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慧珊
弱勢社群總是容易被忽略,若不是報道反修例運動中清潔工人的待遇,我或許未必有機會深入了解他們的工作。
在這場運動中,我們關心政府的責任、人民的聲音、警方的執法,卻很少留意前線清潔工人的悲歌。九月十五日警方在金鐘清場,翌日清晨我們來到夏慤道了解清潔工人如何善後。一抵達現場,刺鼻的胡椒水劑氣味令我們不斷打噴嚏,在那裡裏多待一秒亦感到不舒服。但眼見清潔工人裝備簡陋,工作量大增下仍然緊守崗位,實在讓人心疼,讓我更想報道他們工作的苦況。
外判清潔工人待遇差已經是老生常談,工會爭取工人權益亦有十七年之久,直至上年,食環署終於改變制度,在選擇外判商時更着重其服務質素,包括工人待遇,而非只側重於標書價格,改善以往因價低者得而剝削工人的情況。這刻我才意識到,社會對弱勢的關注實在不足,要改變清潔工人待遇問題,亦非一朝一夕之事。體制的改善需要工會堅持爭取、大眾的關注,以及政府的正視。
我們採訪十多位清潔工人,大部分年過六十,我對其中一位清潔工人的印象特別深刻。深刻的不單止是她的辛勞,也是她似乎對生活失去信心。「你們都幫不了我。」她曾經拒絕讓記者繼續發問。即使他們不相信生活可以變得更好,我仍堅信把他們的聲音寫出來,讓更多人關注,從而帶來改變,這是我作為記者的初衷。
完整報道: 衝突後遺 收拾殘局的清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