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上網課)他會豎起腳,但我又不能在熒幕前責罵他,免得騷擾他上課,只能坐在旁邊盯著,他才會坐好一點⋯⋯」育有兩名子女的全職家庭主婦Karen每天也會花上數小時監督正就讀小一的幼子上網課,雖然她不斷叮囑幼子要端正坐好、專注上課,但不消一會兒,他便開始分神,時而用腳撩起玩具,時而用間尺切割擦膠。說起幼子學習能力以至整體發展也未達至該年齡應有的程度,Karen亦無奈輕嘆。
零至八歲屬於腦部發展及學習的啟蒙階段,對幼兒的成長極其重要,惟自2020年起疫情持續,網上教學取代了面授課堂,使幼童感官、社交、認知等各方面的成長處處受限。面對兒童發展遲緩的個案日增,家長及教師均大感無奈。
記者|何諺琳 編輯|楊家瑩 攝影|楊家瑩
Karen察覺幼子從小富有好奇心,愛四處觀察新事物,會主動比較不同樹葉形狀,又愛在街上上躥下跳,故此為他選讀活動式教學的幼稚園,課程包括不同體驗活動,如在教授「水」時,會帶學生參觀噴水池、瀑布及湖,再進行水蒸發等實驗,她盼能藉此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不過,自幼稚園中班下學期起停課後,課時大幅減少,全日制課堂變成一星期兩堂、每堂僅一小時的網課,原先可到户外考察的課堂,改由老師以說故事形式教授,至於另一堂則由小朋友就特定課題搜集資料後作簡報,如向同學介紹一種海洋生物等,她坦言兒子「根本沒怎樣學習。」
網課難取代手把手教學 進度大幅落後
「老師現在會在紙上寫字,你們用手指在熒幕上跟著寫撇、直、勾⋯⋯」網課限制多,幼稚園老師只能以「手指筆」取代握筆寫字教學。Karen苦笑道:「手指筆又如何和手握一支筆相提並論?」缺乏幼稚園訓練,她早觀察到兒子執筆姿勢奇怪,握筆時筆尖向著自己,無奈她也不懂如何糾正:「可能我執筆也不夠正宗。」嘗試矯正時,兒子卻抱怨鉛筆遮擋視線,不願改變握筆方向,令她無從入手。她曾向班主任求助,惟老師看似未能理解她的描述,只建議把擦膠放在虎口位置並握緊以作鍛練,但兒子依然故我,她唯有放任。
Karen指以往該校的學生在幼稚園高班(下稱K3)時已有英文句子書寫練習,唯獨兒子這一屆至畢業仍停留在學習單字的階段。她現正就讀小四的長女,過去就讀傳統幼稚園,以往由於兩姊弟幼稚園教學性質不同,難以比較他們的學習進度,直至銜接上同一小學,Karen才發現幼子學業明顯落後——姐姐小一時已懂得看、讀、抄寫一篇中文課文,並認識文章內九成字詞;但弟弟幼稚園網課時功課量大減,由實體課時每天一份語文或數學練習,減至一星期只有一天派發功課,令弟弟中文認字能力較弱,升至小一亦未能完整朗讀一篇課文,只認識文中三至四成字詞。縱然網課時Karen可騰出更多時間和兒子讀故事書,但很少練習運筆寫字,令學習進度遙遙落後:
「唉……他簡直需要老師重點栽培,他在班上算是寫字最慢的其中一個,默書時老師更要停下來,再向他讀多次才能跟上。」
全天候支援冀拉近學習差距
「吓!為甚麼要默書呀?我要返回幼稚園!」初上小學時曾短暫復課,但弟弟總是百般不願地回校上課,完全不適應緊接的課堂及龐大的功課量,派發考試卷時更令Karen哭笑不得:「他只做了試卷的頭幾個部分,後面覺得寫字太累了就不寫下去,氣死我了!」
後來,班主任和Karen均發現弟弟書寫及記認字詞的能力稍遜,為了收窄其學習差異,她每日除了督促兒子做功課,更會要求他抄寫額外的課文及生詞,循序漸進地操練。另外,有見兒子的專注力欠佳,她會全天候守候在側、清空桌上所有東西,讓兒子專心做作業。 她笑言「他寫下字又要飲下水、去一趟廁所…… 有時候又會搞下擦膠碎、整斷鉛筆芯又要刨筆。」弟弟起初需花近五小時才能完成三份課業,現時只需三小時便可:「(學習)都是緩慢,但總算是有所改善。」
疫情下疏於社交 難表達內心想法
長時間停課不單加劇了幼童之間的學習差異,更大大削減了兒童與人交流的機會。王女士一家四口居於深水埗約120呎的劏房,其正就讀K3的幼女於幼稚園低班上了一個學期便停課,她直言妹妹社交機會較少,除了和八歲的姐姐交流外,疫情下亦難以約其他同學見面,缺乏機會運用語言。
長時間滯留家中,幼女沉迷電子產品,每天也花上約四小時觀看網上英語短片,更會模仿外國人的發音,故英語表達較流暢、中文說話能力特別弱。王女士指出幼女到幼稚園中班也只會說斷句,無法用完整句子表達自己,甚至需思索一段時間才可吐出兩至三個字詞,她形容「就像外國人說中文」。相較於其他同學可以自然地講話,她發現幼女比較吃力,家人往往要靠她說出的單詞以推敲出她想表達什麼,倘若家人要求她覆述,她則會因家人未能理解其意思而發怒,直至K3短暫恢復面授課堂,她的表達能力才逐漸改善,學懂說完整句子。
憂慮孩子成長 基層家長嘆「不懂做父母」
不過進一步問及幼女有哪些發展及學習能力未達至應有水平時,王女士細想片刻,坦言不太清楚。縱使有照顧長女的經驗,觀察到幼女有表達不清、不聽管教的問題,估計妺妺的學習能力遠遠不及姐姐,但直至看到幼稚園評估她發展為「中下」水平,王女士才意識到幼女確實有學習遲緩的問題。惟她未有細看評核範圍及評語,並不熟知確實有哪些範疇有待改善。
在內地接受教育的王女士坦言不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及幼稚園課堂內容,她日常只會購買一些價錢較平的內地幼兒補充練習,以助幼女鞏固知識,但她指那些練習題型和香港的課業不盡相同,坦言「我也不知道在香港應怎樣學習。」眼見孩子各方面的發展較為緩慢,卻無能為力,她亦感到自責,慨嘆:「我真的不懂做父母。」當下幼稚園再次停課,她無奈道:
「擔心他們學不到東西,靠我教真的學不到甚麼。」
學童自理能力低 特殊學習個案增
錯失近兩年幼稚園生活,孩子的自理能力明顯滯後。從事教育近二十多年、第五年擔任小一班主任的李老師直言應屆小一生自理能力比以往弱很多,使她由過往照顧學生時「游刃有餘」到現時「三頭六臂也難擺平」。
她解釋小朋友習慣在家每遇困難便找媽媽或家傭協助,久而久之變得「飯來張口,衣來張手」,連打開書包找出書簿作業亦難以完成。李老師笑言班內很多學生小息時不懂拆開零食包裝,便「當老師是工人」般叫老師幫忙打開,又會將包裝紙亂扔在地上,又不懂得扭緊水樽的樽蓋等。短短15分鐘的小息可謂事故頻生,學生呼叫「老師!」的聲音接連不斷,令她疲於奔命。
對此,她認為未必是學童天生機能問題:
「有些是訓練到的。」
她解釋網課下孩子在家中欠缺規矩規範其行為,加上普遍家長對兒童應有的發展進度概念薄弱,尤其有些父母只得獨生子女,無經驗作參考,加上家長不像老師般可比較多個同齡學生,故未有及時察覺到孩子發展遲緩的問題。
李老師表示除了校內有專家及言語治療師為特殊學習需要學童提供訓練外,她也會教導家長應如何管教孩子,甚至邀請家長到校觀課,她深信家校攜手合作,定可協助學生追上小學課程的進度。
疫情影響難下定論 家校合作有助孩童發展
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王洛瑤Charlotte表示,兒童的發展由遺傳、環境、成長、學習四大因素互相影響而成。發展遲緩的研究指出有70%個案都是成因不明,而在缺乏有關研究的支持下,暫時未能夠總結疫情會否直接導致小朋友整體發展遲緩。但在環境方面,父母忙碌,或小朋友缺乏適當社交及言語刺激,均有機會影響發展。她提醒父母若留意到小朋友未能達到應有的里程碑,便應盡快到兒童智力及體能測試中心等機構接受評估。
中小學復課遙遙無期,除學校的支援外,家長難免要兼任教師的角色。Charlotte建議家長可清空家中一個角落讓小朋友專心上課,並訂立時間表,盡量仿照學校常規,以提升孩子專注力,強調家校合作亦十分重要:「相信在網課框架下,不論老師或治療師都希望讓家長可以把學校的部份技巧放到家中,和小朋友繼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