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報料群組湧現 突發記者化身守門人

從鬥「快」到鬥「闊」 突發新聞資訊更豐富

入行16年,《香港01》突發組的資深記者蔡正邦回想:「開始沒有機聽那段時間,前線的突發記者很沮喪,覺得自己的價值減低了。」隨著網絡生態急速擴展,他認為現時突發記者不再是新聞中最前線的角色,鬥快是快不過市民的,記者反而要退後一步,以網上的資訊,配合到現場訪問所得的線索,像偵探般還原事發經過。蔡說,現時的突發記者已非一味求快,反而變得更為全面,在新聞的闊度深度多下功夫,從多角度剖析事件成因,從而引起讀者興趣。

蔡正邦指出,現時突發記者必須見多識廣,同時要懂得拍片及剪片,並擅長搜索資料「起底」 。(唐立培攝)
蔡正邦指出,現時突發記者必須見多識廣,同時要懂得拍片及剪片,並擅長搜索資料「起底」 。(唐立培攝)

此外,市民在群組內發布各種「邊線」消息,讓報道內容更加豐富。馮國良舉例指,去年10月黑雨柴灣出現瀑布洪水,報料群組內不斷有市民上載事發現場的影片,包括洪水湧入商場咖啡店、巴士乘客被困甚至有女學生被洪水沖出馬路等。他說,記者看到市民提供的片段,就可以按圖索驥跟進採訪,不再單一地僅由記者鏡頭出發,若回到「聽機」的年代,記者可能分身不暇,只會拍下最重要的救人場面。

馮國良表示,一般市民攝影技術不夠專業,但作為目擊者在拍下事發一刻,畫面具真實感,所以記者經常會在報料群組內向網民借相借片。

傳媒轉載群組影像 不標來源惹不滿

黃天賜強調,記者要確保消息真確,運用專業分辨互聯網上眾多消息的真偽。(詹芷雅攝)
黃天賜強調,記者要確保消息真確,運用專業分辨互聯網上眾多消息的真偽。(詹芷雅攝)

今年1月,「香港突發事故報料區」成員郭小姐在群組發布了銅鑼灣一間餐廳冒煙的兩張相片,及後發現有傳媒機構未經她的同意刊登了相片作報道。她大為不滿,認為該傳媒應事前詢問。群組管理員阿鈞表示最好的做法是徵求發帖的網民同意,即使為了時效性先刊出報道,也應該標註網民的名字。他認為有些傳媒只標註圖片來源為「互聯網」或「網上圖片」,既會喪失公信力,也不尊重拍攝者。《明報》記者林樂軒表示,《明報》若引用群組內的相或影片會標註圖片來源,但行內不同媒體也有不同處理方式,沒有劃一準則。

儘管市民在報料群組同樣掌握了消息發布權,馮國良不擔心報料群組取代突發新聞,因為部分網民不會完全相信及依賴群組消息,仍會主動瀏覽新聞報道核實消息及跟進事件。

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黃天賜表示,在任何一個有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地方,不論資訊內容真偽,只要愈多人參與,愈多的資訊發放就愈好。他說,問題在於新聞從業員能否做好「守門人」角色,若能把好關,建立良好公信力,那麼社交媒體消息的作用只是輔助新聞製作,並不能夠取代傳媒。128_breakingnews_ch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