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在2014至2015年度,中大本科生有16,379人。同年發放的獎學金總額超過一億三千四百萬港元,共計6,655項,即每五名學生有兩名受惠。大部分的獎學金都承蒙善長仁翁捐贈,他們不少數十年來不離不棄支持中大,郭綺光女士便是一例。她打理以其先母命名的郭謝碧蓉基金,在1987年首次捐資中大,成立郭謝碧蓉基金獎學金。
為甚麼選擇中大?郭女士說:「那時候中大已是首屈一指的優秀學府,予以支持,是理所當然的。」
其後,郭氏集團續給中大數筆餽贈,最近一次是2011年郭氏基金海外有限公司為馬來西亞學生設的獎學金。歷年來,郭女士的善舉惠及學生達325人。
大學拓展及籌募處處長周瑤慧女士也是早期受惠學生。數年前,某部門邀請她出席午宴,跟一位捐款人見面,那名字似曾相識,回家一翻舊文件,她赫然發覺那與自己讀大學時兩度接受的獎學金有關。二十多年了,她從沒想過會見到捐贈獎學金給她的人,又高興又緊張。「我預備了花束,心情就像小說裏要與長腿叔叔見面的女孩一樣。」她禁不住好奇,這位捐款人會是甚麼模樣呢?結果,她見到的是一位溫文爾雅的中年女士。
周瑤慧回想當年,「一萬三千塊一年,對普通家庭的學生是很實在的支持了。有了獎學金,我不用汲汲於多找幾份兼職,也可以自給自足,減輕家裏負擔。儘管我和她素未謀面,但知道有人在我求學路上無私支持,總是萬分鼓舞。」與郭女士的會面令周瑤慧如沐春風,她往後一直盡量安排捐款人和受惠者見面,分享人生經驗。
世界變得全球化,學生愈加渴望有機會到外地的知名學府學習,增進知識,也增廣見聞。中大立根中國傳統而放眼國際,是不少海外學生的留學首選。
2011年,陳艷瓊在中大校園與四百二十位非本地生一同展開探新歷程。艷瓊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畢業於波德申中華中學,成績斐然,年輕的心一直嚮往離開安舒區,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家裏還有三位妹妹,出國留學的夢似乎遙不可及。特為馬來西亞學生而設的獎學金正好助她夢想成真,來香港修讀生命科學課程。
回顧過去幾年,艷瓊滿心喜悅與感激。她把握在每個暑期到外地交流的機會,領略不同地方的風土文化。最教她珍惜的是在這兒建立的友誼。「沉重的課業,不斷的考試,確實很磨人。幸而我交到一群能共樂共憂的朋友,每當我需要他們時,他們一定在我身邊。」
新生歐陽樂韻同樣來自馬來西亞,也獲發同一項獎學金。到埗後,學業和書院活動把她的時間表填得滿滿的,加上現代通訊科技發達,所以「還好,不會太思鄉」。
獎學金基本上足夠全數資助她倆完成整個本科課程用,條件是每年平均積分要起碼達到3.0。兩人都覺得合情合理。艷瓊說:「獎學金本身就是推動力,敦促我要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她說得出做得到,現在已更上層樓,獲得聯合書院的四年獎學金,修讀食物與營養科學的博士學位了。主修心理學的樂韻說:「老遠來到這兒,本就是要增進知識和擴濶視野,不努力讀書根本就說不過去嘛,3.0絕對不苛求。」
郭氏集團的另一個基金──鄭格如基金──也捐資成立了中大的數學科學研究所。郭綺光是資深的藝術鑑賞家,常為全球各地的香格里拉酒店搜羅藝術品。為何鍾情數學?她有這樣的見解:「無論是哪門學科,推動學習和提升學術研究水平的努力都值得支持。『大學』一詞於我就像是意味人類探索的廣大無邊,兼容並蓄。一位數學家會欣賞美術,而一位藝術家也必精於衡值:當中的意念是相通的。」
郭綺光喜歡與獎學金得主會面。在11月與瑤慧、艷瓊和樂韻的飯局上,她總是專注地聽兩位女孩談她們的經歷和感受,鼓勵她們勇於發言。飯後她說:「Esther滿懷信心,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給我很深印象。幾年下來,她已長大成熟不少。」在她眼中,三個不同年代的學生並沒有太大分別,「都是一樣的熱誠活潑」。
獎學金捐贈人對學生有甚麼忠告和期望?郭綺光謙遜說忠告都是愛說多於愛聽。「若說有甚麼話要對學生說,那就是:現在你們已得到所需的了,要心存感恩,與人分享所有,這才是快樂的真諦。」她對獲頒獎學金的學生只有一個期望,就是他們能在自己選的路上做得精彩,並以自己的方式,貢獻社會,讓別人的生命更加美好。
善行是會感染的,艷瓊曾說:「郭女士的慷慨給我很大啓發,我希望也能回饋社會,有朝一日能夠像她幫助我一樣,幫助其他學生達成目標和夢想。」郭綺光與其他捐贈獎學金的有心人聽到這番話,想必大感欣慰。
文/資訊處盧惠玉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69/470期(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