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考試欠透明 口同鼻拗惹批評

設計圖片

今年七月,一名青年應考輕型貨車牌照後,疑因不及格心存不滿,與考牌主任(下稱考官)發生口角,一怒之下更揮拳襲擊考官。

考車內只有考生和考官,「口同鼻拗」情況時有發生。考生可選擇上訴,但由2013年至今,近1,500宗投訴及覆核個案中,僅有四宗成立。運輸署兩年前曾建議在考車增設攝錄器材,駕駛教師和考官團體卻有所保留,認為安裝攝錄器材或會惹來更多爭議,最後建議不了了之。

記者│廖文懿 編輯│麥浚豪 攝影│麥浚豪

三年前,仍在修讀大專課程的蘇沛聰在油塘應考輕型貨車路試後,被判不及格,至今記憶猶新。蘇稱開考不久,便在嘉榮街遇到一名正在倒車的電單車司機,於是將考車減速。蘇表示,雖然當時沒有跟該名司機四目交投,但蘇留意到他看著後視鏡,沒有繼續倒車,認為該司機已經讓路。他擔心若停下考車,有可能因不注意交通情況而被判不及格,加上覺得路面尚算寬闊,決定繼續向前慢駛。

考官此時突然煞停考車,質問蘇怎麼沒留意有人倒車。蘇心知不妙,因記得駕駛教師曾經說過,考生犯下嚴重錯誤,考官才煞停考車,判考生不及格,考官舉動令蘇的心情跌至谷底:「(當時我)覺得死定了,已經不想繼續考下去。」

考官最後以「未有查看交通情況」的嚴重錯誤,判他不及格,蘇聽從其駕駛教師建議,找考官問清楚。考官只簡單解釋,指判決基於蘇沒留意電單車正從路邊駛出。蘇不認同考官說法,但坦言當時年紀尚輕不懂處理,加上其教師表示「告不入考官」,勸諭蘇重考了事,蘇最終沒投訴或覆核成績。

蘇認為應在考車內外安裝獲運輸署認可的攝錄鏡頭,當判決值得商榷時,第三方可參考影片,判斷考官判決是否合理,以保障考生權益:「(現在)考官說得就得,唔得就唔得,根本沒有(其他)人知道車內發生甚麼事。」

圖為油塘嘉榮街,是蘇沛聰的考試路段,這裏有預留位置,讓司機停泊私家車和電單車。(麥浚豪攝)

每年過百宗申訴 僅零星個案成立

當考試發生「口同鼻拗」的情況,有考生選擇投訴或覆核成績。根據運輸署的數字,由2013至2017年,署方平均每年接獲約230宗投訴或申請覆核個案,佔每年整體路試數目約0.15%。

運輸署今年首九個月收到166宗投訴或覆核申請,當中約八成個案為考生聲稱沒有犯上考官所評定的錯誤,其餘兩成則主要關於考官的行為和表現,例如考官的態度、指示及評分標準等。

不過,由2013年至今,近1,500宗投訴及覆核個案中,僅有四宗成立,其中三宗是經運輸署內部調查後,發現考試評核有錯誤或疑點;另一宗則由交通審裁處裁決,認為申請人在駕駛考試中被評核所犯的嚴重錯誤未能成立。

運輸署表示,大量投訴或覆核不成立,是由於個案的指控沒有理據支持,而署方或交通審裁處覆核個案時,會重新審視考生提出覆核的理據、考官即場記錄的考生錯誤、考官對考生指控的回覆、現場實地觀察的紀錄等,繼而判斷投訴或覆核理據是否成立。

設攝錄機惹爭議 業界拒自費安裝

運輸署亦指,他們曾在2016年至2017年,研究在考車增設攝錄鏡頭。他們同時諮詢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和駕駛教師業界,又探究外地駕駛考試是否有錄影安排。研究結果顯示,有關建議涉及不少問題,包括錄影器材及技術限制、侵犯個人私隱、駕駛教師業界憂慮安裝成本高昂、為考生造成壓力等。

香港駕駛教師從業員協會主席胡慶盛表示,運輸署曾與業界商討有關事宜。胡認為,在車內外增設攝錄鏡頭,有助提升考試的透明度,萬一考車跟物體發生碰撞,導致考生被判不及格,調查人員都有證據判斷考官判決是否成立。

可是,基於成本考慮,不少教師對建議有所保留。胡指,運輸署提議考車內外最少安裝十多個鏡頭。由於考車由駕駛教師擁有,署方希望教師負擔一切相關器材的開支,但胡認為費用應由署方承擔:「你們(署方)要求我們做,不如實際給我們一個系統,我們負責裝上去,(鏡頭)有甚麼事你們負責維修保養。」

胡慶盛認為,既然運輸署要求業界在考車安裝攝錄器材,器材理應由署方提供。(麥浚豪攝)

業界亦擔憂,此建議或會衍生不少問題。胡稱,如果鏡頭壞了,考試或許無法進行。該會公關顏偉文補充,若果考試期間鏡頭出現問題,例如鏡頭攝錄不同步、突然脫落、遇上霧氣等,有可能惹來考生投訴。

本刊記者曾向李健駕駛學院、鏗鏘駕駛學院和香港駕駛學院查詢,以了解他們對此建議的取態,惟香港駕駛學院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接受訪問,李健駕駛學院和鏗鏘駕駛學院則未有回覆。

儘管業界未能就建議與運輸署達成共識,但胡提議政府可嘗試以其他方式增加考試透明度,例如成立專門監察考官的組織,安排中立人士抽樣監考,評估考官判決是否合理。

考官憂設攝錄機 投訴數字將倍增

不僅駕駛教師組織,有考官工會亦曾探討運輸署的建議。香港政府華員會考牌主任分會主席陶源德指,曾就此收集內部意見,當中有不少考官同意在考車安裝攝錄鏡頭,讓他們有真憑實據,減少與考生「口同鼻拗」的情況發生。

不過,陶擔心考生動輒向運輸署要求查看片段,導致投訴個案數字倍增,增加署方負擔。陶又擔憂硬件限制會引起不少爭執:「如果未能十全十美,百分百呈現當時(考試)情況下,貿然去做這件事(在考車增設攝錄鏡頭),我們極不贊成。」

該會聯絡人佘雋明舉例,假設考生在雙線雙程路上遇到一輛壞車,考生需根據當時路面車輛數量和車速,決定停駛還是越線駛過壞車,但鏡頭未必能夠拍攝較遠的車輛。如果第三方單憑片段審視考生表現,或會因未知當時實際路況,質疑考生的判斷和舉動。

至於近年為何只有零星投訴或覆核個案成立,陶相信其實部分考生並非不滿判決而向署方申訴。由於考官的工作指引並不允許他們與考生溝通,考生只能向駕駛教師複述情況,問個究竟。若教師未能指出其犯錯原委,考生便藉著投訴機制,向考官查詢相關詳情。

陶源德擔心,在考車增設攝錄鏡頭,或會令部分考生動輒向運輸署申訴,增加署方負擔。(麥浚豪攝)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恒鑌稱,未曾接獲考生投訴個案。陳認為考車內只有考官和考生,萬一雙方發生衝突,沒有第三方作證,對雙方都不利。若要提升考試透明度,除了設立監察委員會,署方可重新考慮在考車增設攝錄鏡頭,起碼有片為證,讓第三方參考,保障雙方利益。

然而,陳覺得不宜在考車增設過多鏡頭,對考生造成壓力,建議署方可參考Google街景車,在考車車頂設置攝錄機,便能將四面八方的路況拍下來。陳又認為政府為業界提供補助的話,有助落實署方的建議,在考車裝設攝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