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樣跟護理專業結緣的?
小時候母親定期帶我到母嬰健康院檢查,那兒的護士每次看到我都很高興,把我當作樣版,告訴那些初為人母的:你們看,孩子帶得好,是可以這樣又胖又白的,你們好應向這位母親請教一下。一位護士非常喜歡我,把我收為乾女兒,從此,我常常進出健康院,對護理的環境和護士感到非常親切,小小的心靈已知道長大了要當護士,後來,我果然加入了這個行業。工作四五年後,我由政府保送修讀理工學院培訓護士教師的課程,之後在醫院的護士學校任教約一年,便辭職到英國繼續進修,回港後便加入中大。
當年做護士跟現在比較有甚麼分別?
護理的本質沒變,我們仍然是病人最好的夥伴,但護士的角色則隨着社會和醫療改革而有所改變。一、由較注重對病人身體的照顧,擴展到身心社靈的全人護理。二、隨着無牆醫院概念的興起,照顧的主體由病人擴展至包括家屬,尤其是病人出院後往往需要家人照顧,所以我們的服務也要踏出醫院,走進社區。三、由提供服務到兼任服務監察員,自我審查服務是否到達指定水平,還要統籌協調整個醫療團隊,以求病人得到最完善的護理。
你很強調「姑娘」和「護士」的分別,為甚麼?
我常問新生:你們怎樣稱呼在私家診所給你登記發藥的那位女士?他們多數會說是「姑娘」。那麼在醫院穿著制服的那位呢?「不也就是姑娘。」「那你可有想過稱她作護士?」「沒有,她們不就是姑娘嗎?」於是我便會說明:「任何人都可自稱『姑娘』,但是『護士』這名號,只有通過了專業訓練、正式註冊的才可使用。」這細微的分別關乎護理專業的明確定位。我們要讓市民明白,「護士」是不可妄稱的專業資格。
護理教育應如何善用大學優勢?
在昔日的護士學校,教師是醫院的護士,學生唸的是同一學科,接觸面自然不廣。我們的護理學院隸屬醫學院,有利取得龐大的跨學科支援。大學除了有扎實的專業培訓,還有通識教育、書院生活相輔相成,對護士的個人素質肯定有所提升。畢業生初入行時,要適應學院和臨床的環境差異,未必即時脫穎而出,一年左右下來,僱主的評價會直綫上升。經過嚴謹的學術訓練,他們長於獨立思考,不會盲從。例如派藥,為免出亂子,規矩是必須由護士親手取藥派給病人。曾有學生因抗拒接過另一位護士手中的藥代派,讓人覺得不合作。但他不正是給業界文化帶來反思和衝擊嗎?
學院怎樣應對不時改變的社會需要?
鑑於政府並無正面回應近年護士人手短缺的問題,也沒有增加資助的護理學額,有些醫院只得重設護士學校。其實護士培訓納入大學已差不多二十年了,現在復辦護士學校是在走回頭路,令整個行業非常沮喪。學院苦思對策,終於決定在2009年為已擁有學位的人士開辦自資三年全日制護理科學碩士課程,讓持有非護理學士學位、曾工作數年、有志加入護理行業的人士報讀。原設三十名額,但反應熱烈,第一屆錄取了六十八人。這批學生挾其本科和工作經驗,給學院帶來蓬勃生氣和新視角,甚至惠及我們的教師。更由於深諳人情世故,擅長溝通,到醫院實習時大受歡迎,唸第三年的已獲不少機構爭相聘用。這批「護理新人類」顯示了護理專業前進提升的方向,更證明護理教育往後退是多麼不智。
如何應對人口老化的現象?
二十年後,每四名香港市民便有一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老化既是人人必經的過程,如何面對便應是人人都有的知識。我們得到賽馬會慷慨資助,2008年成立流金頌培訓計劃,主辦社區講座,推廣正向老化的意識,培訓家庭成員照顧中風、腦退化症的老人,此外又開辦醫護及社福界專職人士網上自學課程。學院將在2012年開辦老年學理學學士課程,這是一個兩年全日制銜接課程,給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畢業生報讀。
你很強調在基礎層面為健康把關,學院在這方面的工作如何?
我們與聯合醫院合作成立的那打素護理實務研究中心,系統化處理了不少實證,又參考國際文獻,把分析所得放諸本地情境。現已制定了口腔護理及足部護理指引,且獲醫管局採用。此外,學院就糖尿病和心臟病成立了兩個網站,希望幫助巿民認識這些常見疾病,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學院最令你自豪的是甚麼?
是同事,我有上下一心、以學院利益為依歸的團隊,他們不是完美的個體,但整體上,無論教學人員、行政、文書人員、實驗室員工,都朝着同一方向邁進,都有功於學院。每次回來上班我都很開心,有甚麼困難他們都會和我一同面對。我也引學生自豪,他們都是有手、腦、心的,我希望將來他們都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護士。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