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此對瓷碗敞口、深腹,口沿及圈足以金彩作飾,簡約典雅中流露貴氣。用金包鑲瓷器沿處的飾法最早可見於五代,稱為「扣金」,至明清尤被廣泛使用。瓷碗內施白釉,外壁以黃釉為地,透露用者尊貴不凡的身分。「黃」與「皇」諧音,黃色自古以來就是皇室的象徵,明清時期更是皇家的專用釉色,民間不得擅用。
端詳碗壁,黃地上以粉彩紋飾,繪出喜鵲在梅花錦簇間穿梭飛舞、熱鬧歡騰之景。梅傳春信,有萬物欣欣向榮之意;至於喜鵲,顧名思義,乃吉祥報喜之鳥。「梅」與「眉」諧音,喜鵲立於梅梢則象徵「喜上眉梢」,寓意喜事臨門。瓷碗底部有「永慶長春」四字紅彩楷書款,有別於同治官窯瓷器之青花楷書款主流。
瓷碗慶祝的喜事,儼然是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大婚。根據江西巡撫劉坤一的奏摺記載,同治六年傳諭御窯廠需於七年之內燒造一萬餘件婚儀瓷器。大婚禮儀瓷器合共二十四套樣式,黃地粉彩喜鵲梅紋屬其一,同類樣式的瓷器還有盤、杯、唾壺等等,每套接近七百件器物。自咸豐五年以後,戰亂迭起,景德鎮御窯廠工匠紛紛遷徙,迄同治之初均未復業,名窯的瓷器質量漸走下坡。儘管如此,為了皇室大婚,景德鎮御窯工匠還是竭盡所能,故該批婚儀瓷器仍屬同治年間官窯器上品之作。
細看此對黃地粉彩喜鵲梅紋碗,色澤勻潤凝厚,黃地粉彩鮮艷奪目;寫實工細的喜鵲與筆觸簡練的梅花交錯相映,疏落有序;梅花蕊點上粉藍,粉彩微微凸出器表,更添立體美感。
同治十一年二月,同治帝冊立翰林院侍講崇綺之女阿魯特氏為孝哲毅皇后,並於同年九月舉行大婚盛典,持續兩天,不惜耗費巨款履行一切繁縟禮儀及特製婚儀用器,規模空前絕後。同治帝六歲即位,因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而從未掌握實權。相傳他十分鍾愛皇后,惟礙於親母慈禧的阻撓而被迫疏遠之,轉到煙花柳巷尋歡作樂。同治十三年臘月,皇帝染天花駕崩,年僅十九歲。七十五天後,皇后「遽爾崩逝」。帝后雙雙早隕,但這對標誌他倆山盟海誓的婚儀瓷碗,歷經歲月風霜,流傳至今,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美好的約定。
文:歷史系三年級歐靄明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494期(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