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事務到底是怎樣的概念?
「聯繫校友」四字是校友事務工作的精義。學生在大學得到學識、友情、思維的啟發,畢業後,事業人生路各有不同,但不代表他們與母校的關係就此中斷。對育養的土地存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德。我們主動聯繫,既協助他們表達這份心意,也傳送母校的關懷,加強他們了解大學發展,造就雙向溝通。校友社群的內在聯繫是校友事務的另一面。中大校友現時已達十五萬之多,涵蓋了五六十年的年齡差異、各種系別、修業模式、專長;試想如果能夠促進不同屆別的校友交流經驗和知識,凝聚成一個可持續的學習社群,那將是一股多大的力量!
可講解一下具體工作嗎?
維持和更新龐大的資料庫是聯繫所倚,工作終年不竭。要加強校友的歸屬感,必須讓他們掌握大學的脈搏,每季我們寄出的《中大校友》就達九萬多份。舉凡有重大發展,如3+3+4新學制、深圳校園等,必組織座談會讓校友了解實況,發表意見。了解增加,誤會自然減少。有系統地與本地與海外校友會密切聯絡,是重點工作。最近我就和許敬文副校長探訪了澳洲和新西蘭的校友會,匯報大學近期發展。我們也戮力協助內地生在内地成立校友會,這有助延續他們跟中大以至香港社會的關係。我也開展了一系列茶聚晚飯,希望建立聯繫基礎,並發掘校友的優點和強項,建立協作和知識轉移的網絡。
時勢在轉移,我們得重新審視,細調方向。例如怎樣利用先進的網上媒體加強溝通。我們要走在時代前頭,早悉先機,所以我和校友商討講座題目,不以時下流行課題為目標,而着重前瞻,比方說,五年後的畢業生將面對的就業環境和社會需要。
身為一向積極參與的資深校友,統領校友事務是否特別有利?
絕對是。中大的架構跟別的大學不一樣,非校友需花時間認識其組織、工作程序、人脈。身為資深校友,我對此了然於胸,否則,便要多花點時間互相認識,建立關係。關係的建立不是朝夕間事,可幸我的朋友幾乎都是校友,有些已有幾十年交情,一通電話,二話不說便會幫忙。
多年的教育界經驗對現在的工作有何幫助?
我在教育局工作近三十年,繼而在香港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時期,出任一間新中學的校長,由零開始,建立學校遠景、系統、課程、老師團隊,動員家長力量,鼓勵學生建立自信,多元發展,用了十一年,發展至學校廣獲認可。我要思考如何突出學校的優點,誘導同儕發揮所長,堅持辦學宗旨,不盲從受制於政府的新政。那是很扎實的經驗,我學習了身為領導人必須高瞻遠矚,敢於創新,訂立清晰的理念和行動方案,帶領團體和持份者邁向正確的方向。
都說中大校友最有性格和特色,你同意嗎?
的確是。中大人都強於獨立思考,在社會各崗位積極發聲、發光、發熱,理所當然。校友的思考模式和價值觀各有不同,在自由社會應得到尊重和包容。我的責任是了解其訴求和理據,也讓他們了解客觀事實。至於平凡的我,不敢說有何成就,只是沒有中大便沒有一路走來的我。我從母校得著那麼多,可能工作的思考模式也是潛移默化下得來的,怎能不存感恩回饋之心?
你是個閒不下來的人嗎?如果沒有加入中大,現在會在做些甚麼?
人生有三階段──學習、賺取和回饋,我現已踏入回饋階段,將主力做好校友事務。我熱愛工作,那是熱愛生活的體現,只要健康許可,不致忽略家庭,我便不會閒下來。如果沒有加入中大,我應該繼續四出演講,培訓校長,談談建立學校團隊和校風的心得,也會多做家長講座,還有就是出任社區公職,我的最高紀錄是兼任十七項公職。因為出任處長,我已辭退了好幾個校友委員會之職,否則,我當然會繼續服務,樂此不疲。
上任半年多了,感受如何?
我在這崗位覺得很開心,也感恩能有機會身體力行,全心全意回饋母校。我因工作認識不少校友,又重會很多數十年不見的朋友,從他們身上獲益良多。面對這樣龐大的校友社群,用甚麼心態和方法照顧一些聞所未聞的要求,或化解尖銳的問題,是我面對的挑戰。2013年金禧校慶是牽動校友緬懷、燃點熱情、加強參與的良好契機,期待大家從此更加和諧,對大學政策和事務更多理解,有更強的共識,更加團結。
社交網路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