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留聲

你哋點解想上莊?

上莊原因都不外乎是挑戰與磨練。至於選擇上電台莊的原因主要是興趣與責任的平衡吧:想做一些不但和同學息息相關,而且有趣的製作;同時想學會承擔身為中大學生和社會公民的責任,透過和莊員合作,以及關注校園及社會議題,希望履行對觀眾,包括中大同學甚至公眾的承諾,逼使自己更成熟。中央莊的身分規定了我們需要向基本會員負責,所以我們在創作的選材以及次數上不能過於隨意,需要確保同學能掌握了解到一些重大的校園消息。而這個前提使我們在創作報導時不能完全以個人喜好為主導,需要學會平衡興趣與責任。而面向的觀眾的規模亦遠超於中學組織,也是一種重大挑戰。電台正是糅合了上述兩項特點:創作自由而需肩負一定責任,肩負責任卻不受絕對約束。

你哋嚟緊會做啲咩?

主要有三大方向:製作節目、報導校內校外時事、整合梳理資訊。我們已經開始製作了不同類型的節目,包括心事直播室、校園搜記、音樂訪談等,範圍覆蓋不同需求,未來亦會拍攝更多不同類型的節目。

近來正值多事之秋,香港市民與政府正就政制以及諸類積存已久的民怨展開角力,我們亦有紀錄不同遊行集會的過程、通過文字以及影片圖照報導現場情況,也會跟進校園問題,包括學科資源、膳食等。

理想校園媒體應該係點?點解會有咁嘅判斷?

我想大家應該聽厭了客觀持平等字眼,而問題問的也是校園媒體。作為一名學生,自問功夫未修煉到家。要極度持平,不受主觀情緒影響判斷,是一大難事。不扭曲事實,這是傳媒基本的原則,但是否要不帶有立場色彩,我卻不太肯定,非牟利以學生為服務對象的校園傳媒,立場上自然會偏向學生,這是無可避免的。所以我想理想的校媒就是能令同學更掌握校園內外動態以及捍衛同學利益吧。

校園電台喺社會運動發揮到咩功效?

主要是紀錄現場狀況以及整理傳播現場資訊,令更多人了解運動情況。我曾在集會現場與一名老師討論過這道題目。我們討論到底校媒在現場的定位應該是甚麼,站在最前線的確能捕捉最多重要時刻,尤其開槍情況以及警民對峙的張力,但其實早有一堆有著精良裝置的傳媒機構站在防線前緊貼事態發展,校媒的發揮空間未必太大。校媒的特點應該是沒有追求點擊率的壓力、以及相對青澀。所以相比時刻站在最前線,我們或傾向捕捉一些發生在周邊的事況,例如天橋上,暗巷中或者後排示威者的交流場面。我想校媒應該是提供更多現場不同場景的資訊,方便大家拼湊更完整的畫面。

傾莊嘅時候上莊揀左啲咩同你哋一齊傾?

上莊原因、電台運作、對於部分時事新聞的立場等在傾莊時也有討論過。其實形式多為上莊引導我們討論,間中分享過往經驗作為參考,例如在製作上,基本的有如器材操作、會議文件、與校方的聯絡溝通,深入些便是選材的建議、拍攝時曾遇上的碰壁位、觀眾群的分析。如何拿捏好自身立場與傳媒所需要的客觀持平,又或者作為學生傳媒可以從甚麼特別的角度出發。或許彼此初相識未算熟絡,所以有時傾莊像小組討論,爭論氣氛未算熱熾,不過傾莊目的主要都為了解大家大概立場,要組莊其實需要更多自發的會面交流。

你哋理解電台嘅傳統是咩?你哋覺得仲係咪跟緊電台嘅傳統?點解選擇跟或者唔跟?

如果追溯最起始的傳統大抵是爭取大氣電波吧,亦即希望大眾亦可以從收音機中聽到中大電台的節目,令中大電台成為真正的廣播頻道,傳統意思是每屆電台都要做到的目標同埋定位。而實際上中大電台並不要求屆屆都要做到傳統的目標,一開始會寫爭取大氣電波,因為當時電台主要做聲音節目,但隨住時代改變,電台已經不單是做聲音節目,反而依賴社交平台公布影音節目,所以大氣電波這點已經不再是必要爭取的項目。哈哈,其實個人不太喜歡被所謂傳統框死,我認為要跟隨也是電台最基本的責任:報導校園資訊,報導事實。每年的電台也有自己的定位與目標,隨之聲音節目以及影音節目的比例,輕鬆抑或沉重的表達手法也會相應有調整,不存在必定的傳統。不過,一些迴響較好或者有意思的節目,我們也會借鏡參考。

臨近傾莊之際,你哋想傳承啲咩畀下莊?

不跟或者不製造傳統,因為每一屆的定位都不同,並不希望被規條限制。的確,有承繼的傳統可能會令中大電台在媒體機構內更鮮明,但目前來說,我們未有如此大欲望要影響中大電台以後的定位。自己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吧,無必要收外界或者周邊的若有似無的評價而刻意改變自己的步伐。

只有一句提醒,同時兼顧新聞報導以及自家節目製作並非輕鬆事,請勿輕視分工,尤其社會正值多事之秋。

#十月傾莊開心開心
#想玩想chur嚟電台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