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榜上友名

鑄鍊補心修腎的鬼斧

彭立賢談香港再生醫學前景

本地培育的彭立賢博士矢志窮生命之源

你有沒有想過活在一個沒有關節疼痛、心臟病、糖尿病、認知退化等疾病的世界?一個可因應個人需要而培植器官以供移植的世界?幹細胞研究及再生醫學用途數之不盡,使彭立賢博士相信香港再生醫學的蓬勃發展指日可待。

彭博士為中大生物化學系博士,現任專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及技術發展業務的TGD Life行政總裁。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轉化自成體細胞,能夠如胚胎幹細胞般繁衍,並可轉化成神經細胞、心臟細胞、胰臟細胞等。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並非來自人類胚胎,故此無須顧慮胚胎細胞研究所引起的爭論。

彭博士解釋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結構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能模仿病灶,供臨床前藥品試驗或篩選之用。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培植人體組織及器官作移植之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所衍生的人類細胞,已徹底改變了臨床測試的模式,因為以動物或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作測試之前,科學家可以憑適當的人類衍生細胞作藥品測試和篩選,提高測試的效率。

少年時代的彭博士醉心遺傳工程學,常詫異於一顆細胞如何發展成人。對生命之源的疑惑,引領他踏上希望之路,從事能減慢衰老,甚至逆齡拒衰的科研。

跟其他人一樣,彭博士十分懷念在大學的日子,珍視與師長的關係。他尤其推許當時中大生物化學系何國強教授的教導。何教授曾指導彭博士如何利用蠶蟲製成瘧疾疫苗。「何國強老師啟發學生思考,而並非純粹的知識傳授。」

從2001到2015年,彭博士先後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當博士後研究員及科學家,參與有關生殖細胞發育和基因表達調控的研究。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十四年成果豐碩,至2015年他決定回港出掌TGD Life。

「我回來第一是因為家庭,第二是因為再生醫學雖然在香港仍處於起步階段,然而未來發展甚為可觀。我一直以來都是從事基礎研究,盼望有朝一日可以把我的研究、知識化為實際應用和服務,惠澤大眾。」

2017年,一名四十三歲母親接受兩次肝臟移植手術後逝世,使大眾認識到急需器官移植病患者的困境,以及因器官移植所引起的道德問題和併發症。彭博士說,雖然複製整個肝臟作移植仍非易事,但只要能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培植一小部分肝臟,減少依賴別人捐贈器官,已經是一大躍進。

「再生醫學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我對再生醫學在香港的發展有十足信心。本港兩所大學的醫學院,皆設有國際知名的臨床測試中心,可進行臨床藥物和其他療法測試。」

彭博士說香港科技園積極吸引海內外的生物技術公司及研究所進駐香港,滙聚人才,並帶來更多研究和技術發展項目。

香港於再生醫學以至生物技術的優勢,在於其保障知識產權的優良法律制度,其研究水平也媲美世界其他地方。再生醫學應用廣泛,所以香港的研究不但能裨益本地,也可澤被海外。

「香港人口不足以支撐再生醫學業,但我不認為這一點妨礙本地再生醫學業的發展。香港永遠是我們的業務基地。」

TGD Life的服務對象為研究所、大學,以及工業界;它們都是從事幹細胞研究,但缺乏研製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及其他衍生細胞的器材和基建。除為其他實驗室研製細胞外,TGD Life也進行自家研發,提升現有的技術。

要推廣再生醫學,彭博士認為香港人應認識到香港有能力進行一流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研究。例如,TGD Life已成功地把皮膚細胞還原至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然後把其轉化成可用於臨床前實驗的神經細胞和心臟細胞。

在培養皿中培植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今天,存於血液、頭髮、皮膚、尿液的細胞,已經可還原至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但要做到治癒糖尿病或培植器官,路途仍然有點遙遠。縱使如此,彭博士深信未來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將可全面發揮其功效。

「我認為只要科學家集合其力量,一天定能達成目標。我的最終目標是盡一己之力,應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於藥物測試,以及恢復有問題組織及器官的功能,為今天的不治之症找療方。」

他說:「能追求自己的興趣,並把興趣變成事業,我覺得自己是幸運兒。」

文/資訊處 E.C.
圖/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9年5月)

標籤
校友 彭立賢 再生醫學 幹細胞 生物化學 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