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11.2011

387

陳活彝教授
 
《中大通訊》第387期 > 洞明集 > 身負重任的神經細胞:先天性巨結腸症之謎

身負重任的神經細胞:先天性巨結腸症之謎

previouspausenext

電視上常有拿幼兒排便來做文章的廣告,為求推銷商品,內容也許略帶誇張,但排洩問題事關身體健康,不可輕視,何況是最需要呵護照顧的小孩兒。事實上,嬰兒呱呱墮地後,如二十四小時內仍未能排出胎糞,可能是個警號,情況持續一兩個星期的話,更可能是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了。這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毛病,因為腸道無法正常蠕動,影響排便功能,引致功能性腸梗塞,必須馬上進行外科手術來治療。據統計,每千個嬰兒便有一個患有這個症狀,男比女多,大概是四比一。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陳活彝教授解釋,先天性巨結腸症的成因有多種,其中一個是腸道賴以傳遞信息的神經系統出了問題。「這個情況在胚胎時已出現,」他說,「胚胎細胞在發育期間是會移動及改變位置,那些將會發展成腸道內神經系統的細胞,若無法到達應到的位置,或者雖然到達了,但因環境不適合發展而失去功能,胚胎卻繼續發育的話,嬰兒誕生後,腸道會因為欠缺正常運作的神經系統而不會蠕動,無法排便,形成先天性巨結腸症。」


陳活彝教授是發育生物學專家,主力研究胚胎發展,尤其是與先天性疾病的關係。他特別感興趣的是神經系統,因仍有頗多未能破解的神秘之處。他解釋說,很多神經細胞都來自中樞神經系統,所以極受這個系統的發育所影響。胚胎時期的中樞神經系統仍未發育,屬原始狀態,呈管狀,稱為神經管,隨着胚胎發展,身體各部分所需的神經細胞便會離開神經管,並開始四出「歸位」。要出問題的話,往往也就在這個時候。


如上文所說,其中一個問題是這些神經細胞無法到達應到的位置。陳教授打了個很有趣的比喻:「有些細胞根本連走出門口也不懂,這是基本形成的問題。有些出了門,但可能迷了路,或者路上遇到意外,結果去了不應該去的地方,例如本來是腸道的神經細胞卻去了心臟,即是移動上出了岔子。」


即使神經細胞順利抵達目的地,也要面對環境是否適合發展的問題,這固然和母體的情況有直接關係,但也會受母體所處身的大環境所影響。舉例說,母體身處的環境若污染不堪,細胞的發展難免桎梏重重,也有可能受到刺激而突變,畸形發展。總而言之,胚胎的神經細胞若出問題,最壞的情況是胎死腹中,而就算胚胎發育了,誕下的嬰兒也可能會有相應的先天性毛病。


胚胎存於母體內,要取出來進行離體研究一點也不容易。陳教授一直以小鼠做實驗,他成功利用一套技術,把小鼠胚胎取出來作體外培育兩、三天。小鼠的孕期是十九天,其中五、六天是器官形成期,其餘是生長和強化功能期,關鍵就在這五、六天,體外培育的時間剛好足夠進行實驗研究。


科學研究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極大的耐性。陳教授表示,現時雖然已邁出了一步,確定了腸道缺少所需的神經細胞,或者神經細胞無法正常運作,會造成腸道問題,但並不是說腸道有問題便一定歸咎神經細胞。他說,下一步是找出兩者的關係,最終目的是研究出治療的方法,例如移殖正常細胞,以彌補先天不足。他說:「發育生物學屬於基本生物醫學研究,與醫學的目標一致,都是找出治療疾病的方法,」陳教授說。「不同之處是醫生處理的是生命中的各種現象,發育生物學研究者着眼的則是生命的開端。」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