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care?? 校園, 11年10月號 訪問:熹、Merry Kristmas 整理:熹 很多人說沈祖堯是一個好校長,小記一直不置可否。直到今年三月,小記在沈校長口中聽到一個I-CARE 計劃,才真正感覺到這位校長要推動一些實事了。故一直十分留意I-CARE 的情況,最近終於在報章上看到相關的消息,向校方查詢後才發覺原來計劃已經不知不覺開始了。於是匆匆就I-CARE 邀約沈校長及社會及公民參與督導委員會主席馬麗莊教授訪問,希望在報章消息以外,得知更多I-CARE 的資料。 神不知鬼不覺的申請、審批 因為媒體的報導主要集中在社會服務的範疇,我們的訪問亦由此切入。令人十分驚愕的是,沈校長指其實學校在七月已經接受了六個申請,而當中批了四個活動(皆為現有的活動)。被問及當時有做過甚麼宣傳,為什麼同學們沒有收到相關資訊時,沈校長和馬教授各有不同的解釋。馬教授稱:「我們已經用了所有的渠道,例如學系、書院,去宣傳」、「前後甚至有兩次」。沈校長則指:「因為I-CARE尚未推行,而且當時是暑假,同學未必留意到。(小記在訪問後翻查自己的電郵記錄,收過唯一一封跟I-CARE相關的電郵是由新亞書院於七月四 日寄出提醒同學七月七日計劃截止申請。)」馬教授補充其實四個計劃中,有一個是由新亞同學自發申請的(亦是唯一一個)。「絕對無預約,要interview,無枱底交易。」 希望同學在O-CAMP幫手處理廚餘 除了社會服務,傳媒最常報導的就是中大打算引入社會企業。既然I-CARE計劃強調的是「培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貢獻社會的心智」,那學校在採購方面負起社會責任、引入社企等,跟同學距離相對遙遠,又如何教育同學呢?「其實你地make左一個good point」沈校長很快就這樣回應我們:「我們在校內做這些東西,都係想作為一個示範,所以話到比同學聽十分重要。」(在另一個訪問中,從委員之一的陳健民教授得知,學校在引入新的社企時,都將同學是否參與其中視為一大重點。他舉例,學校打算引進一個廚餘回收、處理的社企,背後同學已經在辦一個關注中大農業的學生組織。他甚至期望如果整件事順利的話,在未來,同學食完飯幫手處理廚餘可以成為O-CAMP節目之一。) 不會強迫同學參加 整個I-CARE計劃,雖然分六大範疇,好似活動繁多、傳媒亦報得風風火火,但沈校長承認I-CARE主要影響想主動關心社會的同學,不打算強迫所有同學參加。「委員會一開頭有傾過,不過覺得強迫的話,會令學生馬馬虎虎,只為了學分去做。」馬教授亦補充她覺得強迫不好,「十分怕大學教育中學化」。對於學校相對不進取的立場,小記提出學校的課程本身亦有很多強迫的成份,例如體育課,所以強迫與否主要在於學校認為有幾重要/有幾想推。沈校長於是指:「全校一萬個學生一起做一樣野好有難度,行政上會負荷不來。」 聽sharing當參與 沈校長和馬教授多番強調書院本身已經有很好的活動,所以I-CARE計劃不是想取代現有學系/書院的角色。那到底如何令本來不關心社會的同學都會開始關心?「其實現在同學可以active或passive地參與I-CARE。主動的同學當然是直接參與這些社會服務/研究。被動的同學都可以透過在書院assembly聽到有參與同學的分享間接參與。或者會聽聽下都想參加哩!」沈校長如是說。「另外,我們亦會請不同的嘉賓來講座和論壇,今年會請林懷民講人文精神。希望有好多同學都可以參與到。」>< 你想有幾主動 校方有幾可以令到被動的同學都能夠培養關懷社會的意識,大家也許都想像得到。可是作為I-CARE重點目標的「主動同學」又有幾多,又要有幾主動呢?我們可以從沈校長和馬教授談I-CARE社會研究一窺究竟。社會研究這一部份,學校希望同學自己會提出到一些研究計劃,學校就會審批,每個project最多資助兩萬四。被問及一般本科同學又如何有足夠的知識/能力去計劃一個有意義的社會研究。馬教授指:「其實不需要是太深入的研究,可以是簡單的行動研究,例如去正生書院做深入訪探。」沈校長則指其實希望老師亦會幫手:「老師同一班同學傾傾下,就會發覺原來有這個社會問題要關心!」於是我們追問,究竟會否有一些比較具體可以幫助、預備同學計劃社會研究的東西,例如工作坊、甚至是配對同一社會問題感興趣的平台。沈校長才表示:「可以考慮。」 後記 尤記得在三月我們就曾訪問沈校長推行I-CARE的理念。沈校長指「唔想為派野而派野」,而是希望透過活動之前的準備、活動完之後的檢討/反思/分享,令到「同學在參與這些服務時,對社會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理念當然好,但要真正切實執行,學校跟同學的溝通實在不可或缺。可惜,在今次的訪問可以看到,這些溝通和理解實在欠奉。 校方一方面將整個I-CARE定性為一個非強迫的輔助計劃,主要為了鼓勵主動的同學更主動關心社會事務。這直接/間接地無視未關心社會的「被動」學生的能動性,排拒了大部份的學生(為甚麼他們不可以由被迫關注低下階層到真正接觸他們到真正受感動?)。另一方面則對學生的主動性抱有不合理期望,又不打算做好宣傳和跟學生的溝通。這樣,縱有再宏大的理念又如何可以落實呢? I-CARE,你真的在意嗎? ————————– I‧CARE(所有詳情請參閱I-CARE官方網頁) 目的: 培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貢獻社會的心志,使他們在投身社會後仍繼續關心社會需要,運用其專業知識於社會及公民服務。 範疇(預算):社會服務計劃($800,000) 已於7月接受了6個申請,批了四個計劃(於烏干達提供醫療的服務、回內地義教、本地與國際生一起進行服務——「老人/小孩/南亞裔人士」、內地少數民族健康計劃)。將會於十一月開始另一批的申請。 學生主導的社會及公民研究($100,000) 將會資助為數約6個由學生主導的社會及公民研究,老師亦可以從旁協助,每個研究最多資助二萬四千元。十月十七日前截止報名*。報名詳情可查詢學生事務處(OSA)。 推廣社企及企業社會責任($300,000) 將會資助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HKSEC)的優勝隊伍十萬元,協助他們真正建立一個社會企業。另外,學校亦會嘗試在中大引入兩個不同的社會 企業:第一間主要推行廚餘變有機肥料計劃,在校內種植沙拉菜,再售予校內餐廳;第二間則收集廢棄橫額製成精品或紀念品出售。 博群大講堂、研討會及工作坊($350,000) 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先生於十月四日、4:30pm – 6:30pm、崇基學院利黃瑤璧樓地下利希慎音樂廳主講題目:「在水泥地上種花」。其後陸續會邀請不同的嘉賓舉行研討會及工作坊。 *一如以往地缺乏宣傳,小記在截稿之制方剛巧得知。 分享至: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CommentName* Email* Website 在瀏覽器中儲存顯示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個人網站網址,以供下次發佈留言時使用。 + 二 = 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