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無聲地耕耘──香港天主教診所歷史研究(1890-1990)
研究目的:
天主教會開辦的診所每年可服務上百萬人次,有效協助解決窮人的醫療需要。教會診所順應西方醫學在殖民地的優勢而開始,盛於人口大增的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公營醫療體系日趨完善而式微,其反映的不僅是經濟上、政策上,更是思想上接受中西方醫學的變化。本研究項目將
- 檢視修會、香港明愛及信友團體三類天主教組織興辦診所的目標及方式異同;
- 研究教會診所與民眾需求在不同時期的需要,從而反映出的社會環境及醫療政策演變;
- 與教會的其他社會服務相比,診所作為傳教手段之一,分析其貢獻及成效。
整體規劃:
研究分三個時段,主要以文獻,輔以醫護及病患的口述歷史進行:1890-1939年教會早期因為疫病而促使修會傳教士開辦診所,除了救急扶危,亦抱有借醫療傳教的心態,並且多是他們開辦的醫院的一部分。1940-1960年戰爭前後難民湧入對醫療需求急增。除了已有的修會診所,天主教診所的營辦機構或服務變得多元,包括香港明愛和信友團體。受政治資助的香港明愛旨在幫助弱勢社群解燃眉之急,醫療護理只是其多元服務的其中一個範疇。信友團體並非正式機構,所提供的多為義診服務,以團體成員本身的醫療知識或團體經費作為一種貢獻。1961-1990年教會診所在時代和醫療科技進步中的存續,成為營辦者必須考慮的問題。部分組織的服務角色在歷史中漸漸退去,同時反映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公共醫療體系大幅改善,病人的求診途徑的改變。
對於五十至九十年代的歷史資料,我們極需要曾於粉嶺龍躍頭及打鼓嶺、大埔、大坑東、官塘(十八座)、京士柏、柴灣、調景嶺、佐敦谷等地方居住,對該處天主教診所有記憶,或曾在天主教診所服務或接受診治的人士,作口述歷史訪問。請與我們聯絡,為教會的歷史作出貢獻:luciacheung@cuhk.edu.hk/3943-9433。
圖:在打鼓嶺邊境禁區由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管理的聖若瑟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