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吸引數千師生往邵逸夫堂漂走萬卷書的博群書節漂書園才落幕兩天,同一地點在3月20日再度水泄不通,全因被譽為「人工智能界先知」、社交平台擁有五千萬追隨者的李開復博士大駕光臨,主講邵逸夫爵士傑出訪問學人講座。
曾在蘋果、微軟、谷歌身居要職,後於北京開辦「創新工場」的他面對滿堂逾千名師生和科技迷,繪聲繪色的講解人工智能(AI)的快速崛起,分析中美間的AI角力,預言勢將遭科技淘汰的工種,以及描畫人與機械和諧共融的藍圖。
李博士首先指出,在過去六十年的AI發展史上,最大突破是「深度學習」技術的發明。這技術能吸收大量數據,並以超人的準確度學會辨識、預測和合成。例如,當我們向深度學習網絡輸入大量的食物圖片,網絡就能學習辨認食物,認出是「熱狗」還是「非熱狗」。當輸入大量在公路上駕車所攝的圖片、視頻和感應器收集的數據,網絡就能學會如人一般駕駛。
這項科技躍進引發了李博士所稱的「人工智能四浪潮」。「互聯網AI」始於1998年,令亞馬遜得以預測用戶的購物意欲,臉書得以猜出用戶喜歡跟蹤的專頁。「商業AI」始於2004年,數據成為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大機構的寶庫,令決策更精準、效益最大化。「感知AI」始於2011年,AI自此獲得看、聽、說的能力。2015年起,「自主AI」能對環境作出反應,靈活移動,並能像人一般輕易操控物件。
AI的大發現時代一直由美國及其頂尖研發人員主導,但時至今日已進入AI的實踐時代。李博士說:「在這新時代,講求的並非誰能寫出更好的論文,而是誰能更快的運用大量數據,應用技術。」中國的強項由此大派用場。
在這場AI競賽中,中國相較美國有數項獨特優勢。大批中國年輕工程師進軍AI業,日以繼夜推動中國產品創新,漸漸已趕上美國步伐。十年前,中國公司只是一味模仿美國產品(例如百度模仿谷歌),現已發展至引領原創產品(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科技金融公司螞蟻金服)。
中國市場龐大,賦予創業家更多用戶、更多營業額、更多投資,最重要的是更多數據,因為數據是AI前進的最重要燃料。「如果說數據是新石油,中國就是新的石油輸出國。」李博士比喻道。
AI創造巨大價值的同時,人類文明也受到挑戰。「AI勢將取代單調重複的工作。不只是藍領工作,還有許多白領工作。」李博士預測,未來十五年內,世上將有四成工作被科技取替,包括貨車司機、電話營銷員、保安員甚至放射科醫生。
創造型和複雜型工作,例如科學家和藝術家、經濟學家和公司總裁等,飯碗可保,因為「AI只能優化,不能創造。」另一樣AI無能為力的是愛。「機械人可以提醒老人吃藥或防止他們跌倒,但無法展示愛。」因此,某些工種雖然創意不足,但需要同情心、同理心和信任,例如家庭教師和老人看護,同樣無需擔心被取代。
演講尾聲,李博士展望人類應樂觀迎接人工智能的正面效應。「終有一天,我們會感激AI將我們從枯燥乏味的工作解放出來,從事我們所愛和擅長之事,並明白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畢竟,AI只是供人類控制和運用的工具。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才是這個AI腳本的總編導。
Christine N.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36期(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