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超市見到一包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的薯片,你會選擇向經理舉報,然後選購另一包「未過期」的薯片,還是會依舊購買,放心相信它品質無異?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建議,「最佳食用日期」與「此日期或之前食用」不同:後者多見於易腐壞食物,過期後可能對健康構成即時危險;但臨近或剛過「最佳食用日期」的產品,只要保存得當,品質多數與正常無異。但許多市民混淆二者,認為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也要扔掉,令不少食物白白被棄。
有環保企業發現這現象,通過低價再售「過期」或「臨期」(臨近過期)的產品,讓消費者享受平價商品的同時也能惜食減廢。
記者|李慧琳 編輯|李寶兒 攝影|李慧琳 李寶兒
GreenPrice是香港首家環保社企超市,在2017由四名大學生創立,專門以低價出售臨近或已過「最佳使用日期」的產品,目前在香港有八間分店,多位於繁華的商業區,裝修光亮簡約,產品類型涵蓋零食、包裝飲品、營養補充品、護膚品和化妝品,受不少中產市民歡迎。
創業舉步維艱 傳媒推動發展進程
今年24歲的GreenPrice共同創辦人韓駿謙是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畢業生。他在大學做義工時認識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惜食堂」,發現原來香港有很多品質正常、但因臨近或已過最佳食用日期而被枉棄的產品,就開始想有沒有辦法處理這些產品。
經調查後,他發現海外如英國有售賣過期食品的超市,即使是已過期一年的產品仍留在貨架。當時他見香港與英國法律制度相似,可合法售賣已過「最佳食用限期」的產品,便萌生在港發展同類生意的念頭。他在2016年與三位拍檔組隊,參加由香港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主辦的Good Seed社創點子比賽,贏得了10萬元社企創業基金,實現售賣過期食品的念頭。
雖然主意在比賽台上獲得認同,但實行時卻困難重重。在貨源方面,他們除了「大海撈針」般不斷致電甚至上門拜訪供應商,更需要刻意隱瞞學生身分,避免供應商因對學生缺乏信心而拒絕合作。當時他們的品牌因沒有實體店和口碑,大多供應商都擔心售賣過期食品會損壞品牌形象,最終拒絕合作。百折不撓下,他們最終找到了一家中小企,以售賣到期茶葉為起點:「就算成功的機率只有百分之二,那我們找100個(供應商)就有兩個答應,找200個就有四個。」
有了貨源,還要解決銷售問題。他們一開始連續幾星期在周末市集擺放攤檔,試行推廣產品。為了吸引原本不關注環保的消費者,他們將產品定價降低。他們當時的取貨價大約是市價五至六成,但轉售時均不超過市價七成。但市民對「過期食品」仍有誤解,在周末市集中有一個媽媽特意拖著孩子走到攤檔面前,指著他和拍檔對孩子說:「這些哥哥姐姐都是騙人的,千萬不要學他們。」意指他們賣次貨,不老實。因此,當時市集一天連一百多元生意都沒有,「連租枱費也回不了本。」
直至幾個月後《蘋果日報》的「專題籽」發布了一條有關他們的專題影片,他們才真正走進大眾視野。日漸增多的傳媒報道提高了他們的知名度,慢慢就有供應商主動聯絡,希望他們幫忙賣掉售不出的產品。韓坦言媒體報道對公司有很大的幫助,給予他們更強的信譽和籌碼去說服更多供應商,取得更多元化的貨源。在賺到利潤後,就於半年後在觀塘駱駝漆大廈開設第一間實體店。
建立品牌形象 提升顧客接受度
在品牌定位之初,他們在2018年於深水埗設立了面向基層市民的第二間門市,以為能以廉價獲得顧客支持。誰知大部分基層市民對臨期食品接受度不高,甚至認為賣過期商品是在「侮辱」他們,因此銷量不高,關門大吉。
「不想讓大家覺得這是次貨。」
大學畢業後,他們在灣仔開店,才發現「很常見到掛著銀行職員牌的外國人來挑選貨品」,意識到「原來教育程度高、海外回流的才是最常光顧的一群」。見狀,他們除了以一般的講座和工作坊來推廣教育外,更加注重建立品牌形象。不但開始運用一路賺來的盈利在商業區如中環開店,更刻意與名牌店或大型連鎖店相鄰,當中不乏沙田新城市廣場、將軍澳廣場和荃灣海之戀商場等人流高的中產地段;同時花心思在裝修設計上,希望給人一種「創新、有未來感」的感覺。
此外,由於前線職員肩負著釋除顧客對過期產品疑慮的責任,他們會在店舖職員上班前安排全日培訓,教導他們如何清楚解釋「此日期前最佳」的理念,也定期到店檢查職員表現,希望他們能有效傳達環保理念。
品牌現時以中產客居多,記者問此定位會否導致「環保中產化」,韓坦言這是無可避免的第一步。他以名牌電動車Tesla為例,認為先將環保概念推給教育程度高、有較高負擔能力的一群消費者,一步步建立顧客群、資本和口碑,才有本錢進一步推廣給普羅大眾。
消費如尋寶 忠實顧客幫宣傳
年過60歲的羅女士光顧GreenPrice超過兩年,直指每次光顧都有種「尋寶」的感覺,因為每次上架的商品都不同,而且價格低,品質還與一般貨品沒兩樣。她曾見到在一般超市賣約30元一罐的罐頭鮑魚,在這裡只需13元。由於每種商品數量有限,供貨不固定,有時擔心「蘇州過後冇艇搭」,因此她每次都盡量多買一點,甚至見過有顧客因擔心日後不能回購,一次過買了10包一公斤的米。被問到有多頻繁光顧,她脫口而出:「比去超級市場還要多!」由於GreenPrice上架的商品不會超過最佳使用日期後的三個月,羅女士說她從不擔心商品質素,還積極帶朋友一同光顧。
融入科技元素 環保進駐校園
除了GreenPrice,FlashGreen同樣是由一班香港大學生成立的環保社企。FlashGreen成立於2021年,希望將科技與環保結合,目前用自動販賣機售賣臨期和過期的零食、汽水和營養補充品等。
和GreenPrice類似,今年剛畢業的FlashGreen共同創辦人丁啟中(Anson)說創業念頭源於大學時的義工活動。他回憶當時他和同學回收麵包店每天滯銷的麵包,派予流浪漢,目睹嚴重的食品浪費問題。到大學四年級時,他和當時一起做義工的同學萌生重新售賣過期食品的念頭,遂參與了由青年企業發展局主辦的「敢闖。敢創」創業比賽,並贏得優秀科技理念獎的銀獎,利用兩萬元獎金開始實現構思。
有別於GreenPrice幾年前遇上的創業環境,現時有更多香港人認識和接受「過期」或「臨期」食品,所以FlashGreen上年以「期間限定店(pop-up store)」方式小試牛刀時,即日已達收支平衡。因為自動販賣機成本低、流動性高,而且可以24小時營業,他們最終就以此為實際營運模式。
帶著「互動」和「高科技」的品牌定位,FlashGreen開發手機程式「FlashGreen」,透過物聯網和實時遙測技術,令消費者能夠通過手機看清商品資訊和存貨,也能透過預約功能短暫預留喜愛的食品,避免空跑一趟。
現時FlashGreen營運兩部自動販賣機,分別位於香港科技大學與另一位創辦人陳俊堅的母校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他們希望透過機身螢幕播放的影片與新穎的機身設計,向新一代年輕人宣揚「最佳食用日期」的惜食理念。除此之外,他們也在科技大學、嶺南大學以及另外四、五間中學舉辦講座,向學生講解最佳食用日期的概念。在日常營運上,他們與老師合作,邀請學生成為義工,主理中學販賣機的日常運作,而於科大的販賣機則由自己團隊營運。
吳峻翹(Teddy)和曾銳聰(洋蔥)是安柱中學的中四學生,他們在學期初第一次接觸到FlashGreen的產品時,均是抱著嘗試和冒險的心態去購買。Teddy笑稱當時並非百分百安心,只是想著「最壞的情況都是肚瀉而已」。最後他發現產品沒有任何問題,便放心繼續購買。成為義工後,他們大約一至兩星期就為被搶空的食物機補充新商品。雖然上架和測試機器的時間,要花費接近一個半小時,平日上學也要負責解決機器故障,但Teddy與洋蔥自覺滿足,認為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也許因為厭倦了小賣部的食物,販賣機很受學生和老師的歡迎,每次上新貨同學們都會將販賣機團團圍住,查看有甚麼新商品,如同「開盲盒」。甚至會有相熟的同學偷偷問他們可否預告上架貨品,好讓他們及時搶購。「老師常常買雞精和咖啡,同學就喜歡試新的薯片和汽水。」Teddy笑著說。
雖然公司現在只在營運兩部售賣機,但丁啟中表示已經有本地和跨國的供應商聯絡他們合作,希望能在未來發展實體店和引入化妝品等更多元的產品。
學者:改變消費者印象,營造環保企業發展環境
目前上述兩間公司都已經賺到一定利潤,有計劃擴展業務,發展樂觀。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副教授沈璐希認為,這體現了香港消費者心態開放,也有一定的求知慾,願意接受新事物和教育,有助於環保企業推廣新理念,改變大眾消費模式。她建議環保企業要注重建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將顧客在他們店裡的環保消費營造成一種生活模式,給消費者一個這是在「做好事」,而非「撿便宜」的印象,營造適合環保企業發展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