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心和遠見創造醫療新可能
在香港,醫生的職業生涯一般都是先在醫學院完成六年制課程,然後接受專科培訓,再到公立醫院或私人執業直到退休。不過,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副院長(醫療系統)及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醫生(EMBA二年級生),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他的起點雖與大部分醫生相同,但往後的際遇以及他積極面對改變的心態,令他的行醫生涯迥然不同,踏進更寬廣的世界。
不一樣的行醫生涯
胡醫生的行醫之路從中大醫學院開始。師承優秀的腸胃科權威/學者—包括沈祖堯教授、陳家亮教授、鍾尚志教授等,幾位教授除了是他的前輩、導師和榜樣外,亦秉承著薪火相傳的理念,為他帶來很多寶貴的機會。胡醫生謙稱,是前人的付出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儘管當年以優秀成績完成醫學院本科和專科培訓,可是胡醫生在事業起步之際,便遇著經濟低迷。猶幸得到導師和同事的幫忙,讓他能參與不同領域的項目,包括促進中西醫協作,並為中大醫學院推出亞洲首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組別」,培養具潛質的學生成為未來醫學領袖。最近,他以三年時間協助創建中文大學醫院,並擔任其首席營運總監。
「這些工作讓我得到非一般醫生的獨特經驗,並有機會與各行各業的精英共事,從他們的角度看世界。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所知有限,亦意識到自己的世界很渺小。」與不同持分者合作,亦讓他學會謙虛待人和靈活應對。胡醫生不但樂於接受新挑戰,亦不斷學習,努力拓闊自己的眼界。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訓練策略思維,讓不同持分者都能得益。
環球視野 洞見未來
透過接觸不同範疇的運作,加上擔任亞太腸胃學聯會會長的國際經驗,亦令胡醫生磨練出深邃而廣闊的視野。他觀察到,香港的發展步伐不及彼鄰:「為滿足不斷上升的醫療服務需求,很多地區已積極開拓新市場,整個亞太地區的競爭正在加劇。科技和數碼轉型也在顛覆醫療行業,不斷創新突破。」他寄語香港醫療業界應更積極與外界聯繫,緊貼地區發展,勇於創新,把握新機遇。
胡醫生相信,跨界別合作及建立「生態系統」是未來醫療發展的方向。透過凝聚政府、私營機構、投資者和創科人才,香港可以締造一個具網絡效應和綜合發展的生態系統。「若香港醫療要保持其全球領導地位,就必須創新、打破專業界限、把握新機遇,其中,大灣區和內地對未來十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回歸校園 修煉自己
胡醫生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更好的「生態系統」領袖,為醫療界和香港的共同福祉作出貢獻,因此一直有攻讀EMBA課程的打算,以鞏固知識和經驗。因應新冠疫情,不用頻繁到外地工作,正好成為一個契機,讓他下定決心報讀中大的EMBA課程。胡醫生指出,對選擇毫不猶豫。作為中大的校友和教授,他熱愛中大文化,而EMBA課程的特色鮮明,融匯中西文化尤其吸引;他亦提到他衷心欣賞中大培育的EMBA校友。
「在逸夫書院工作時,我認識了許多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友。他們不僅在專業上取得卓越成就,還肩負起社會責任。中大教育的獨特之處,在於鼓勵學生在職業里程上有所成就外,更要致力回饋社會。中大擁有本地大學中最龐大和緊密的校友網絡,我相信課程能加強我的社會觸覺、專業網絡和領袖智慧,例如學習數碼化轉型的知識。」
以初心培育下一代
竭力推動香港醫療業界發展的背後,胡醫生的動力源於簡單不過的追求—為病人提供更好照顧,始終如一把他們的最大利益放在心上;這也是他希望灌輸給學生的價值觀。正因如此,胡醫生除了傳授知識和啟發學生思維,亦同樣重視培養他們的醫德和價值觀,包括醫患關係中需有的同理心、關懷和慈愛。
其中一個胡醫生的教學重點是專業溝通。「醫生所展現的關懷是透過語言來表達的。病人將自己的生命及健康託付給他們的照顧者。如果醫生的說話可以激勵病人,他們會永遠謹記在心。相反,如果醫生說的話違背病人的信任,即使是無心之言,病人亦同樣會終生難忘。」
胡醫生希望選擇從醫的學生,能夠尊重賦予他們的治病權利。「我們接受醫學訓練,為的是改善病人健康。我經常提醒學生要認真看待這份使命,即使他們提供的並不一定是醫療上的幫助,亦可盡力作出照顧。為病人服務時,若醫生從中得到滿足感而產生動力,他們的奉獻會令整體醫療系統受益,他們的關愛亦能傳遍社會。」
從心出發 成就機遇
回顧高低起伏的職業生涯,胡醫生慶幸自己學會享受箇中旅程。「我還記得多年前沈祖堯教授和我分享,人生很多時要講際遇。許多事情不可預測,有時甚至不似預期;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好好裝備自己,創造更多條件,讓自己迎接機遇。凡事全力以赴,以同理心和關懷待人接物,別人自然會記得你的好,機會就會如約而至。」
胡醫生很感恩能成為一名不一樣的醫生,為促進香港的醫療發展作出貢獻。「即使可以重新選擇,我仍會選擇以行醫作為我終生的職業。」
想在新常態下提升自己嗎?了解合適您的課程,與香港中大商學院一起探索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