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疫症爆發至今,香港錄得一千多宗案例。以此地人煙之稠密,這數字不算十分驚人。然而這一千多名病患,也許只是冰山一角。人海之中,或有患者避過檢測,隱伏在你我身旁。為掌握本地隱性感染情況,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聯同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等人近日展開研究。團隊將招募三千名市民,找出當中曾經受到感染的人,進而了解不同年齡層、行業等群體中的疫情。
所謂「隱形患者」或許從沒有病徵,也可能自覺無恙,因而不曾接受檢查。陳教授指,追尋這類患者的用意之一,在於了解防疫政策是否需要調整。
「假設研究發現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當中有相當比例的隱性感染,那就是說我們以往的策略未能涵蓋這類人士。這樣的話,我們就該想想可否加強在老人院的防範和檢測。」陳教授舉例說。團隊也會留意隱性患者的職業,從而揭示個別工種所蒙受的風險。
研究歡迎所有人士參與,老少不拘,惟各個年齡層與性別均設有配額,以確保樣本分布平均。參加者會經抽籤揀選,獲選人士須提供體液樣本。收到樣本後,團隊便會進行化驗,判斷參加者是否曾受感染。
「當受到病毒感染,身體會嘗試與其對抗,過程中會留下抗體。」陳教授解釋。「我們化驗時會留意樣本有沒有這些抗體,以斷定參加者是否曾與病毒搏鬥。」抗體種類繁多,有的會殘留體內幾年以至十幾年。團隊正是透過這些久而不散的記號,得知參加者曾經感染病毒。
陳教授特別提到,此研究並非為現正患病的人而設。「要斷定某人當刻是否受到感染,我們要知道他的鼻水、痰等深喉分泌物是否帶有病毒。至於這項研究,目標並不在判斷某人即時的狀況,而在了解他過去幾個月內有否受過感染。我們要找的是抗體,不是病毒本身,用到的是口腔內的唾液。」
陳教授亦提到,雖然唾液可供檢驗抗體之用,但其準繩度不及血清。「若參加者年齡許可,我們會抽取其血清。」
研究於4月下旬展開,首階段招募一千人。坊間反應熱烈,計劃公布第一日已有超過二千人報名。首階段的數據會用以評估本港隱性感染者的數量,而團隊亦會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計劃下一階段的行動。
「我們會想想是否應集中研究個別年齡組別。」陳教授說。「完成檢驗三千人後,我們便會進入追蹤階段,邀請在測試中呈陽性者的親屬、密切接觸者或其工作上有接觸的人士接受檢驗,調查隱性患者傳染病毒的能力。我們亦會安排隱性患者中如小童的有需要人士接受進一步檢查,確保肺功能、味覺等身體機能正常。」
陳教授提醒,參加者即使發現自己已受感染、身體出現抗體,也不要掉以輕心。「抗體帶來的保護是否十足?效力能否持續?這始終是一種新病,希望大家不要過於放鬆。」陳教授說。「我們也會追查抗體的保護性與時效,但這需要一些時間,現階段還未能解答所有問題。」
如有意參與研究,可按此報名。
Jason Y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