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處   19.4.2012

396

張越華教授
研究指的士高或派對上,服用精神藥物甚為普遍
 
《中大通訊》第396期 > 特寫 > 青少年濫藥與解窘

青少年濫藥與解窘

previouspausenext

報載北區醫院去年處理了一百二十六宗濫藥個案,發現四成四人膀胱過度活躍,有四人更情況嚴重,其中一名只有十四歲的少年因為長期濫用俗稱K仔的氯胺酮,刺激膀胱壁增厚,膀胱容量減少至只有九十毫升,即少於一瓶益力多,需要頻密如廁,苦不堪言。少年戒掉惡習後,膀胱功能才有少許改善。

類似個案對中大社會學系系主任張越華教授一點不陌生。他專研犯罪與越軌、藥物濫用及醫療社會學,一直關注酗酒和吸毒問題,剛完成了一項由禁毒基金資助的香港青少年濫用精神藥物的研究。研究採用縱貫性問卷調查,以七百多名濫藥青少年為對象,每半年訪問一次,在2009至2011年間內共進行了六次。此外,該研究亦組織多個濫藥青少年焦點小組,探究他們的濫藥經驗。最令張越華難忘的是一名二十八歲的青年,濫用K仔等已十年,時常滔滔不絕談論自己的經歷。他現在最大的煩惱是每十分鐘便要上洗手間,乘搭交通工具已不可能。他希望能以過來人身分到學校勸誡中學生不要濫藥。

過去十五年,張教授進行了多項香港藥物濫用及藥物政策的研究,他說:「濫用K仔,最先及最容易受損的器官是胃,其他如心、肝、腎和膀胱也陸續受影響。家長如果發覺孩子時常無緣無故胃痛,很可能是一個警號。如果小便亦見頻繁,更不容忽視。」

他解釋,二次大戰後到九十年代中肆虐香港的毒品是俗稱「白粉」的海洛英,九十年代中開始,毒品種類多樣化,青少年使用精神藥物人數大幅上升,政府除了禁制,亦開始着重預防教育及康復服務,對毒品問題的研究也愈來愈多。「上世紀末,全球青少年濫藥問題突趨嚴重,歐美尤其厲害。1998年,英國社會學家霍華德帕克教授發表了研究報告,主題是頗為震撼的『消遣性濫藥的正常化』,指出在的士高或派對上,服用精神藥物變得普遍,愈來愈多青少年以這種方法消遣。香港今天正正是這個樣子。」

據張教授的研究,現時香港的濫藥者已經不限於邊緣青年或者讀書不成的學生,不少是普通學生和有正當工作的年輕一代。令人擔憂的是不少濫用精神藥物的青少年,認為這只是一種壞習慣,和吸煙、上網、打機、賭博沒有甚麼分別。「他們不覺得是吸毒,沒有危險意識。現在的濫藥者主要『索K』,表面上與常人無異。而且『濫藥』和『吸毒』在詞義上有輕重之分。因此,現時政府宣傳上多用了『吸毒』一詞,提醒青少年不要輕視服用違禁藥物的嚴重後果。」

張教授接觸的濫藥青少年都說,在家索K父母不易察覺,在學校洗手間或課節交替時在課室內索K亦易如反掌。張教授稱,現在已進入「毒品新時代」,鑑於本地戒毒服務一向針對海洛英毒癮,要轉為治療濫用精神藥物人士,是急需深入探討和評估的。此外,濫用精神藥物的青少年成長後,生活方式轉變,未必能像昔日一樣參加K仔派對。踏入人生下一階段,索K一族會不會轉而吸食白粉,也是有必要研究及監察的問題。

身為現任香港社會學會會長,以及亞洲犯罪學會創會會員的張教授指出,「過去十年社會發展急遽,競爭愈來愈大,青少年對未來感到天地茫茫,無所適從,索K是某些人在面對艱難的社會現實時的反應。」他說︰「濫藥是青少年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我們營造了怎樣的社會,便有怎樣的青少年問題。要有效防止毒品或者其他危險的成癮行為侵害,最好還是從研究青少年文化上着手,才會事半功倍。」

各期刊物

最新10期

2020年代

2010年代

2019–20

2018–19

2017–18

2016–17

2015–16

2014–15

2013–14

2012–13

2011–12

2010–11

2000年代

2009–10

2008–09

2007–08

2006–07

2005–06

2004–05

2003–04

2002–03

2001–02

2000–01

1990年代

1999–2000

1998–99

1997–98

1996–97

1995–96

1994–95

1993–94

1992–93

1991–92

1990–91

1980年代

社交網路書籤

twitter   facebook   谷歌   百度   qq

快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