潤皮膚,以免患處皮膚乾裂。
塗藥膏或用止痛貼
日期: 2016年11月11日
藥問:昨天踏單車後,今早醒來渾身痠痛無比,媽媽從藥箱拿來按摩膏給我塗搽在肌肉。藥膏是否真的可以助我紓緩痛楚?止痛貼又是否有相同功效?
解藥:肌肉痛是十分常見的,除了因劇烈運動導致的肌肉疲勞,亦可能是流感初起時的症狀。如果是前者,情況輕微時毋須塗藥,只要有充份休息及為肌肉按摩,已能驅走痛楚。然而使用上述方法後,仍然痠痛不適,藥劑師或會建議使用止痛藥物幫助。
我們常用的外用藥膏或止痛貼,多數含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雙氯芬酸(Diclofenac)或吡羅昔康(Piroxicam)等成份。例如冬青油,其主要成份是甲基水楊酸,然而如果大量使用含水楊酸類的藥物,有機會吸收過量而有慢性中毒之虞。至於雙氯芬酸和吡羅昔康則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消炎止痛功效比水楊酸更勝一籌,但屬於處方外用藥物,須經藥劑師監管而出售。此具消炎作用的止痛藥膏,主要是針對局部消炎,因此毋須用力摩擦,輕塗患處即可。
選擇使用藥貼的人士,雖然方便易用,但要當心因長期敷貼在患處而引起皮膚刺激,帶來發炎問題。另外,各款藥貼設計不同,部份未必能剪裁至適合患處位置,購買前宜先諮詢藥劑師意見。
外用止痛藥可否取代口服止痛藥?
日期: 2016年9月9日
藥問:早上醒來,我因為「瞓厲頸(落枕)」而肌肉痠痛,於是找來止痛藥貼敷在痛處。其實外用止痛藥貼或藥膏是否可取代口服止痛藥?
解藥:外敷止痛藥主要應用於輕微或局部痛症,如關節痛或肌肉痛等,短時間使用不會產生太多副作用。不過,外敷止痛藥對頭痛或牙痛等其他痛症並不適用,應以口服劑在人體內吸收後才可發揮止痛功能。
雖然外敷止痛藥的吸收性低於口服藥,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吸收,如果長期使用或與口服止痛藥一起使用,有機會提高副作用的風險。若然外敷止痛藥含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成份,人體吸收後有機會令血壓上升,或對胃部帶來損害,所以定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或其他止痛藥的人士,不建議與外敷藥物一同使用;患者最好先徵詢醫生意見,才決定是否使用外敷止痛藥。另一方面,外敷止痛藥多數是膏狀、噴劑或膏貼,或含薄荷油成份,有可能刺激皮膚,引起紅腫、痕癢或乾燥,市民應留意及慎用,購買前宜先向藥劑師查詢或留意標籤指示。如使用外敷藥兩三天後仍無好轉,市民應向醫生或藥劑師求助,了解病情及作進一步治療。
食止痛藥前必先吃胃藥?
日期: 2016年9月2日
藥問:頭痛時我吃了兩顆止痛藥,可是老婆在旁邊嘮叨說要先吃胃藥「打底」。為何止痛藥會削胃?吃止痛藥前不先吃胃藥將有甚麼後果?
解藥:市面上一般市民可購買的止痛藥分別為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宜在餐後服用,可有效舒緩牙痛、經痛、關節痛及頭痛等。大部份情況下,健康狀況良好人士遵從服藥指引,短時間(連續少於三數天)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甚為安全的,小部份病人或會有輕微腸胃不適的副作用。
但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病人,或其他高危人士如長者、同時服用類固醇或抗凝血藥物者,以及感染幽門螺旋菌等病人,則有較高機會出現胃潰瘍,甚至胃出血的風險。此類高危人士在服用止痛藥前,應先徵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為減低胃部不適的風險,醫生可能會建議病人服用止痛藥的同時,服用胃藥來減輕胃部不適的副作用。防止胃潰瘍的胃藥多數是抗組織胺類或質子泵壓制劑,一天服用一至兩次可有效減少胃酸分泌。
用於減輕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亞士匹靈,亦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假如須長期服用,亦須要伴隨胃藥一起服用。用於止痛退燒的撲熱息痛,則不會導致同類的胃部傷害,但長期服用可以影響肝臟健康。另嗎啡類止痛藥亦毋須與胃藥同服。
服藥後心跳為何加速或便秘是藥物敏感?
日期: 2016年8月26日
藥問:妹妹最近生病,醫生處方了她未試過的抗生素,服藥後出現心跳加速,我們都叫她別再吃了,可是妹妹覺得問題不大。如果服藥後有反應如心跳加速或便秘等,是否藥物敏感?可會致命?
解藥:藥物過敏的常見症狀包括頸部或面上逐漸出現紅印或痕癢、出疹、肚瀉、作嘔、作悶等。若情況輕微,或非每次服藥都會出現,又無其他藥物取代,未必須要停藥,醫生會按情況處方抗組織胺藥物減緩徵狀。第一次服用抗生素時,如有肚瀉或作嘔徵狀,亦有機會是藥物的副作用。但情況嚴重時,如出現舌頭腫脹或呼吸困難等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室。病人亦應盡量留意及記住自己的藥物過敏病歷,每次就診時先與醫護人員做好溝通。
便秘則多數是藥物的副作用;每個人服食相同藥物時,都可能發生副作用,而這些反應是逐漸減輕的,或有輔助性藥物減低徵狀,故不一定要停藥。副作用並非長期問題,完成治療後就會消失,我們並不建議病人自行停藥,恐防影響療程。除非副作用過大,例如可令白血球數目減少,藥劑師與醫生便會決定停藥。
服藥篇
鼻敏感怎麼辦?
日期: 2016年11月18日
藥問:每逢轉季,老公都會出現鼻敏感癥狀,包括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他應該服用鼻敏感藥嗎?
解藥:當我們於呼吸時吸入空氣中的致敏原,便會引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抵抗,以及產生過敏反應,包括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等。不同患者可能對不同物質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季節性患者」對空氣中的花粉出現敏感,便會在特定季節發病;而「全氣候患者」,則對微塵、動物毛髮等敏感,因此症狀較持續,而且會於任何季節發病。
常見的鼻敏感藥物包括抗組織胺類、通鼻塞藥及類固醇噴鼻劑等。抗組織胺類藥物可減輕過敏反應,患者若在接觸致敏原一至兩小時前服用,可有效舒緩過敏癥狀,但此類藥物或會產生口乾、昏睡等副作用。通鼻塞藥分口服劑和噴鼻式兩種類,可以令鼻膜血管收縮,以達致通鼻塞的作用,而噴鼻式藥更可於幾分鐘內起作用,但長期使用會引致停藥時令鼻膜血管再次充血。類固醇噴鼻劑則有效治療長期鼻敏感,一般需要數天才生效,小部份會有鼻黏膜乾燥、出血等副作用。若果鼻敏感徵狀嚴重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建議同時服用抗組織胺類或通鼻塞藥等抗敏感藥物,如有疑問,請向藥劑師或醫生查詢。
其實一般過敏性鼻敏感屬於短暫的,不需要特別治療亦可自動減退癥狀。患者除了服藥外,也應在日常生活中入手,避開致敏原,以及勤做運動來增強抵抗力,內外夾攻,才能事半功倍。
保健藥可與處方藥一同服用?
日期: 2016年8月19日
藥問:這陣子我感冒,醫生給了感冒藥、收鼻水藥和止咳藥水,本身我有服食保健藥(Supplement)的習慣,那麼我可以同一時間服用處方藥與保健藥嗎?另外,假如我同時有看中西醫,兩種藥物又能否一同進食?
解藥:一般不建議保健藥與處方藥同一時間一併吞服。各種藥物混和一起後,可互相影響分解或吸收,有機會降低藥效甚至帶來副作用,後果要視乎藥物的成份及藥理而定。以含有礦物質的保健胃藥、補鐵丸以及維他命丸為例,礦物質成份可影響其他藥物的分解或吸收,如四環素類抗生素等。所以,藥物與保健丸隔開兩至三小時服用比較理想。
若然是中成藥,要注意濃漿類藥物如川貝枇杷膏,其性質是停留在喉嚨發揮滋潤效果,流進胃部的速度較慢,同時服用藥丸的話,可能沖淡藥效,因此宜先服藥丸,然後才飲濃漿類藥物。至於需要烹煮的中草藥,可改變胃部酸鹼值,最好與西藥相隔一至兩小時服用。因中草藥成份多,並且藥物相沖的文獻較少,建議服西藥的日子停服或避免服用中藥。有疑問時應向醫生、藥劑師及中醫查詢。
服藥後應立即躺卧嗎?
日期: 2016年8月12日
藥問:醫生常說生病要多休息,那麼服藥後是否要立即躺卧或坐下,讓藥效好好吸收?還是應該步行一陣子,好讓藥物順利「落隔」,進入胃部?
解藥:大部份情況下,服藥後不管是靜止還是活動,坐下或站立都沒所謂,白天時如果感覺良好,亦可繼續作息及工作,但不應馬上完全躺卧,以免阻礙藥物由食道運行到胃部。如果病人長期卧牀,服藥時可墊起身體,盡量向後靠倚來幫助藥物滑進胃部。部份藥物則標明絕對不可躺下,因會嚴重損害食道壁,例如是骨質疏鬆類藥物,必須早上空肚服食,並伴隨一大杯水,三十分鐘後才可躺卧。遇有這些藥物,藥劑師及醫生必定提醒。
如藥物標明要睡前服,或病人想服藥後便立刻休息,最好相隔十至十五分鐘後才躺下。要是藥物未進入胃部便躺卧,藥丸有可能黏附在食道,長遠可影響食道健康。另外,如果藥物停留在食道時間過長, 有機會改變正常吸收及代謝的速度,從而影響藥效。
每天服藥一或三次即是何時食?
日期: 2016年7月22日
藥問:有些藥物每天須服用四次,每次一粒;亦有藥物每天三次、兩次或一次,那麼每次的服藥時間應在何時?症狀減退或消失,又是否能自行減少服藥次數或停藥呢?
解藥:每種藥物停留在身體的時間不同,所以服用次數亦有分別,每天在相同時間服藥為最理想。每日一次的藥物雖說相隔二十四小時才可服藥,但相差兩、三小時影響不大;要是已經接近下次服藥時間,便不必補吃。一日兩次的藥物,每次應相隔十至十二小時,可於早餐及晚餐時服用。一日三次的藥物可在三餐時服用,但三餐時間要固定。一日四次的藥物可於早上八時、中午十二時、下午四時及晚上八時服用。值得留意有些藥物可令人頭暈或昏睡,故建議在睡前服用;亦有藥物是利尿的,故此應在早上服用,避免晚上服用導致經常起牀如廁。
此外,切忌胡亂減少服藥次數,以抗生素為例,有文獻指抗生素須服用若干日才可全面消滅病菌,太早停藥可令病菌再生及出現抗藥性。其他藥物如血壓藥須持續服用才可控制血壓水平,但若果高血壓病人忘記了服藥,例如原本在早上九時應該服藥,到晚上九時才記起,建議可以在此時服用,但下次及以後的服藥時間就要更改為晚上九時。
何時要「飽肚」或「空肚」?
日期: 2016年7月15日
藥問:每次看病,姑娘給藥時,總逐一吩咐哪些要空腹服用,哪些飽肚才可吃,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這陣子我患了感冒,有些藥註明要飯後服用,可是我先服藥才吃飯,這樣可會影響藥效?
解藥:大部分藥物如沒有特別標明,飯前或飯後吃亦無問題,不會引致消化不良。如果註明要飽肚服用,就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藥物需要在胃中跟食物混和,可有更佳吸收;其二是減少藥物對胃部傷害,防止出現作嘔作悶等症狀。不過,有些藥物比較特別,飽肚吃的原因是減低吸收速度。飽肚服用藥物應在用餐期間或之後半小時內服用,如在飯前已服用該藥物,可隨即進食含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部分藥物如抗真菌藥或抗排斥藥可能需要配合油質食物,亦有抗生素應避免與奶製品同食,醫生或藥劑師事前必定有所提點。
如藥物註明要空腹服用,應在飯前一小時或飯後兩小時吃,確保藥物被吸收時與食物沒有接觸。有些空腹藥最怕跟食物中的礦物質混在一起,影響吸收程度,亦有些藥物如補鐵丸於空腹時溶解能力最高,人體更易吸收。所以何時要「飽肚」或「空肚」服用,需視乎藥理來決定。偶然一兩次忘了遵照指示,雖然對藥力吸收或有些微影響,但整體問題不大,下次記得跟足指示就行。
服用成藥安全嗎?
日期: 2016年6月24日
問藥:有病看醫生是常識,不過亦有不少人小病時寧願自行到附近藥房買成藥,既覺得方便又省回到診所求診的時間和診金。成藥既然是市民能自行從藥房購買,為何藥劑師經常提醒市民勿亂服成藥?服用成藥安全嗎?
解藥:成藥是指不用經醫生處方的藥物,一般可在藥房自行購買。若市民需要購買成藥,除非是經醫生或藥劑師的指示,否則不主張市民或長期病患的人士連續服用成藥超過十天或以上。若病人服用成藥後,病情仍然沒有明顯的好轉,應停止服用並盡快求醫。其實普遍市民都難以辨別成藥的真偽,所以最好在有註冊藥劑師駐場的藥房(即有「Rx」標誌的藥房)購買藥物會較有信譽和安全保證。
此外,不論中西成藥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抗過敏藥或會令服用者精神欠佳或嗜睡;長期服用通鼻塞藥物會導致血壓上升等;市民服用前應留意藥物指示及自己身體狀況。同時,要切記中西成藥不宜同時服用,除了藥物之間有機會產生相關衝突外,相同用途的中西藥有可能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同時服用會令藥效及副作用增加,對人體有不良影響。
藥物存放篇
剩餘藥物怎棄掉?
日期: 2016年6月17日
問藥:吃剩的藥物一旦過期或存儲太久會影響品質不宜服用,但究竟怎樣處置過期的藥水或藥丸?直接棄掉或將剩餘藥物回收可以嗎?
解藥:在一般的情況下,市民所產生剩餘藥物的數量相對較少,可視作一般廢物棄置,再經由環境保護署收集後運往廢物堆填區處置。惟建議市民在丟棄剩餘藥物前,應將藥水、藥丸連同衛生紙或報紙等,一同放入密封的袋子內,透過這個簡單的處理步驟,可避免密實袋經擠壓後將液體流出,減低藥物外洩對水源及自然環境的污染。
至於一些特別情況,例如病人存儲大量的剩餘藥物,可嘗試向醫院管理局尋求相關協助,回收及棄置由醫院管理局轄下的診所或公立醫院所發配的藥物。
過期藥物藥效低?
日期: 2016年6月10日
藥問:相信每人家中少不免會有藥物剩餘,例如大包小包的藥丸或是一枝小小的眼藥水,許多人不想浪費,都會把眼藥水留起,有需要時重用。若重用時藥物已過期,但表面看來沒有異樣,可以繼續使用嗎?
解藥: 不少人都會忽略眼藥水的使用期限,一般眼藥水開封後只有一個月保存期,過期便應棄掉,以免眼藥水被污染或滋生細菌;因此,未用完的過期眼藥水也應棄掉,避免眼睛感染。
至於藥物方面,雖然已過期的藥物表面上沒有異樣,但其實藥物成份容易變質,有機會減低藥效,嚴重的更會有生命危險。以治療嚴重疾病的藥物為例,如脷底丸、四環素、胰島素等,藥效減少有機會令到病人的情況惡化;而過期的感冒藥雖不至於危害性命,但藥效降低或會令部分人誤以為藥效不足而自行加藥,有機會對身體帶來壞處。除非經由醫護人員或藥劑師指示,否則存放超過六個月的藥物便不宜繼續服用,而胰島素則只能在開瓶後保存三十日。
藥物放雪櫃可保鮮?
日期: 2016年6月3日
問藥:不少人習慣把吃剩的藥物放在雪櫃,一來以備不時之需,二來以為在低溫下可延長保存期。昨天媽媽感冒且有咳嗽,於是從雪櫃雞蛋格中找出藥丸,再從冰格找出咳藥水「解凍」後服用。一般食物可存放雪櫃以保鮮防潮,藥物是否亦然?
解藥:其實,除非經由醫護人員或藥劑師指示,又或是部分藥丸、膠囊或眼藥水(如青光眼藥水)標明了要放置於雪櫃,否則大部分藥物都毋須冷藏。因為雪櫃內的食物,飲料或湯水都有濕度,加上我們經常開關雪櫃門,空氣遇冷容易凝聚水氣,使藥物容易受潮、發霉、甚至溶化。至於藥水在低溫的環境同樣會影響藥效,因此,一些標明需要冷藏的藥水應該放置雪櫃下層 (溫度保持在攝氏二至八度),切勿存放在冰格,以免破壞藥物結構,或在解凍過程中使藥水濃度產生變化,因而影響藥效的穩定性。記住,藥物要依從指示存放,沒有標示須冷藏的藥物,一般只須放於室溫、陰涼及兒童不易接觸的地方即可,同時亦應留意藥物有效日期,若發現藥物受潮或藥水搖勻後仍有沉澱物便應停止服用。
簡介
「聯盟之聲」(2021) | 「藥問101」 (2016 – 2020) |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聯盟之聲」於2021年開始刊登在頭條日報專欄。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之藥物安全專題系列將撰文其中六期文章。內容將會圍繞常見用藥疑難,為讀者提供「解藥」,帶出正確用藥及疾病管理資訊。http://bit.ly/2ZvYZFa | 藥丸看似簡單,但其實學問多多。坊間對藥物使用有著不少誤解,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由2016年6月開始,會圍繞常見用藥疑難,為讀者提供「解藥」,帶出正確用藥及疾病管理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