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邊界:發現香港藝術空間
藝術,本來就應該是無處不在。
除了傳統的劇院、音樂廳,你們有沒有想過天橋底、書店、茶餐廳或者你我每日經過的街頭都可以成為表演空間?近年,不少民間團體及表演者,紛紛跳出傳統框框,選取特別的空間進行演出,藉此讓大眾更了解該地方的故事,同時增加觀眾的參與。透過將藝術帶到不同的地方,藝術家希望,可以讓更多市民可以接觸到藝術。 繼續閱讀
藝術,本來就應該是無處不在。
除了傳統的劇院、音樂廳,你們有沒有想過天橋底、書店、茶餐廳或者你我每日經過的街頭都可以成為表演空間?近年,不少民間團體及表演者,紛紛跳出傳統框框,選取特別的空間進行演出,藉此讓大眾更了解該地方的故事,同時增加觀眾的參與。透過將藝術帶到不同的地方,藝術家希望,可以讓更多市民可以接觸到藝術。 繼續閱讀
香港號稱「示威之都」,抗爭手法百花齊放,千變萬化。大型的七一集會,吸引無數市民上街,卻被批評為「卡啦OK式」,難以逼使政府改變;亦有示威者將行動「升級」,與警方或敵對組織拉扯、指罵、投擲物件,一般市民未必接受。既要爭取廣泛支持,又要令政府回應訴求,「非暴力抗爭」會是一條出路嗎? 繼續閱讀
傳統收費報章及免費報章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雖然紙媒依然高踞主流媒體,於廣告市場佔主要位置,公信力也較高,但面對「跌紙」、廣告「縮水」等挑戰,紙媒要穩守位置就唯有變陣,如添加偵查式報道及人情化故事等,為報道增值。 繼續閱讀
《警界線》第一集在網上足本播放,香港觀眾對它的第一個印象是:快。短短四十分鐘,時間和空間跳來跳去,稍有錯過可能就會看得一頭霧水。導演蘇萬聰稱此為「非線性平行剪輯」,而且頗為自得,「我就是想人不明白,不明白就會有新鮮感,想跟它鬥智鬥力。」如此冒險的嘗試,他從前在無線電視難以想像。 繼續閱讀
在香港,「打機」只是一種娛樂。但原來在世界各地,「打機」已經是一個很具規模的行業,行內人稱為「電子競技」。 繼續閱讀
二零一零年馬頭圍道發生唐樓倒塌慘劇,事件之後,屋宇署馬上巡查全港約四千幢樓齡五十年或以上的樓宇,更推出了需求主導計劃協助唐樓業主重建。事隔三年,與馬頭圍道只有數街之隔的啟明街,遍佈五十多年樓齡的唐樓依然,「危樓」業主依舊「居危思安」,究竟「危樓」屋簷下的生活如何?政府推行的計劃能否助業主達成重建願望呢? 繼續閱讀
我們每天吃剩的幾根胡蘿蔔、幾條菜莖、幾碗米飯,看似數量不多,但若以全香港人口計算,原來我們每天產生的廚餘接近三千六百噸。三千六百噸是多少?即是三百架雙層巴士的重量!在每日被棄置的九千噸都市固體廢物中,單是廚餘便佔了百分之四十,然而香港政府暫時只於九龍灣設置一座廚餘試驗設施,每天只能回收約一點五噸廚餘再造成肥料,回收率不足百分之一。究竟,政府最初的廚餘處理藍圖是怎樣的? 繼續閱讀
© COPYRIGHT 2016 — 大學線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