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每一天,我們都與「圖」同行。我們看天氣預報圖表來預計溫度變化;醫學圖表可以反映身體狀況;出外旅行,我們會帶地圖傍身。每一張圖,都在說出一些資訊。
資訊圖像湧現,源於「供」和「求」兩方面的因素。供應方面,以前人們用電報溝通,只能傳遞簡單字句,現在科技先進、互聯網普及,只要有一台電腦便可繪出各種精美圖像,製作和發布圖像的成本很低。需求方面,現在消費者也喜歡看圖,媒體便投其所好,紛紛製作資訊圖像。新聞與傳播學院今個學期推出「新聞學專題研究(二)Infographics and Data Visualization」的研究院科目,便是把資訊圖像、數據和新聞三種元素融合起來,由梁啓智博士任教。
梁博士的課堂教授一些基本理論,也讓學生繪畫不同資訊圖像,其中一堂學生憑印象畫出中大的校徽。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畫出盾牌、填上紫色,但卻不能畫出盾牌內的鳳圖案。梁博士說:「我們解讀圖案,就如理解文字一樣,都遵循一些邏輯,例如圖案是有層級的,所以我們容易記得外圍的盾牌,但記不起其中的東西。設計品牌標誌時,便可應用這些概念。」
另一次梁博士讓學生繪畫班房的平面圖,他們都畫出師生圖案。「其實平面圖是否一定要有老師和學生?不一定,視乎閱讀對象而定。」梁博士希望透過繪畫資訊圖像啟發學生明辨思考,反思自己有沒有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
不少新聞都會用地圖來輔助說明,例如顯示地震震央位置、飛機航線等。梁博士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地理學博士,繪畫地圖是其專長。然而,梁博士直言現時坊間印製的地圖大多不準確,他說:「用平面的圖繪畫球體的地球,便不能同時兼顧方向、距離及面積大小,現時的地圖方向大致正確,大小卻扭曲了,所以地圖上的北極看來大許多。」最近北韓試射導彈,梁博士引用這則新聞為例:「如果北韓向美國發射導彈,導彈會越過阿拉斯加上空,美軍要在阿拉斯加進行攔截。要是用現有地圖去畫,便畫不出這條路線。」
梁博士指出,香港要推廣應用資訊圖像,有兩大障礙。第一,香港的傳媒就像工廠,不同崗位的員工各自為政。「記者把一篇稿交給設計員,但設計員只看見一堆文字,不知道如何構圖,最後製成品與記者原意不符。」反之,《紐約時報》的美術設計員本身也是記者,因此他們能夠從記者的角度出發,懂得如何用圖像來表達新聞內容。
第二個障礙則與政策有關。香港大部分數據都不是免費提供,如要取得這些數據,使用者要繳付版權費,而美國很多數據都是免費,因為稅收已包括相關費用。保守的制度就如一個無形壁壘,叫一些有意創作資訊圖像的人卻步。
那麼,怎樣才算是好的資訊圖像?梁博士的答案是:「除了符合法則、表達新聞內容外,還應能夠回應社會問題。」每一張圖,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14期(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