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冠肺炎疫情反覆,政府於9月初推行普及社區檢測計劃,並以本港目前醫務化驗檢測能力不足為由,以豁免註冊方式短暫引入內地檢驗人員;做法除了引起市民對私隱及內地人員資歷的質疑外,本港醫務檢測承載力亦備受關注。
雖然醫療化驗行業是「六大優勢產業」中檢測及認證業的一部分,但有業界人士指,無論新冠肺炎有否來襲,醫務化驗業界一直處於人手及資源嚴重不足的處境,加上疫情下工作量有增無減,令醫務化驗行業面臨崩潰。
記者|莫浩廷 編輯|蔡健行 攝影|莫浩廷 蔡健行
本港醫務化驗行業主要分為臨床生化學、細胞病理學、血液學及微生物學四大範疇,由病毒所致的新冠肺炎,化驗由微生物科負責檢測。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衞生署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現時每日可處理約7,000個新冠肺炎病毒樣本。至於公營醫院,醫管局指化驗量最高峰亦同樣為約7,000個。惟公營化驗系統不足應付新冠肺炎疫情,衞生署因而向五間本地私營化驗所直接採購檢測服務。
公院化驗師工作量爆煲 瘋狂加班
「一開始我們都有制定截止(收集標本)時間,但到最高峰,6、7月的時候就沒有了;標本堆積起來還是要處理,其實都是24小時不斷在做。」
公營體系長期人手緊拙,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醫務化驗的人手問題更顯嚴峻。Larry(化名)是公立醫院微生物科的化驗師,他工作的化驗室,疫情前已經需要超時工作;7月疫情再踏入高峰,原定朝九晚十運作的化驗室,需要改為24小時運作,應付緊急化驗及新冠肺炎測試:「一開始我們都有制定截止(收集標本)時間,但到最高峰,6、7月的時候就沒有了;標本堆積起來還是要處理,其實都是24小時不斷在做。」Larry指,新冠肺炎的快速測試需時約45分鐘,至於核酸檢測則至少需要3小時。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在疫情第三波高峰的7、8月,衞生署和醫管局平均每日化驗約9,500個新冠病毒檢測樣本。
Larry指,自疫情開始到8月,由於工作增加,化驗室全體需要重新調整假期安排,以應付化驗需求,甚至最誇張的一次有同事試過加班三至四小時。除加聘員工和退休化驗師應付,醫院曾指派其他科別化驗師負責微生物科常規工作,奈何要先訓練他們約一週,故後期取消了這個安排。
化驗工作不能延誤 加班已是等閒事
至於平日工作,Larry說,微生物科一般較多人手工作。他指種菌、試藥等每個步驟都非常耗時,而微生物繁殖更需時一天,因此當日工作必須當日完成;在疫情前,同事已經常加班,也不願意拖延化驗程序。因為醫生是需要按照化驗報告,斷定病情以及安排合適治療。一旦化驗延遲,病人未必能夠及時得到治療。
公營醫院化驗室除了微生物科外,其他無需處理新冠肺炎化驗的科別亦同樣面對龐大工作量。醫管局員工陣線理事梁啟維同樣是在公營醫院工作的註冊化驗師,他所屬的臨床生化科,每日處理約4,500個樣本,主要是化驗體液,例如尿液、血液等。雖然較多應用自動化,但工作仍然應接不暇,近來情況更加惡化。
儀器過勞出故障 延誤化驗進度
「機器太操勞,一日做幾千支,很難不壞的。」
人手以外,資源也是個大問題。梁啟維表示,臨床生化學的化驗大部分都依靠儀器,惟機器經常耗損卻未有適時更換。公院的檢測儀器因龐大工作量,經常故障,但還要繼續使用,直至有預算更換為止:「機器太操勞,一日做幾千支,很難不壞的。」他說,化驗師除了負責化驗外,也需要維修儀器。他們在開始工作前會先檢查機器,通常那時就會發現問題,有時更要半日才能夠修理好。化驗師一方面要修理壞機,另一方面要檢查和啟用後備儀器,會推遲化驗工作,結果難免要加班。
梁啟維指,過往醫生會要求化驗部門做額外的化驗工作,希望能夠為病人做到更全面的化驗,方作診斷,但現時受資源所限也只能回絕這些要求,令醫生只能為病人安排較必要的化驗。
疫情期間 私營化驗所亦要加班
公營化驗工作超負荷,私營化驗所亦需要增聘人手及加班,才能應付龐大的樣本量。
香港(CH)病理檢驗中心是其中一間獲政府認證進行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的化驗所,亦是向衞生署提供化驗服務的五間化驗所之一;中心化驗室經理侯元琪指,化驗所約在6月開始每日最多會收到以千計的樣本,包括來自衞生署以及私家醫生轉介市民的深喉唾液樣本和鼻咽拭子樣本。就此,中心雖然在高峰期已在原有人手中安排十人應付工作,並且加聘了兩、三名醫務化驗師和一名助理,但化驗量之多依然難以應付。她透露,有部分早更同事本應在早上8時上班,亦特意提早到早上6、7時便到化驗室開始工作,甚至由上午工作至凌晨12點,部分同事更願意在放假的星期日亦回公司加班。
人手長期短缺 公、私營化驗所爭人用
目前全港共有3,900多名註冊醫務化驗師,其中1600多人由醫管局聘用,佔全部人數超過三分之一。然而,根據食物及衛生局在2017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本港的醫務化驗人力資源推測為「有輕微短缺或大致平衡」,又預計今年有44個空缺,而人手短缺的情況將於未來十年持續;而當中大部分將是醫管局的空缺。
東華學院醫療化驗科學理學士課程主任李世杰指,畢業生入職醫管局的職級為副醫務化驗師,連同員工津貼起薪約三萬元,薪酬理想加上發展機會較多下,幾乎全部畢業生均投身醫管局。他續指,雖然不少私家醫院的化驗部門的薪酬已與醫管局看齊,甚至更高,惟在公營醫院工作則能接觸較多種類化驗工作,故仍較吸引。
在私營化驗所方面,香港(CH)病理檢驗中心化驗室經理侯元琪表示,大多數本地大學畢業生皆被醫管局吸納,私營化驗所要招聘合適人選最長需等三、四個月。不過,她指私營化驗所工資水平,開始追上公院,也觀察到更多化驗師希望留在私營化驗所,因為能接觸多方面工作、不用當夜班,而公司亦有明確的職級系統,為員工提供晉升機會。
增學額追不上需求 培訓新血需時
目前本港的醫療科學學士課程,主要由香港理工大學及東華學院開辦;現時每年學額分別為54及45個;另外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每兩年亦會開辦一次醫事技術高級證書課程,提供約70個學額。
李世杰指出,2003年沙士後經濟不景,及後醫管局近十年沒有聘請新的醫務化驗師,相關學科學額也減少,令行業出現斷層,青黃不接。而現時醫生在診斷病人時愈來愈依靠化驗結果,同時希望能夠透過更多化驗得知病人的臨床資訊,加上人口老化,導致化驗需求上升,公院平均每年化驗量增加至少10%。他又指,過往與食衞局開會時,局方表示希望校方能增加學額,而學院亦已多次增加學額,由2012年20個,到2017年增加至30個,其後於2019年加至45個,但要滿足人手需求,始終需要時間。
批政府欠長期計畫 教學配套需並行
東華學院醫療化驗科學副課程主任朱杏楣指,除了依照未來需求推算規劃學額,當局也要兼顧其他配套和就業前景;目前政府沒有長期計劃創造職位支撐行業,慢慢增加學額「未嘗不是好事」。李世杰亦指出,目前學校實驗室有限,若果貿然增加收生,將對實驗室構成壓力。
《大學線》就醫務化驗行業人力和資源問題向食物及衛生局查詢,局方回應指,有關報告是按醫療服務使用率和人力供應作推算,並且配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的三年規劃期,每三年進行一次醫療專業人員人力規劃和推算工作,預計今年年底會有新一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