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way from Home
Anchor for Students’ Voyage

「超級狀元」中大醫科生 親人危疾啟發 立志醫學研究

(In Chinese only)

「做醫生係我由細到大嘅夢想。」林莉雯(Maggie)從小對醫護行業深感興趣,更因家人患病而埋下從事醫學研究的種子,後來榮登2017年文憑試的「超級狀元」,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一圓夢想,更有機會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做實習生,大開眼界。

面對現時醫療制度千瘡百孔,前線醫護承受龐大壓力,Maggie坦言「捱義氣」一說只會令人沮喪,必須正視問題,才能找到治本之道。她目光堅定地說:「自己很想出一分力,看看自己能否在能力範圍內做多點。」

林莉雯(Maggie)一身裝束端莊成熟,穿上白袍更儼如專業醫護人士,但她個性爽朗活潑,言談間笑聲不斷。Maggie自小就夢想成為醫生,中四時曾參與伊利沙伯醫院的暑期義工計劃,在日間專科診所協助文書工作,也有機會在診療室後方觀察醫生診症,她表示:「有別於平時患病看醫生,這樣從旁觀察,能夠了解不同醫生的問症方法,了解診所日常運作流程。由於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很長,當我們幾個義工到了5、6點下班,醫院內還是坐滿病人,這些畫面對於那時日日出入醫院的我來說印象相當深刻。」她坦言有些學生完成義工計劃後覺得不適合這行業,但她則仍然對醫科抱有熱誠。

此外,Maggie的家人曾飽受疾病折磨,更令她立志走上研習醫學之途。她的婆婆患有癌症,需要不時覆診檢查,但每次的輪候時間都過長,又或需要排期照X光等,另外媽媽也曾因貧血嚴重而要入院治療,這些都令Maggie明白到:「疾病對人的影響實在太大,是個漣漪效應,除病患者辛苦,病者家屬也感到無力。現時婆婆的病情受控制,但仍需要接受治療,所以自己想出一分力。」

擁謙卑好學態度

為了修讀醫科,就讀於拔萃女書院的Maggie孜孜苦讀,最終考獲7科5**,以及數學延伸科同樣獲5**,成為2017年唯一一名「超級狀元」。談到文憑試應考心得,她認為:「最重要是應考心態,大家都畀足心機溫書,臨場失手好唔抵!而且考完一科要適當沉澱下,不要多想,放鬆一下再準備下一科,心態上會更加好。每個人溫書方法也不同,自律也很重要,我不會制訂每日的時間表,這樣很大壓力,反而按照每星期去修訂進度表。」

如今Maggie已是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三年級生,她笑言:「人哋話讀醫好辛苦,原來真係好辛苦,哈哈!」率真爽朗的背後,還有無比的用功。「因短時間內要掌握好多知識,不過同學間經常互相幫助,也會於課餘請教教授。」談到有何深刻的課堂,她立即表示自己很喜歡解剖堂,「因為真正解剖人體始終比課本上的圖片更清晰易明,而且每個人體都各有不同。我還記得第一次上解剖堂,大家都拿着手術刀,但沒人敢落手,因為很緊張。同時我深深感到這些『無言老師』好偉大,願意捐贈自己的遺體給學生學習。」在這位超級狀元身上找不到強烈的優越感,反而處處流露對事物的謙卑感恩。

赴牛津參與實驗

Maggie對知識可謂學而不厭,去年暑假更有機會遠赴英國牛津大學做實習生。她表示這次實習的實驗室是從事基因學方面的研究,而她有份協助參與的實驗則主要研究腸神經系統在遺傳學方面如何導致先天性巨結腸病(Hirschsprung’s Disease),繼而她雀躍地拿起紙筆詳細地解釋相關實驗方法,更直呼大開眼界:「以前中學做過的科學實驗都是有已知結果的,但現在則是未知結果,真切感受到做實驗是debug過程,好得意!」她又忽然翻找手袋,取出基因掃描樣本繼續解釋,雙目炯炯有神,充滿對科學的求知慾和興趣。

此外,Maggie為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Global Physician-Leadership Stream, GPS)的一員。GPS除了教授醫學知識,還着重培養領袖,分配教授擔任學生的指導老師,也會舉辦不同workshop,邀請教授醫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或醫療服務,對醫科生也是受益匪淺。「我覺得我們的教授的確以身作則去做好Mentor的角色。領袖能力是很空泛抽象的,不同於讀書考試,答對有A,而是要從課堂或日常接觸中學習不同教授的領袖特質。例如研究運動醫學及骨科的Professor Patrick Yung,他在workshop上談到自己想了解不同案例,便主動義務和體育學院合作,並且到場為運動員提供不同復健服務等等。可以見到他們並非得個講字,而是親力親為去實踐,令我也會想做更多事。」

Maggie同樣不是空口說白話,即使學業繁重,仍然抽空參加「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服務」的義工計劃,協助做街站,向大眾介紹認知障礙症,提高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加強公眾教育,也會跟老人家做記憶訓練,希望能夠減緩他們腦退化的速度。如此勤奮不倦,同樣出自一句:「自己很想出一分力,看看自己能否在能力範圍內做多點。」

盼改善醫療制度

近年本地新聞屢見醫療制度千瘡百孔,尤其公立醫院的病床佔用率嚴重超出負荷,前線醫護承受龐大壓力,疲於奔命,爆發抗議行動,作為醫科生的Maggie又有何想法?

「我認為目前最大問題是高層不承認有問題,就像做練習,是留意自己哪處出錯,繼而改善。聽到『捱下義氣』、『過咗高峰期就冇事』,這些說話都會令人沮喪。基本上醫療失衡的問題眾所周知,你唔講唔代表問題不存在。要找到問題根源,就像實驗debug一樣,再慢慢解決。」Maggie嚴肅地說。

現代臨床醫學之父奧斯勒 (William Osler) 曾言:「對於生命,我們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決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Maggie在訪問中常常自言自己只是「做到有幾多得幾多」,更坦言:「我作為一個醫科生,力量不會好大,但我們這一代發現到有這個問題,到了日後年資夠深,或者就能推動改變。我也期望自己日後能回到醫學院,作為前輩或教授,即使能啟發三四個人,可能已經是很大的影響。無論前線或學院,在不同崗位上,我們都是在服務社會。」她目光澄明,說話鏗鏘有力,熱情不減當年。

資料來源:信報 (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