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readers,
With the launch of e-newsletter CUHK in Focus, CUHKUPDates has retired and this site will no longer be updated. To stay abreast of the University’s latest news, please go to https://focus.cuhk.edu.hk. Thank you.

DraftCraft

進行一個分析冗語的動作

近年語言出現兩極發展。網絡語言以簡捷為尚,近音造詞、拼音縮寫、表情符號,無所不用其極。另一方面,卻又出現了渲染鋪張的冗言贅詞,尤其是各種公開發言,往往絮絮叨叨。

去年1月24日,本港錄得五十九年來最低溫的攝氏三度。逾百冒寒登山觀霜的市民因路面結冰,寸步難移,需出動消防員上山營救。消防處發言人事後形容任務的艱險說:「我們的同事要徒步行走兩三公里,冒着很滑的路面和很危險的狀況去到現場,作出救援行動。」

四十一個字的訊息,已包括三種類型的冗贅。第一是詞義重疊:「徒步」已是不借助交通工具,只靠步行之意,「徒步行走」實屬疊床架屋。

第二是強加描畫:「冒着很滑的路面和很危險的狀況」無非形容消防員如何冒險營救,「危險」就是狀況,無需再加名狀。

第三是多此一舉:把動詞「救援」變為抽象名詞,在其前濫用「作出」以補動詞的功用,在其後又濫加「行動」以表隆重,而不安於簡簡單單的只用一個動詞。所以,本來只需「救援」二字,卻像加了酵母的麵糰似的,擴大成「作出救援行動」六字。

這番話其實可以削減三分之一至二十六字:「我們的同事要徒步兩三公里,冒着路面濕滑之險去現場救援。」又或:「我們的同事要徒步兩三公里,冒着路面濕滑去現場救援,險象橫生。」也只是三十個字。

何時開始,我們必須用「作出」、「做出」、「進行」等詞語去修飾原是動詞的名詞,又用「行動」和「動作」等詞去強調這個是一個名詞?所以,「進行探訪的活動」、「作出一場演講的項目」等囉嗦用語時有所聞。2016年8月,台灣出產的「純粹喝奶茶」因含有茶胺酸,遭新加坡、香港下架。《中國時報》的報道正是又一傑作:「行政院衞福部……表示,飲料內的茶胺酸僅供調味用,劑量也在台灣所設下的規範內,目前不會採取任何下架的動作。」類似這樣化簡為繁、以拙代巧的表述,在服務業比比皆是。當地有餐廳貼出告示,若顧客點菜時沒註明要燙何種青菜,便「不再做詢問的動作」,轉眼在網上傳得火紅。可幸香港地鐵附例只說明不得在已付車費區域內「進食或企圖進食」,而沒說成「做出一個進食的動作」

這種臃腫發脹的句子,充滿了壞細胞,在兩岸三地稱之為「語言癌」或「語癌」徵象,成因眾說紛紜──中文英化的壞影響,藉複雜句子結構故作高深的心理,或意圖仿效日本「打工敬語」用「拉長句」表達禮貌。最無異議的是一般人在公開講話的時候,往往在話語與思想的落差之間,需要利用贅字來填充空白,爭取思考的時閒,以接續發言。

從語言學的角度,由於話語不同文字,稍縱即逝,適度的重複或冗贅是確保訊息傳遞的手段。然而,在書寫的時候,最好還是服膺簡潔順達的原則吧。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No. 497, Newsletter in May 2017.

Tags
語文 中文