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暮春3月的薄暮時分,風雨繚繞,在家工作之際,客廳電視傳來本地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破單日紀錄的消息,歐洲疫情重災區意大利逾三千四百人死亡,倫巴第大區的貝加莫屍體堆積。躲在口罩後的眾人以驚疑的眼睛目睹生滅無常,卻無法阻止一切發生——
細雨敲窗,望盡天涯仍未見歸路,此情此境令人想起當代文學巨構、日本作家遠藤周作1966年探討信仰與苦難的小說《沉默》。人類在苦難中向神祈求,神為何一再沉默?這千古之問,作者以文學之筆和人文關懷,藉着追溯葡萄牙天主教司祭羅洛莫哥的心路歷程,予以探究。美國名導演馬田史高西斯八十年代末閱讀此書,念念不忘,花近三十年光陰思量,傳遞作者對信仰和苦難的深沉體會,電影在2017年上映時,迴響不斷。
《沉默》的故事以十七世紀初德川幕府時代頒下禁教令的日本為背景,描述羅洛莫哥司祭偷渡東洋,調查德高望重的老師費雷拉教父因受「穴吊」之刑而叛教一事。他飄洋過海、隱匿山中、星夜潛逃,其後被出賣、囚禁,亦見盡信徒被當政者強迫踐踏聖像以示棄教,甚至被處決的慘烈情景。整個顛簸的尋訪和傳教之旅,他仿如走了一遍基督在世的歷程,最後的一個艱難決定,令他深陷苦痛與靈魂的掙扎之中,卻也令他脫胎換骨,得着對生命、苦難和信仰的真切了解。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邢福增於〈從遠藤周作的信仰世界看《沉默》〉一文,梳爬遠藤的信仰,提到作家認為神的「場域」或「作用」比其存在更具意義。的確,神是否存在屬形而上思辯,但執着一個無法證實的答案,卻容易墮入虛妄。如果我們從上帝返回自身,對未知之事有着存而不論的謙卑和智慧,神的作用就能被彰顯出來。
就如羅洛莫哥由全書之初一直懷想基督的臉,想起畫家和神學家的詮釋,但當他放下對基督的想像,親眼看見他疲倦愁苦、淚眼欲滴的面容,他就在無待中與之貼近,也發現自身的神聖容顏,以及愛的真諦——愛不是變得剛強,而是變得脆弱,為成全對方敞開自己,一次次承受傷害。
完稿一刻,世界仍深陷痛苦之中,上帝不言不語。人的痛苦與神的沉默,昨日如是,今天亦然,未來亦當如此。但有孚的一刻,大海周而復始的濤聲、蟬的鳴叫、孤樹的搖晃,窗外茫無盡頭的黑夜,這一切,都有了意義。
Amy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