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No. 376
2 No. 376, 19.4.2011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 崑曲、粵劇 教育推廣計劃 Experiencing the Splendour of Spring: 「有 一次白先勇老師在台北,我們看崑曲的時 候,他就對我說,華瑋啊,觀眾怎麼都愈來 愈老了,演員也愈來愈老了,那崑曲怎麼辦?」華瑋教授憶 述著名文學家白先勇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緣起。白 先勇有感崑曲演員和觀眾老化嚴重,想藉製作此劇培養 年輕演員,吸引年輕觀眾,令這個有六百年歷史的「百戲之 祖」振衰起疲。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兼明清研究中心主任華瑋,是明清 戲曲研究專家,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劇本改編者之 一。去年她獲得中大的知識轉移基金支持,開展「崑曲、粵 劇教育推廣計劃」─崑曲和粵劇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劇種各有異趣又相互 關連。此計劃旨在集合中港戲曲學者和演員的力量,向本 港中學生及大眾介紹崑曲與粵劇的文學、音樂與表演,並 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 傳統戲劇的撒種人 「崑曲、粵劇教育推廣計劃」為期一年半,從去年2月開 始,將於今年7月底結束。內容包括「送戲到校園」活動, 到十一所中學為近二千八百名師生示範戲曲演出和舉行 講座,並邀請上海崑劇團到四所大學演出崑劇經典《琵琶 記》,另外還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供公眾參與的戲劇藝術 講座。此外,還專訪了粵劇名伶白雪仙女士和「青春版《牡 丹亭》」製作人白先勇教授。 華教授形容這個計劃是撒種的工作。她說:「任何類似的活 動都不會立竿見影,可是我們撒下了很多種子。至於好不好 發芽,就要看各個學校的授課老師能不能繼續澆水培養。」 她對於曾造訪的一所中學印象深刻。「他們的禮堂沒有 字幕機,可是每個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因為學生事前都 聽過老師介紹,每個人都拿着老師預先印好的曲詞。這 就明顯看到,如果中學老師能夠撒一些種子,他們會比我 們做得更有效。因為他們跟學生的接觸最直接。」所以, 為了協助中學老師介紹崑曲和粵劇,這個計劃還設立了網 頁( www.cuhk.edu.hk/rih/mingqing/kunqu-yueju/ ) , 載有大量有用資料,另外還將製作影碟,免費贈予全港 中學。 Kunqu and Cantonese Opera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Project 白先勇小時候在上海美琪大戲院看了梅蘭芳的《遊園驚 夢》,留下深刻記憶,是他日後投身推廣崑曲的淵源。華瑋 教授則說她兩三歲抱在媽媽懷裏就聽紹興戲,後來到美 國加州柏克萊唸比較文學博士,上了一門「湯顯祖與莎士 比亞」的課,從此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可見從小薰陶,有 助培養戲劇的欣賞能力。 華教授覺得向年輕人推廣傳統戲曲最大困難,在於改變 成見。「他們很多沒有真正看過戲,卻總是聽別人說傳統 戲曲很悶。『送戲到校園』就是要改變這種成見,給他們 美好的經驗。」不過她也指出,要辦好這種活動,前提是要 找最出色的專業演員。因為在學校近距離示範,又沒有燈 光布景的輔助,如果演員演得不好,反而成了負面示範,造 成不好的印象。 一襲現代唐裝 除了培養年輕演員和觀眾外,華教授認為傳統戲曲的劇 本也需要「現代化」。不過她強調「現代化」這個詞不能濫 用,而是在保守傳統之餘,找到它的現代意義,符合現代 的時代精神,跟觀眾生活裏關切的問題有情感連接點。這 樣才不會令觀眾覺得傳統戲曲離他們很遠。 她打了個比喻:「現代化並不是穿現代的衣服演現代的事, 而是審美觀的現代化。就像我們去買衣服,如果是傳統的 唐裝,你可能覺得很土。但如果經過改良設計,它還是唐 裝,可是穿起來就非常漂亮。這就是我講的現代化。因為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審美標準。」 她以改編《牡丹亭》為例:「原本的劇本很長,共五十五 齣。裏面有一些對朝政的諷刺,對明代中後期邊疆問題和 科舉制度的反思,這些東西如果都原本呈現的話,跟現代 人所關心的問題會有點遠。」因此他們編劇最後圍繞「情」 這個普世永恆的關切,作為最主要的表現對象。另外,像 舞台、服裝設計,最好都能體現出一種年輕人比較容易接 近的美感,這樣才能賦予傳統戲曲新的青春生命。 在華瑋教授領路下,現代學生走進傳統戲曲藝術的花園, 大概會發出《牡丹亭》中杜麗娘遊園時的驚嘆:「不到園 林,怎知春色如許!」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