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不久前首次籌辦博群的標誌活動博群大講堂,感覺如何?
感覺只有幸運和感激。早在我上任之前,沈祖堯校長已親自邀請了龍應台教授,聯絡工作又有周保松教授妥貼跟進。博群大講堂自2011年林懷民的《在水泥地上種花》開始,一直由熱心投入而又幹練的同事籌備,這次我幾乎是坐享其成。如果沒有他們協助,新手如我實難駕馭這大型活動。
珠玉在前,會覺得縛手縛腳嗎?
倒不會。博群的骨幹人物周保松、朱順慈等,都是沒有羈絆,態度開明,願意嘗新而且妙想連篇的。我當然希望他們能繼續供應滿滿的創意,但我亦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必會不斷有有心人加入,為博群帶來常新的元素。
出任博群全人發展中心主任,信心是否來自在學生事務處多年的經驗?
2008年加入學生事務處後,與學生接觸多年,在掌握他們的脈絡,與之應對方面,確實儲備了點優勢。不過,此前在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十年的工作經騐,更是強實的助力來源。那兒照顧的包括弱智和弱能人士、視障長者、精神病患康復者。每天我和團隊都在想方設法令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充實,舒緩其照顧者的重擔,那是非常寶貴的同理心訓練。至於該中心所倡導的幾個迄今仍非常成功的社會企業項目,對我現在工作中社會參與的一面,亦很有啟發。
全人教育包括哪些層面,現在的學生最缺乏哪方面的培育?
陳腔濫調也好,博群所講的全人教育──人格與德育,創意與知性,生活藝術與美學,人際關係與群育,還有活力與身心健康──仍是環繞「德智體群美」。我覺得「德」除了道德操守和個人責任,還有靈性發展。智商雖高,如果不先照顧好心靈,梳理好理念,人生路上必有阻滯。
博群計劃從甚麼層面推動全人教育?
書院、院系和學生事務處等推動全人教育不遺餘力,各有優勢,是博群計劃所不能取代的。博群的原型(即I·CARE)來自2011年教務會為了有系統地推動學生非形式學習而通過的I·CARE Framework,沈祖堯校長旋即以此概念並輔以「博思明志,群育新民」的宗旨開展博群計劃;而幫助學生規劃均衡發展的「學生發展組合」(SDP)是I·CARE Framework的一部分,亦由博群全人發展中心管理,中心可由此得悉每位學生的發展概況,也可因應大學各部門在社會服務、扶貧、社區研究、社企和非牟利團體實習等範疇的發展的比重,發揮補足和支援作用。
有人說,博群的活動都有一種獨特的文藝氛圍,你同意嗎?
博群橫空面世的幾項活動如花節、書節、露天電影會和講堂,氣息清新,觸動學生心靈,的確給人文藝、浪漫之感,營造了獨特的博群品牌。當然博群並不止於此,如果浪漫主義是相對「離地」的話,博群不乏「貼地」之舉,例如一些以無家者和長者居民為對象的社區研究項目。學生深入接觸當事人,了解其生活,記錄口述歷史,更提倡政策去幫助他們。講座或大規模活動利於促進思考,培養人文關懷,與腳踏實地的行動,是緊密關連的。
未來博群計劃會有甚麼大計?
我在這崗位日子尚淺,不敢說要推陳出新,作出翻天覆地的改變,只求在現有各個範疇加深扎根,把細節做好。感謝先行者的新穎意念,高效的實踐能力,吸引了一群穩定的支持者。如何保有這基礎再加以擴充,是我需要深思的。每位學生的全人發展都是我們的首要關注,希望活動都能讓學生念念不忘,不絕回響。
為何喜歡穿旗袍上班?在校園上山下坡的,方便嗎?
初進學生事務處不久,我因負責一個大型項目,到校外開會,對方都是閱歷甚深的商會高層。當中一位對我的上司說:「你真幸運,能找到十八歲的年輕人幫忙。」我當時已穿了套褲,不禁擔心人家是否還嫌我不夠成熟穩重,難擔大任。於是我重整衣櫥,添置了旗袍和有跟鞋。穿旗袍不用多花心思配襯上下身衣服,反而乾脆。我有駕車,但也常坐校巴,倒沒覺不便。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06期(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