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可否談談你今年暑假在倫敦大學學院(UCL)的實習體驗?
今年3月我考慮在暑假參與研究實習,從《自然》期刊得知該校的David Attwell教授是國際知名的腦神經專家,所以主動聯絡表示想跟他學習,他竟然一口答應。於是我5月底遠赴英倫,到他的實驗室研究小神經膠質細胞(microglia)。我們把老鼠腦切片,用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觀察這種細胞的形態,並用Sholl方法分析數據。小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退化疾病有重要關聯,如腦退化症和柏金遜症。若醫學界要研發新藥和治療方案,就要對這種細胞的運作有基礎了解。
為何特別選擇腦神經的範疇?
是性格使然,我本身喜歡探索未知和接受挑戰,大腦是一個複雜的器官,有很多尚待發掘之處。
你以GPA3.9的成績從生物化學系轉系至醫學院。為何始終對醫科念念不忘?
我選擇讀醫,是因為自己喜歡認識新事物、接觸人和思考生命意義,而醫學本身結合科學與藝術,我指的藝術是溝通之道,例如醫者如何安慰病人,如何了解患病背後的各種原因。
為何選擇中大醫學院?
這是我的不二之選,因為當中有不少在我成長之路留下影響力的人,比如SARS抗疫英雄沈祖堯教授和鍾尚志教授。我亦喜歡醫學院的人情味,同學之間會守望相助,老師也樂於與學生交流。我負笈英倫實習之前,曾約見研究神經學和腦退化症的莫仲棠教授,從他的專業分享獲益不少。他更提醒我參與醫學研究的初衷──幫助病人。中大醫學院不單給予我醫學知識,也啟發我的人文關懷。
過往在生化系的學習對現時的醫學訓練有甚麼幫助?
生化系給予我札實的科學知識,訓練我嚴謹的頭腦和力求完美的態度,磨練我的意志力和應對壓力的技巧,為我打下醫學訓練的基礎。
你在二年級時以優異表現囊括三項獎學金,可否分享一下學習訣竅和減壓之道?
其實最重要的是對學習的熱忱和好奇心,只要你熱愛學習醫學知識,自然便會有好的成果。同時要記住不要做GPA奴隸,要享受學習的過程。過於着緊成績只會倍添壓力,也未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習並不單純為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將來的病人。此外,我會盡量在課後釐清所學,明白了原理,日後溫習自然更得心應手。我發現懂得調節心態才走得更遠。壓力很多時不是來自課業,而是來自朋輩。我初時會經常懷疑自己的學習進度是否比同學慢,但後來明白與其和他人比較,倒不如着眼於自己掌握到多少醫學知識。我明白健康的重要,閒時喜歡跑步、打羽毛球和爬山。
談談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藝術作品。
大學圖書館門前的「仲門」,象徵通往學問的入口,也一直見證重要的校政論壇和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仲門」早午晚呈現不同的面貌,它在朝早靜待旭日升起,午間遙望百萬大道川流不息的人群,黃昏迎接百燕歸巢。我步入圖書館時總難免帶着壓力,但溫習完離館時,從「仲門」遠望,一望無際的天空盡收眼底,頓覺豁然。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82期(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