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至今的半年多以來,《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和《眾新聞》三間非建制派新聞機構先後宣布停止運作。本刊調查發現,此三間媒體恰為大學生最常閱讀的媒體,他們停運後,有約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減少了閱讀新聞的時間,有三成更是完全不看網上報章。調查結果亦顯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首五個媒體「大執位」,小型媒體如《獨立媒體》、《Hong Kong Free Press》上榜,說明它們比大型傳媒,更能贏得年輕讀者的心。
記者|郭寶鴻 編輯|周聞曉
營運了26年的《蘋果日報》於去年6月,在警方國安處以涉嫌違反《港區國安法》搜查及拘捕多名管理層後,宣布停止運作。國安處人員大約半年後,以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搜查營運了7年的網媒《立場新聞》,及拘捕其時任或前任高層,《立場新聞》隨即宣布被迫停運。同為非建制派媒體的網媒《眾新聞》在一星期後,亦即今年初停止運營。
為了解在此三間媒體停運前後,大學生閱讀新聞習慣的變化,《大學線》於2月19至24日期間,以非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收到337份有效回覆。六成受訪大學生表示,三間傳媒停運後,閱讀和收看新聞的時間有所減少,更有17.8%的受訪者表示「減少了很多」。
除了整體閱讀新聞時間減少,實體報紙、網上報章(包括新聞應用程式及網站)、社交媒體等各個渠道,大學生用來接收資訊的時間均有所下跌。調查顯示,去年6月前,即《蘋果日報》停運之前,約八成半的受訪者有每天閱讀網上報章的習慣,現時只有約七成受訪者仍會每天閱讀。完全不看網上報章的人數,更由近一成半倍升至近三成。至於實體報章,完全不看的人數亦由81.6%升至93.5%。
收看電視新聞的人數亦有所下跌,有逾四分一受訪者完全不看電視新聞,選擇「熄電視」,較之前增加近50%。即使是在較受大學生歡迎的社交媒體上,看新聞的時間亦有減少,每天使用社交媒體閱讀新聞至少30分鐘的人數比例,亦由以前的66.2%降至52.5%。
最常看媒體停運 獨立媒體讀者增逾一倍
去年6月以前,大學生最常看的五間傳媒依次為《立場新聞》、《蘋果日報》、《眾新聞》、《香港01》和《獨立媒體》。當最常閱讀的首三間媒體相繼停運後,《獨立媒體》成為最多大學生的選擇,其次是原本第六位的《端傳媒》。《香港01》、《HK Free Press》等機構的閱讀人數均有所增加,其中《獨立媒體》的閱讀人數增加逾一倍,《端傳媒》的讀者人數亦增加了75%。
在電子媒體方面,由去年六月至今,大學生最常收看的3間傳媒依次為Now TV、有線電視和TVB,整體改變不大。然而TVB和香港電台的收看人數有明顯流失,TVB收看人數下跌了15.1%,香港電台的觀眾人數更下跌46.2%。
減少閱讀和收看新聞的受訪者當中,有71.7%表示是因為「沒有認同的新聞機構」,48.8%認為是「新聞質素變差了」,38.5%認為「現時的新聞不值得花時間去看」,亦有受訪者表示因太忙碌和怕引發負面情緒而減少了看新聞。
另一方面,整體受訪者當中有21.7%花多了時間看新聞,主要是想「多了解社會時事」和認為「現時的新聞很重要,值得多些關注」,亦有受訪者補充是因
「恐怕以後新聞會越來越單一化。」
新聞系學生:不再看新聞
中文大學主修中文新聞的二年級生Rebecca表示,在《蘋果》、《立場》和《眾新聞》停運後,她閱讀新聞的時間大幅減少。以往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打開應用程式或社交媒體專頁看新聞。遇到感興趣的議題,她亦會主動搜尋相關報道。她表示,看新聞已成為了「自然反應」,亦是一種生活習慣。但常看的三間媒體接連倒閉後,她直言現時看新聞已不願了解新聞機構對新聞時事的觀點,而轉為幾乎僅關注疫情和相關政策,只關心自己的娛樂、飲食等日常生活會不會受影響。她以前看到興趣不大的國際新聞,也會偶爾閱讀,但現時則不會閱讀相關新聞,認為自己接收到的資訊已有缺失。她亦坦言,因自己的政治取態,她對現時的主流媒體信任程度較低,不會經常閱讀它們的報道,只會選擇Channel C HK等網上媒體來看。
她坦言自己很「懶」,從前《立場新聞》等媒體會就捕殺野豬等她感興趣的議題,集合不同面向的意見進行報道,她可以一次過在一間媒體上了解到相關情況。她覺得現時接收到的資訊較為散亂,要透過多個渠道接觸時事,大大減低閱讀新聞的興趣。
新聞熱忱冷卻 閱讀只因學業需要
多數大學生減少收看新聞,浸大新聞系學生Ceci反而有所增加,卻是為了學業才看。本是慣常讀者的她,在《蘋果日報》停運後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為何香港連一間新聞媒體也容不下?」
以致她一段時間沒有接觸時事,直至因學業需要,才重新接收新聞。由於經常收看的文字媒體相繼停運,加上她主修廣播新聞,為從中學習新聞製作經驗,Ceci現時轉為收看電視新聞。她表示,時下疫情新聞常給她負面情緒,若非學業需要,都不會選擇接收相關資訊。
Ceci坦言,政治立場是她選擇新聞機構時的重要考慮。她表示,現時常看的Now TV和有線新聞,與她的政治立場都不如已停運的媒體相近,選擇觀看只因質素較佳:
「沒有了一邊的新聞,就只能接受另一邊的新聞。」
相比以前會投入地閱讀新聞,更會對報道表達認同,現時她看新聞時「沒有了共鳴」,只留意客觀的事實。但她認為這能減低對事件的偏見,能更全面分析事件,對學業反而有所幫助。
根據本刊調查,多數大學生與Ceci一樣,較為看重新聞機構的政治立場。問卷中,除獲得幾乎所有受訪者重視的新聞的準確性(98.5%)和即時性(92.0%)之外, 88.1%的受訪者認為新聞機構的政治立場相當重要。84.0%的受訪者認為新聞的容易取得程度是重要考慮因素。此外,新聞系學生較其他大學生,更重視新聞頁面設計美觀程度。
逆境中 繼續支持同路媒體
樹仁大學新聞系學生Anna一直有閱讀《蘋果日報》、《立場新聞》和《眾新聞》的習慣,每天都會瀏覽新聞應用程式的通知。在常看的三間傳媒都停運後,她選擇閱讀《獨立媒體》。她表示自己較認同它的報道角度,閱讀時有「圍爐取暖」的感覺。但另一方面,她認為像獨媒的小型媒體,人手、資源較少,因此對其新聞質素的預期不高,甚至只把報道當作評論看待。為補充新聞資訊,Anna也會看港台、Now TV等規模較大的媒體。
她認為,新聞的重要性在於促進讀者思考社會現狀,若側重看某一立場的報道則不能有效地吸收資訊,「只是在同一個圈中取暖」,因此她有空也會閱讀與其立場不同的報章,如《大公報》、《文匯報》,以全面了解時事。
疫情新聞重複 讀者陷於疲勞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過去一年大學生減少了閱讀新聞的調查結果是意料之內。《蘋果》、《立場》和《眾新聞》本是大學生較常看的媒體,它們停運直接影響大學生閱讀新聞的習慣。除了媒體的變化,蘇鑰機指,社會時局亦是大學生閱讀新聞習慣改變的影響因素。在疫情下,疫情以外的新聞都「靠邊站」,讀者對重複的新聞內容難免感到厭倦,亦可能出現新聞疲勞,以致降低閱讀新聞的意欲。此外,現時社交媒體上各種資訊已很豐富,亦會使人減少收看傳統媒體的興趣和時間。
蘇鑰機估計,香港整體社會閱讀新聞的趨勢與大學生的情況大同小異。但若市民對新聞關注度持續下降,便會更多透過親友分享、傳聞等非新聞渠道了解社會。從這些渠道得來的資訊質素難免參差,亦會影響市民的認知能力。而且閱讀人數減少,會使新聞機構經營面對更多困難,新聞監察社會的「守門人」職能亦會被削弱。蘇鑰機坦言,這
「對整個社會、新聞界、市民來講都不是一個好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