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智能搜索防自殺?

程綺瑾揭示網絡搜尋結果對輕生念頭抑揚參半

利用網上渠道防止自殺行為,是否行得通?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常被視為助長自殺的因素,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好好利用互聯網的影響力,扭轉局面?

答案並非簡單的可或不可。程綺瑾教授的研究顯示,在網上宣傳防止自殺熱線並沒有壞處,但同樣無助有輕生念頭的人懸崖勒馬。她得出的結論是,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有關自殺的關鍵詞之後,即使搜尋引擎將防止自殺的服務和聯絡方法在搜索結果中置頂顯示,也無濟於事。然而,這令人失望的結論卻又透着一線曙光。

程教授發現,搜索引擎如果全頁只列出有關防止自殺的資料,尋找自殺訊息的人就較少真正採取輕生行動,也比較會尋求協助。她分析了美國、英國、香港和台灣在十個月內有關自殺訊息的搜尋紀錄後,得出了以上結論。

有自殺念頭的人似乎很重視大多數意見。他們看重搜索結果的第二、第三、第四項連結,其重視程度與第一項無異。他們不僅在尋找防止自殺的熱線電話,也在意整個網絡世界的觀點。如果他們看到的資料詳細介紹自殺方法,或者載有名人或聳人聽聞的自殺新聞,甚或美化自殺,那麼他們就可能更傾向進一步搜索支持自殺的訊息,因而助長了自殺行為。

程教授解釋說:「搜索結果首頁的整體布局很重要。我相信有其他防止自殺的方案比熱線電話更為奏效。」

程教授是社會工作學系的助理教授,憑着上述對Google和微軟Bing等搜索引擎的防止自殺求助熱線的搜索分析,獲得了2019年度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這項研究破天荒評估將防止自殺熱線訊息置頂於搜索結果的效用。程教授與在微軟研究室工作的Elad Yom-Tov先生合作,因此可以獲得微軟的專有數據。他們將結果整理成論文,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上發表。

互聯網瀏覽器的搜索存檔紀錄可以顯示用戶在看到防止自殺熱線訊息後,繼續尋找甚麼訊息。兩位研究人員還向Google購買了Chrome瀏覽器的搜索檔案,以重組用戶的整全搜索紀錄。

程教授說:「如果人們看到熱線電話之後,便去尋找更多防止自殺的訊息,那就顯示他們的觀念或已改變,是個好預兆。」在第一次搜索中,閱覽防止自殺訊息所佔的比例愈大,在下一週進一步搜集更多預防資訊的可能就愈高。

程綺瑾教授研究指出,搜索自殺相關字眼時,首頁搜索結果顯示的預防自殺資訊比例愈高,愈容易打消輕生念頭

搜索引擎公司對於如何處理自殺相關的搜索甚是進退兩難。他們不想審查搜索結果,因為並非所有搜索自殺訊息的人都打算自殺,研究自殺主題的研究人員或者報道自殺消息的記者最清楚不過。

同時,也很難讓這些公司編寫專門針對自殺的演算法。通常演算法的設計,且不論好壞,一般都是使內容十分吸引眼球,留住瀏覽者的注意力。不過,程教授的研究結果斬釘截鐵指出,對瀏覽者輸送駭人聽聞的自殺故事,或因應其搜尋紀錄而提供自殺方法的資訊,絕對百害而無一利。搜索引擎公司應該在商業利益、資訊自由和社會利益之間求取平衡。

研究還指出,搜索引擎和網站管理員應該用創新的方法來提高防止自殺訊息的可見度。當然,付錢去宣傳防止自殺網頁能將其推到搜索結果頁更顯眼的位置。監管機構和有關當局也可以考慮限制某類訊息的發布或宣揚方式。

程教授的研究專長是大眾傳媒和新媒體在心理健康議題和預防自殺中扮演的角色,與這研究命題有關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她的強項。她的工作經歷豐富了現時的研究,因為曾經在《南方周末》的北京分社擔任過記者,其時曾與臉書、Google和百度等公司合作,協助他們改善防止自殺的策略,並促使香港、台灣和內地的媒體在傳播自殺消息時要負責任地報道。

警方或家人有時會翻查因自殺死亡人士的網上搜索紀錄,但這通常是懷疑死者是否真的自殺時才會去做。可惜,這並非自殺調查中必然進行的一步。

媒體報道自殺的方式也極為關鍵。在香港,自殺引致的死亡,甚至自殺的方法經常被傳媒大肆渲染,而很多國家和地區對自殺只會輕描淡寫,甚或不會提及。已有一系列證據顯示,媒體報道名人自殺的新聞會增加大眾自殺的總體風險,討論新的自殺方法也會令風險提高。

燒炭自殺曾是聞所未聞的輕生方法。1998年,一名香港女士首次使用這種方法了結生命,而香港傳媒對此報道得巨細無遺,甚至列表介紹燒炭的方法,以至需要多少木炭才能致死。

程教授說:「這基本上是燒炭自殺101導讀課程。在報道刊出之後的幾個月,燒炭自殺的人數急劇上升,成為香港第二多人採用的自殺方法,並傳到台灣、韓國和日本。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傳媒影響力。」

程教授冀媒體意識到自己的巨大影響力,以更謹慎的態度報道自殺新聞

自殺是複雜難解的現象。統計分析顯示,股市波動、經濟情況,乃至濕度高低都會影響自殺率。

許多人表示曾有輕生念頭,約佔香港人口的10%至20%,但因自殺而死亡的比率在香港維持在0.01%左右。自殺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是他人的負累,對朋友圈子和家庭的歸屬感也很弱,而第三個因素就是在自殺這題目上獲得的資訊。

程教授解釋:「很多人都在考慮中,但並沒有採取行動。不付諸實行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知道如何自殺,或是怕痛。但是,如果媒體宣稱有又快又無痛的方法,就會為他們消除顧慮。」

網上資訊無遠弗屆,因此不容小覷。程教授正繼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加強他們有關防止自殺的策略;她又建議世界衞生組織等機構起草有關自殺新聞報道的媒體指南,倡議以負責任的態度報道這類新聞;她還向台北市生命線和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等團體出謀獻策,把研究結果化為實際影響。

中譯/Alison Tsang
攝影/
Eric Sin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21年1月)

標籤
程綺瑾 防止自殺 社會工作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