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平平無奇的離別

記者|林衍宏

說來慚愧,直至在決定做互委會故事的時候,我才第一次聽過互助委員會這名堂。

別人說當年今日是十分麻煩的題目,既要兼顧當年,又要兼顧今日。更難的,是要尋找已經消失或將要消失的東西來書寫。

可能這幾年來的香港人早已習慣離別,在尋找題目的一刻才發覺,原來單在今年已經有這麼多舊香港的事物已漸漸消失了:珍寶海鮮舫、東鐵「烏蠅頭」列車、霓虹招牌、大大小小的老店等等。

寫個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寫兩句懷念的說話,然後安然地接受它們的離去,似乎是香港人近年來面對離別的方法。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有幸遇見不少盡己之力,服務街坊多年的互委會人士。他們扎根地區多年,但從來不求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業」;不會大肆宣揚自己成功爭取紅綠燈多停幾秒。只是踏實地每天打開辦公室的大門等待有需要幫助的人到來。他們做的,是沒有酬勞又吃力的工作。

在區議員消失殆盡的時代,互委會已成為最接近基層的地區組織。但到了今天,就連最務實、最低調的組織,也要被抹殺了。民政署回覆關於取消互助委員會查詢時,用了近一周的時間,將記者會上堂而皇之的措辭,一字不漏地搬上了回覆的信件,實在殺了我一個措手不及。

我並不喜歡過分緬懷昔日香港光輝的論調,互委會的消失自然有其原因。我只希望不會有人又再搬着「懷舊」、「歷史」、「昔日香港」等等的陳腔濫調大肆炒作互委會,在它消失前的一刻才趕忙打卡、研究、緬懷一番,實在嘔心至極。讓他們靜靜地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似乎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