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2016年,每十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男性的50.6和女性的31.4,不下於西方國家。
大腸癌可於結腸或直腸發生。目前腸癌病人確診,大多數病情已到第二、第三期。這些病人切除腫瘤後,還要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但病人承受的創傷亦較大。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早年積極研究大腸癌篩查的成效,冀及早治療甚至預防腸癌,促成政府推行計劃。現在計劃已實施至第二階段,五十六歲至七十五歲市民可獲政府資助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若結果呈陽性,便要進行大腸鏡檢查。
瘜肉是腸癌的元兇,當中腺性瘜肉的致癌風險最高。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教授吳兆文說:「若腸道有三粒或以上腺性瘜肉,或其中一粒達一厘米,都屬高危。腺性瘜肉也有不同種類,若是絨毛狀結構,演變為腸癌的風險更高。」醫生一般會寧枉毋縱,進行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瘜肉,不分種類即時切除。瘜肉轉癌,需時五至十年,若腸鏡檢查沒有發現瘜肉,可於十年後才再作檢查。
年齡、煙酒、低纖多紅肉的飲食習慣和肥胖等,都是可引發腸癌的因素。家族中曾有人患上大腸癌或遺傳性腸病者,亦會增加風險。近年,另一致癌因素浮現,便是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問題,腸道持續發炎,若不處理,可能演變為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在過去三十年急升六倍。」
中大研發出大腸癌風險評估指數,只要填寫問卷,便可就上述因素計算自己患有高危瘜肉的機會。「經評估高風險人士可考慮直接進行腸鏡檢查,一般人只要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便足夠。」
實施大腸癌篩查計劃,短期內可能發現更多腸癌個案,但病人能及早發現,去除瘜肉,便可杜絕日後患癌的機會。吳教授預言:「十年後,腸癌的發病率會遞減。」
M. Mak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38期(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