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當年今日網站開版-01](https://webarchive.lib.cuhk.edu.hk/20221222070608im_/https://ubeat.com.cuhk.edu.hk/wp-content/uploads/2022/10/161%E7%95%B6%E5%B9%B4%E4%BB%8A%E6%97%A5%E7%B6%B2%E7%AB%99%E9%96%8B%E7%89%88-01-678x381.png)
記者|林衍宏
說來慚愧,直至在決定做互委會故事的時候,我才第一次聽過互助委員會這名堂。
別人說當年今日是十分麻煩的題目,既要兼顧當年,又要兼顧今日。更難的,是要尋找已經消失或將要消失的東西來書寫。
可能這幾年來的香港人早已習慣離別,在尋找題目的一刻才發覺,原來單在今年已經有這麼多舊香港的事物已漸漸消失了:珍寶海鮮舫、東鐵「烏蠅頭」列車、霓虹招牌、大大小小的老店等等。
寫個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寫兩句懷念的說話,然後安然地接受它們的離去,似乎是香港人近年來面對離別的方法。
在採訪的過程中,我有幸遇見不少盡己之力,服務街坊多年的互委會人士。他們扎根地區多年,但從來不求人記住自己的「豐功偉業」;不會大肆宣揚自己成功爭取紅綠燈多停幾秒。只是踏實地每天打開辦公室的大門等待有需要幫助的人到來。他們做的,是沒有酬勞又吃力的工作。
在區議員消失殆盡的時代,互委會已成為最接近基層的地區組織。但到了今天,就連最務實、最低調的組織,也要被抹殺了。民政署回覆關於取消互助委員會查詢時,用了近一周的時間,將記者會上堂而皇之的措辭,一字不漏地搬上了回覆的信件,實在殺了我一個措手不及。
我並不喜歡過分緬懷昔日香港光輝的論調,互委會的消失自然有其原因。我只希望不會有人又再搬着「懷舊」、「歷史」、「昔日香港」等等的陳腔濫調大肆炒作互委會,在它消失前的一刻才趕忙打卡、研究、緬懷一番,實在嘔心至極。讓他們靜靜地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似乎是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