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有天我在書店閒逛,譚蕙芸的新書《文字欲:回應時代的特寫新聞》即時映入眼簾,封面是一位典型傳媒人伏案疾書的畫面,其肩膀上有一行文字:「以真實扎實的報道,令讀者從一粒細沙看見一個世界。」我立即買來細閱。
新聞特寫通常把鎂光燈聚焦個別人物。有人以為特寫作者只是跟受訪者聊聊天,寫點感性故事,譚蕙芸卻堅持用心與受訪者交流,真實呈現其內心世界,折射出背後的社會脈絡,「缺乏脈絡的報道會令人以為弱勢社群都是受害者。」
一般關於露宿者的報道會走向兩極,要麼把他們形容為社會邊緣人,要麼把他們描繪得像「喪屍」,但她筆下的露宿者會穿皮褸、西裝,甚至擁有LCD電視。很少人這樣細心了解露宿者的家當,而且照片中的受訪者都樂意望向鏡頭,可見她與受訪者建立了信任。
2012年起,她在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聞特寫」,備課時特意研讀美國普立茲新聞特寫獎作品,歸納出特寫的寫作心法,並引用中港台例子說明,內容亦載於書中首三章。要寫出有質感的故事,背後的心思不可小覷。「特寫都是以人為起點,做好資料搜集之餘,也要留意受訪者的身體語言,甚至觀察其隨身物品。」
當主流媒體日漸追求速度和點擊率,譚蕙芸逆流而行,精心預備每篇深度訪問,由採訪、寫稿至修改,動輒用上三個工作天。她代入受訪者的處境撰文,用心抽絲剝繭,反覆端詳用字,難怪其特寫如此耐讀,見樹又見林。
J. Lau
本文出自《中大通訊》第543期(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