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
《中大通訊》已停刊,本網暫停更新。請移玉步造訪本校最新通訊《走進中大》網頁:https://focus.cuhk.edu.hk,閱讀大學報道和消息

學術探奇

奠中大雙語重鎮地位

葉彩燕揭兒童雙語習得面紗

在葉彩燕教授眼中,雙語兒童可以為成年人帶來無盡驚喜和啟發。<em>(資訊處職員攝)</em>

「一加一」豈只等於「二」?最少幼童學習語言便不是。葉彩燕本身是語言學家,也是三名雙語孩子之母,憑其學術研究和個人體驗,印證了這一點。

葉彩燕為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也是兒童雙語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範圍廣泛,包括雙語研究、第二語言習得、粵語和比較漢語語法,著作甚豐。她豐富的心得,令她知道兩件事。首先,即使年幼,孩子也能夠同時掌握兩種語言,學習過程既神妙復自然。第二,幼童學習雙語,不但讓他們在語言上有優勢,也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認知能力。雙語兒童除了更有創意、思想靈活外,其大腦的「執行功能」也發展較佳;「執行功能」與集中力、專注力、解難能力、自制能力、篩選資訊的能力、確定事情的優先次序有密切關係。這些優勢有利兒童的認知和社交發展,及取得語言以外的學科成就,終身受用。

葉教授曾對香港和海外的雙語兒童進行多個縱向個案研究,部分結果載在其得獎著作、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雙語兒童:早期發展及語言接觸》中。葉教授指出,兒童同時建立兩套語法系統的過程在本質上有別於只建立一套語法系統。雙語並非只是兩種語言二合為一而已。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兩套語法系統之間會產生互動,當中主導語言通常但不一定會對兒童有較大的影響。兒童的雙語能力最終取決於多項因素,例如兒童運用語言與他人溝通的次數、溝通的質量及力度等。

葉教授的雙語研究,不只限於說英語和本地粵語的兒童。葉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及香港中大深圳研究院雙語研究與語言障礙實驗室聯席主任,她研究的範圍延伸至不同年齡及社會和地理群組學說國語的兒童,對象包括內地、英國和美國的華裔兒童。葉教授與劍橋大學的袁博平博士最近更共同創立劍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雙語研究聯合實驗室,大大加強兒童雙語研究的實力。

聯合實驗室將吸引兩家夥伴大學、本地、區內以至世界各地在雙語發展、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習得、中國語文和語言學及相關學科方面頂尖的學者及專家,為他們提供一個國際平台,開展更深廣的協作研究計劃。

中大自成立以來,一直貫徹雙語教學,試問哪一所大學比中大更適合作為聯合實驗室的基地?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對聯合實驗室予以肯定,指出這是劍橋大學與其他大學成立的首家同類實驗室。他補充:「我要強調聯合實驗室見證了跨學科的合作,除了語言學系外,我們還可以見到中文語言及文學系、心理學系、工程系和教育心理學系的參與。」

葉教授:「希望與劍橋大學合作成立的聯合實險室可以薪火相傳,進一步探究人類語言學習和智慧發展的底蘊。」<em>(資訊處職員攝)</em>

「雙語研究國際會議:語言與傳承」將於12月18日至19日假中大舉行,聯合實驗室屆時正式揭幕。在這次國際論壇中分享的研究,集中在個人由嬰孩、幼童至成人的階段,在雙語和多語言環境下習得中文的過程。葉教授說:「會議將聚焦語言和傳承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特別是語言的習得如何保存個人及社群的傳承,及語言學習者、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挑戰。」來自世界各地包括澳洲、英國、美國、香港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員和業界人士,將以不同角度探討個人幼年時期的雙語學習和不同環境下的雙語傳承。

葉教授的建樹遠超於成立研究實險室和參加學術會議。她的研究並非閉門造車,而是走出象牙塔為社會帶來深遠影響。她與香港理工大學的語言學者和中大醫學院的同事攜手研發出一套用以評估兒童國語水平的工具,以北京兒童早期習得的國語詞彙庫作為測試材料,對香港逾一千名兒童進行測試。結果發現,接觸國語的時間多少,對本地三至六歲的兒童應用詞彙方面的影響至為重要,而五至六歲的兒童得分雖高,但在聲調上同樣容易出錯。對於研究人員和治療師來說,這是珍貴而有用的篩選測試,家長也可用來評估子女理解國語詞彙的能力。

在葉教授眼中,雙語兒童可以為成年人帶來無盡驚喜和啟發。「即使是年僅兩歲的雙語兒童,也可流利地進出於兩種語言之間,以成熟的句子結構表達複雜概念,叫人意想不到。」她說:「希望與劍橋大學合作成立的聯合實險室可以薪火相傳,甚至進一步探究人類語言學習和智慧發展的底蘊。」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本文出自中大主網頁(2017年12月)

延伸閱讀︰

標籤
葉彩燕 兒童雙語研究中心 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 雙語 主任 聯合實驗室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